摘要:目的研究克林霉素联合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艾滋病弓形虫脑病前后磁共振成像(MRI)变化,探讨MRI在弓形虫脑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023年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艾滋病相关弓形虫脑病患者31例,记录治疗前后MRI影像学变化。结果治疗前 80.65%(25/31) 患者为多发, 19.35%(6/31) 患者单发, 58.06%(18/31) 患者单发或合并发生于基底节区, 67.74%(21/31) 患者在治疗30d后显示病灶明显缩小和水肿明显减轻, 70.59%(12/17) 患者3个月后病灶趋于稳定,94.12%(16/17) 患者 月后会留下不同程度残存病灶。结论艾滋病相关弓形虫脑病的患者有特征性磁共振表现,抗弓形虫前后影像变化明显,多数患者会有不同程度残留病灶,磁共振在临床诊疗、直观动态疗效评估和后期随访方面有重要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规律抗结核治疗下儿童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164例规律抗结核治疗下TBM(包括结核性脑膜脑炎)患儿,联合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患儿临床各项指标以及因素对预后转归(治疗后12个月)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164例规律抗结核治疗患儿中,89例 (54.27%) 患儿预后良好,75例预后较差,其中2例死亡,平均住院时间 23.05±15.76d 卡介苗明确接种史18例 10.98%) ,PPD阳—强阳性45例 (27.44% ,痰涂片阳性16例 (9.76%) ,合并原发性肺结核89例 54.27% ,继发性肺结核36例 21.95%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58例 35.37% ,63例 38.41% 有与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史,体重减轻60例(36.59% ,出现意识障碍58例 (35.37% ,巴彬斯基(Babinski)阳性44例 (26.83% ,脑膜刺激症38例 (23.17% ,外周神经功能障碍59例 (35.98% ,颅神经损害46例 (28.05%) ,影像学提示脑积水50例 (30.49%) ,脑结核瘤21例 (12.80% ,脑膜线状强化56例(2 (34.1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抽搐 [OR(95%C I)=28.641 (5.312~154.409) ; 、颅神经损伤[ OR(95%C I)=6.902 (20 (1.721~27.683) , 则是患儿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TBM患儿预后差,临床应高度重视,积极探明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密切结合临床体征和头颅影像学特征,有助于TBM的诊断,早期注意查体并减少抽搐、颅神经损伤的发生则有助于改善TBM患儿的预后转归。
摘要:目的对肺结核合并慢性肺曲霉菌病(CPA)抗真菌治疗前后CT征象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真菌药物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65例肺结核合并CPA患者的临床数据及CT征象特征(其中抗真菌治疗后数据25例)。结果65例患者共有79个病灶,其中53例为单发病灶,所有病灶均表现为空洞及空洞内结节,薄壁空洞28个 35.44% ,厚壁空洞51个 (64.56%) ;26个 (32.91% 结节内见“球中含气征”,22个 (29.11%) 周围见“气环征”,26个 (32.91%) 周围见“空气新月征”,9个 (11.39%) 见“滚珠征”,12个 15.19% 周围见“串珠征”。25例患者抗真菌治疗2周到3月后复查,与40例未抗真菌治疗患者比较,病灶大小具有统计学差异 (Z=-1.998 , P=0.046) ,其中14例 56.00% 无变化,9例缩小,2例增大,而40例未抗真菌治疗者,27例 (67.50% )无变化,6例缩小,7例增大。结论肺结核合并CPA感染有特征性CT表现,临床可以结合影像学特点直观地进行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早期进行抗真菌治疗能有效控制病灶发展,减轻病人症状,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此类疾病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某结核病专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4月63例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免疫抑制剂使用史、痰病原学及血免疫学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63例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中,男性 (65.1%) 发病率高于女性 (34.9%) ,从风湿病分类上,以痛风 (30.2%) 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23.8%) 为主;大部分患者以常见的发热 (71.4% )咳嗽 (65.1%) 为首发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中以合并胸腔积液/胸膜增厚 (60.3%) 为主,大部分患者处于免疫低下状态 (54.0%) ,对比使用与未使用抗风湿免疫药物的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计数、痰菌阳性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中,男性占比大于女性,以中老年发病为主,使用抗风湿药物可能增加结核病发病的风险,其临床表现常常不典型,需注意早期筛查识别,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结核性脑膜炎脑炎(TBM)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56例TB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磁共振(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探讨其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其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156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组34例 (21.79%) ,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组122例 (78.21%) ;入院前已进行HREZ规律抗结核治疗79例 (50.64%) ,未进行HREZ规律抗结核治疗77例 (49.36%) 。卒中组患者较未卒中组更容易出现脑膜刺激征,基底池及外侧裂池脑膜强化,实验室检查中脑脊液乳酸及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水平更高,而入院前接受抗结核治疗者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入院前未HREZ规律抗结核治疗、基底脑膜强化为TBM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TMB患者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密切关注TBM患者体征,结合头颅MRI影像学检查及脑脊液实验室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规律抗结核治疗,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摘要:本例为一名少数民族结核病患者,初治抗结核治疗后期未遵医嘱规律复查,导致病情进展、利福平耐药且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而再次抗结核复治。治疗结核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适量、全程、规律、联合”治疗,若患者不及时就医、治疗不规范、不彻底,结核病最终可能复发和恶化,有的患者甚至会产生耐药,导致治疗方案疗程长,治疗难度增大以及预后不良。临床应高度重视,做好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提高患者抗结核治疗的规律性和依从性。
