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教育至关重要。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乡村振兴,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系统的基础阶段,关系着农村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从我国教育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学前教育仍然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薄弱的环节,而农村学前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最短板”。[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普及
[摘 要] 地方感是人们对特定地方的感知,地方感的培育是乡村幼儿园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地方感”为主题,对25位乡村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所得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地方感由情感依恋、文化认同、资源运用、人际互动、活动参与五个要素构成,其中,情感依恋提供联结枢纽,文化认同提供信念支撑,资源运用提供物质基础,人际互动提供驱动力量,活动
[摘 要] 儿童阶段作为个体生命的开端,其身心发展自有其独立价值与完整内涵。儿童依托家庭对世界产生整体性感知,逐渐从模糊存在走向人格自觉。父母承担教养儿童的主要责任,基于亲子关系的家庭教育对早期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家庭是独立的教育场域,父母为儿童提供原初的生活世界,以人性的呵护与历练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家庭有亲密的教育关系,父母为儿童提供完整的道德原型、联结人际环境产生的共情之爱与道德行为主见,帮
[摘 要] 为探究家庭电子媒介文化资本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8 057名3~6岁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儿童在行为问题的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胎次的儿童在家庭电子媒介文化资本、儿童媒介实践、睡眠质量以及行为问题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家长自身媒介使用习惯与儿童的媒介实践、睡眠质量以及行为问题均呈显著正相关,家长媒介干预与儿童的媒介实践
[摘 要] 托育服务是我国老龄少子化背景下重要的民生工程。为探讨0~3岁婴幼儿家长对托育服务的需求层次结构并对托育服务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基于魅力质量理论与Kano模型,通过访谈法与现有文献资料确定了0~3岁婴幼儿家长对托育服务的6个需求维度与41个需求要素。本研究通过Kano问卷收集0~3岁婴幼儿家长的托育服务需求信息,根据Better-Worse系数与平均满意度指标(ASC)确定了2个基本型需
[摘 要] 幼儿道德的发展具有系统性、连续性以及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对它的追求即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模式的价值预期。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与交往方式的变革对幼儿道德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诉求,成人当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幼儿道德与其整全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赋予幼儿德育更丰富的内涵。《周易》提出的“蒙以养正”的儿童发展理念为新时期幼儿德育工作的优化提供了思想启迪,应将对“德”
[摘 要] 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征,幼儿园课程需要走向生活化。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践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更好地体验生活和感知生命的意义,通过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来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全面发展幼儿的能力。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在目标上应为了幼儿的生活,在内容上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在方式上应基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在评价上也应体现生活化的特征。 [关键词] 日常生活;生
[摘 要]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以儿童视角来实施闽南文化课程可以更好地将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积极的文化要素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坚持适宜性、参与性和渗透性原则,为闽南文化课程的实施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通过设置不同的主题课程来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通过创设分门别类的游戏区域来促进幼儿的具身探究,使幼儿逐步感知并内化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 儿童视角;地方文化;闽南文化
[摘 要] 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效。家园协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经验的连续发展,可以帮助学前儿童从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做好入学准备。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共同讨论和研究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小学的学习要求,建构常态化的幼小衔接家园协作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幼小衔接家园协作工作目标,通过建设幼小衔接教育资源库来提升对家园协作工作的支持性,保障家园协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