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进逼,科学界提出利用科学理性与方法使政治科学化强化国家科学政策等强国御侮的方略。通过在国防最前线故都北平召开七科学团体年会,在展示中国科学发展成就与潜力的同时,也宣示科学界的团结与力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抗侵略的榜样,激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 日本占领东北后,不断进逼,肆意策动华北事变,激起一二·九运动和民众抗日浪潮。面临新的民族危机,科学家们深入思考科学在国家建设和
李政道先生1946年赴美学习,阔别20多年后,1972年首次回国,看到当时国家教育停顿、科技落后的状况,十分担忧。1974年再次回国时,向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当面反映了他的意见。“文革”中,政道先生两次回国时,都十分关心束星北等科学家的处境,也很关心吴作人等艺术家的情况。他被允许邀请吴作人和萧淑芳夫妇在北京饭店吃饭,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改革开放后,他更是为祖国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科
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考古学的各个层面,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发现、研究、保护和传承人类历史的方式。 考古学,这门致力于理解和重建人类过去的学科,其自身的发展史便是一部方法论不断革新的历史。从皮特里(F.Petrie)在1900年代初期开创性地运用定量方法为陶器序列排序[1],到1960年代在新考古学思潮推动下,系统论、计算机模拟和统计学分析的广泛引人,再到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
AI和遥感技术协同创新,使非接触式探测与智能解译成为考古学的“第三只眼”,重构了遗址发现、保护与重建的技术方法。 时空智能学作为利用“通信-导航-遥感”智能传感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方法对自然与人类活动进行感知、认知并支持智能决策的交叉学科,实现了对“何时、何地、何种目标、有何种变化及其机理”的自动化响应,可为考古学研究开辟新的技术路径[1]。遥感技术凭借其对大范围区域的快速探测和穿透地表的能力,
壁画是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貌,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艺术价值。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为因素等,许多珍贵壁画面临严重损毁和褪色的困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壁画修复逐渐成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壁画是古代艺术家以石壁、墙面为载体创作的大型绘画作品,它们不仅展现了艺术美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
随着大语言模型等AI技术的快速发展,考古学界开始重新思考理解考古文献的方式。从早期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到今天的多模态模型,考古信息挖掘的工具与范式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革。 考古学是一门与“碎片”共处的学科,信息的缺失、模糊与异质性是常态。在面对数以万计的发掘报告、图录、田野笔记与档案材料时,如何从这些非结构化文本中提取出可计算、可检索、可推理的知识,一直是人文计算领域的重大挑战。 考古学的数字化困
文化遗产数字化不仅是应对文化遗产物理形态脆弱性与不可再生性的技术回应,更是数字时代文化遗产认知建构与意义生产机制的深层转变。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绝非简单的技术手段应用,而是对文化遗产进行时代性“转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化遗产得以在数字时代实现“重生”与“进化”—数字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桎梏,让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人了深厚的文化动能。 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历史
现代自然保护范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既体现在理念的演变,也反映在实践的转型。当今自然保护的前沿聚焦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跨学科与跨领域的整合,以及文化与价值观的多元交汇。本文简要回顾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和我国的自然保护理念与实践的发展脉络,梳理全球自然保护领域关键演变,探讨当前自然保护重要趋势,以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有益的思路。 自196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保护事业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随着气
以非营利机构身份管理井运营美国太空国家实验室,通过协同政府、科研与商业力量,显著加速了近地轨道的商业化进程。这一成功实践对中国推动载人航天商业化具有启示意义。 20世纪中叶以来,航天活动从最初的国家主导逐步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商业力量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随着全球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商业航天已成为推动航天事业进步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突破,使得私营企业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面无人观测平台凭借其自身的灵活性、低成本和高效性逐渐取代了传统有人船只来执行环境监测资源勘探和安全巡逻等任务,在海洋科研和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重要的研究和观测工具。 传统的海洋调查和环境监测依赖于有人船只,不仅会面临高昂的成本,在恶劣天气和复杂海况的情形下还可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亟待开发一种可以代替有人船只的工具使海洋观测更加灵活、经济、高效。水面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肉类生产方式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细胞培育肉技术应运而生,有望开启肉类生产的新纪元。 从香气扑鼻的烤肉,到鲜嫩多汁的牛排,再到软烂入味的红烧肉,肉类产品凭借其独特的口感与丰富的营养,始终牢牢占据着我们百姓的餐桌。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肉类的需求量也在持续攀升。然而,依赖养殖业的传统肉类生产方式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公
李约瑟因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而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乐于与中国学人交往。李约瑟不仅是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先行者,通过剖析其发表的相关著作、演讲等可见一斑。 1943一1946年,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李约瑟来到中国,他秉持帮助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服务宗旨,以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的身份对中国科技界进行援助,并对中国科学家群体给予了极
提起数学,你会想起严格的推导、精密的逻辑。提起艺术,你会想到汪洋恣肆的想象、天马行空的创意。而美学这一概念总是同艺术相生相伴,似乎与数学风马牛不相及。数学同艺术、美学之间究竟有何关联?《数学、艺术与美学》三卷提供的答案迥然不同于一般的见解。你将会看到,数学与艺术实则颇有渊源,二者相交相融,互为注脚;数学也会拓宽美学的疆域,改变我们对美学的理解。 《数学、艺术与美学》三卷一共包含29篇学术论文,作
[本刊讯]2025年7月1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预警系统”(ATLAS)在智利发现了一颗正在穿越木星轨道的神秘天体。计算表明,该天体来自太阳系之外的星际空间,是一颗星际天体。这个“天外来客”起先被临时编号为“A11pI3Z”,现被正式命名为“3I/ATLAS”。继人们于2017年发现的“奥陌陌”和2019年发现的“鲍里索夫”之后,这是第三颗得到确认的
「本刊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发现,气候变化引发的冰盖退缩可能会唤醒数百座休眠火山,触发更为剧烈且频繁的火山活动,乃至形成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相关成果于2025年7月8日发布在布拉格举办的戈尔德斯密特地球化学大会上。 研究人员通过氩-氩年代测定法和晶体分析技术,重现了巴塔哥尼亚冰原的冰盖变迁在数千年间如何对智利南部的六座火山(包括休眠的莫乔-肖希恩科火
[本刊讯]据欧洲南方天文台报道,天文学家首次直接观测到白矮星以“双爆轰”(double-detonation)机制引发Ia型超新星的确凿证据。这为理解超新星爆发机制、恒星演化乃至宇宙加速膨胀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研究论文于2025年7月2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Astronomy)上。 Ia型超新星是一类在宇宙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天体,因其亮度稳定而被称为宇宙“标准烛光”,广泛用于测量
[本刊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马迎飞研究员的团队首次对三种模式动物的高质量肠道噬菌体进行深人挖掘和全面分析,揭示了小鼠、猪、食蟹猴肠道噬菌体的多样性和关联性。相关成果于2025年6月20日发表在《微生物组》(Microbiome)上。 小鼠、猪、食蟹猴是肠道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模式动物,对其肠道噬菌体多样性的系统性研究、对不同模式动物的肠道噬菌体的比较分析目前尚有欠缺,它们与人类肠道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