摘要:自从青霉素被发现,人类开启了抵抗细菌性感染的历史,抗菌药物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同时,因自身遗传机制和滥用抗菌药物等原因,细菌迫于选择性压力而不断进化产生的耐药性已使许多抗菌药物失去抗菌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与分析细菌针对不同的抗菌机制而产生的各种耐药机理、存在的细菌耐药相关问题以及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并提出多角度的应对策略,做到在有效抗菌的同时,减少细菌耐药尤其是多重耐药的发生,努力使人菌之战的天平向人类倾斜。这是值得全人类重视的大事,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皮肤和软组织感染(SSTIs)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2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SSTI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使用Whonet5.6软件对分离菌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596例患者中,共分离菌株38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3株(45.41%) ,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4株, 24.67% 和粪肠球菌(16株, 4.2% 等;革兰阴性菌208株 (54.59%) ,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4株, 11.55% 、阴沟肠杆菌(29株, 7.61% 、铜绿假单胞菌(21株, 5.51% )等,未检出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较高 (92.55%)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占 45.45% 。结论我院SSTIs感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建议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探讨及分析四川某医院2022年—2023年皮肤和软组织感染(SSTI)患者病原菌特征及耐药情况,为当地SSTI的诊治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四川某医院收治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同时收集分离培养的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使用WHONET5.6和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整理。年龄采用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6例研究对象,共培养出病原菌9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6株 (60.87%)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48.20%) 为主;革兰阴性菌36株 (39.13%) ,以大肠埃希菌 (36.11%) 为主。葡萄球菌属对奎奴普汀/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针对SSTI患者,应根据临床症状及药敏结果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摘要: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标本来源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流行特点及耐药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和分析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中CRAB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2020年—2022年该院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共检出475株CRAB,CRAB在ICU病房分布最多,占比 60.42% ,患者中位数年龄为59岁,男女比例为3.1:1。CRAB菌株对临床大部分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达 90% 以上,仅对黏菌素、米诺环素及替加环素的敏感性较高。不同病区来源的CRAB对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无明显差别。结论下呼吸道标本CRAB检出率较高,且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临床治疗应注意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莫匹罗星和夫西地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筛选出临床分离的对环丙沙星、莫匹罗星和夫西地酸都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若干,与标准菌株一起构成实验菌株。所有菌株于0.5× MIC的亚抑菌浓度中传代培养共3d,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比较培养前后菌株对三种药物MICs的变化。结果三种药物环丙沙星、莫匹罗星和夫西地酸的MICs均有显著的升高 (P<0.05) ,且莫匹罗星的MICs升高更显著,环丙沙星次之,夫西地酸变化最小 (P<0.001) 。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莫匹罗星的MICs升高先急后缓呈曲线上升,环丙沙星的MICs升高则逐渐加快,夫西地酸的MICs变化不显著。结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外用抗菌药物中,莫匹罗星更容易产生耐药性,环丙沙星次之,夫西地酸几乎不会产生耐药。
摘要:目的为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CREC)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经验依据和治疗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CREC)血流感染继发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抗感染治疗。通过系统检索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患者病理生理特征、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PK/PD)参数及病原菌耐药特性,运用临床药学思维,协助治疗团队制定个体化抗感染治疗方案,并进行全程药学监护。结果医师采纳药师建议,予以多黏菌素B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后,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脓毒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恢复稳定,期间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协助医师进行用药方案调整与优化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对于产金属酶的CREC引起的血流感染的患者,在缺乏新型β-内酰胺类(BLs)和新型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BL/BLIs)抗菌药物时,可考虑采用以多黏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合成头孢妥仑匹酯关键杂质。方法以头孢妥仑匹酯为起始原料,与氯甲基甲醚或特戊酸碘甲酯进行缩合反应得到甲氧基甲基头孢妥仑匹酯或头孢妥仑二匹酯。结果产物的纯度较高,且原料易得。结论通过红外吸收光谱、高分辨质谱以及核磁共振波谱进行结构确证,证实了甲氧基甲基头孢妥仑匹酯与头孢妥仑二匹酯化学结构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