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继续教育在国家层面的立法缺位,导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中出现“脱嵌”现象。继续教育的立法缺失源于国家顶层设计不足、立法研究理论滞后、现有规范位阶较低,在概念术语、理论范式、分析框架等方面没有形成共识性的理论体系。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应注重顶层设计,补位国家层面继续教育立法;加强理论研究,积累继续教育地方立法经验;补齐立法短板,构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法律体系。通过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并进行本土化转化,推动我国继续教育立法进程,以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目标,开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摘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是推进高等继续教育创新发展以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环节。高等非学历教育静态市场、动态市场、条块市场的形成机制表明:专业化程度是高等非学历教育市场选择供给主体的根本标准。然而以开放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机构四面出击的市场探索实践与这一机制启示之间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偏离。在高等非学历教育市场形成机制的导向下,明晰市场定位、锚定服务对象、优化管理体制、开发品牌课程,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开拓非学历教育市场、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的可行策略。
摘要:返乡农民工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因其生活和工作经历在“一懂二爱”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具有提高综合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功能,是更好地发挥返乡农民工服务乡村振兴作用的必行之策。当前返乡农民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由于专业设置、教学形式和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削弱了人才培养功能,需要教育供给主体发挥应有作用。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校企展开深度合作共建、政府提供有效政策扶持是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以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摘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提升人口整体素质是关键。作为提升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全民终身教育的地位愈发凸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民终身教育发展需要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现政治导向与公民素养提升、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育、保障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稳定、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与绿色发展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而全民终身教育“多维融合”概念的提出,既可以满足社会多元发展需求,又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从技术赋能、制度建设、文化培育、国际互动四个方面探索全民终身教育的多维融合策略,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摘要:构建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是应对快速发展的知识和技术挑战、促进机会公平与公民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作为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图书馆在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聚焦图书馆如何深度融入终身学习体系,基于协同理论新视角,通过“主体协同-资源协同-教育协同-技术协同”的四维协同框架,探讨了图书馆的新角色及其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实例分析,揭示图书馆可以通过强化多方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服务、推进技术融合等方式,提升其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秉承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健全终身学习体系机制、集合资源与功能技术平台、精准学习对象教育需求、构建终身学习生态的优化策略。
摘要:代际互动学习融入未来社区的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代际情感、知识与文化的传递,还有利于实现积极老龄化、发展学习型社会。从老幼关联性特征出发,采集未来社区“一老一小”相关调查数据,针对包含老幼性别、年龄等类别数据与代际学习倾向性得分的混合型数据,采用K-prototype 算法进行聚类划分“一老一小"群体。结果表明:聚类后,不同类别群体在六种代际类型的倾向性上呈现出明显差异。老年群体被划分标记为“文艺运动型”“劳动实践型”“兴趣全能型”三类,儿童群体被划分标记为“劳动行动派”“运动健康型”“兴趣广泛型”三类。后续可为老幼群体设计定制代际项目,推送个性化课程,提高需求与供给的适配度。
摘要:由于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因此社区应急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愈加凸显。社区应急教育是一项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包括学习者、教育目的、教育者、教育影响和社区教育环境五个基本要素。开展社区应急教育是构建全民应急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推进韧性社区建设的内在诉求,彰显了风险社会背景下社区教育的社会治理价值。基于此,提出评估社区应急教育需求、厘清社区应急教育目的、推动多元教育主体参与、丰富社区应急教育内容与方法、营造良好社区应急教育环境五大行动策略,以推动社区应急教育发展。
摘要:以“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为主题词,以中国知网 2005—2024年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于CiteSpace 软件,从发文量、合作作者、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讨了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核心作者已初步形成,但跨团队合作不足;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粗具规模但密度偏低。热点集中于学分银行在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用,涵盖实践与理论等方面。未来应拓宽研究视野,强化政策与行业企业研究,深化区域与特殊群体研究;深入探究学分转换机制、国际接轨等关键问题;创新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加强跨机构合作。
摘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发展虽分属不同领域,但它们之间实际上具有互补和相互促进的耦合协调关系。以耦合协调视角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界说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与路径。研究发现,推进农业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面临着结构性矛盾、融合性矛盾、服务性矛盾和持续性矛盾等现实困境,农业职业教育通过人才、产业、文化和理念四大方面的赋能,实现了乡村振兴的“人才供需耦合协调、产教融合耦合协调、文化渗透耦合协调和理念衔接耦合协调”。应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推动全方位、跨领域的协同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教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为厘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研究的总体状况、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CiteSpace工具,以2013—2024年中国知网收录的825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研究主题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发文量、核心机构、核心作者、研究热点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阐释和培养培训、多元开放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探索、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难三大问题。研究建议需从研究主体、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研究,深化研究主体合作,促进研究主题深化,推进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多元化,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以高质量教师队伍研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要:当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体制化、学科化和个人化等诸多问题,消解着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自主性以及对教师的终极性关怀,亟须蝶化发展加以解决。教师蝶化发展是教师在不断学习反思中逐渐实现其完整的生命发展的过程,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视作为主体的人的尊严、个性和潜能,对教师实现蝶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人本主义视域下通过“ERG理论”“成长型思维模式”“非指导性教学”“学习型组织”等途径从目标、过程、方法和人际层面共同助力于教师蝶化发展的全面实现。
摘要: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路径,教师专业学习对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至关重要。采用赋权理论框架,分析了资源缺乏、能动性受限和成果不彰带给乡村教师专业学习的赋权危机,进而从内生与外烁的矛盾、主体与客体的错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个体与群体的割裂等多个维度,剖析了乡村教师专业学习的失权困圈。基于此,构建了乡村教师专业学习的多层赋权路径,包括个体层的自我赋权、组织层的制度赋权、社会层的环境赋权和技术层的信息化赋权,旨在为乡村教师专业学习提供全面的策略支持。
摘要:发展高质量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而发展高质量县域老年大学是推进地方老年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国外老年大学发展的优势及其形成背景的分析,结合我国某省5所老年大学调研对比,发现县域老年大学在办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通过将国外老年大学发展经验本土化,应统筹管理辖区内各老年教育主体,多元办学联动发展,拓宽资源供给来源,以需求为导向设置老年教育内容,建立优质教师队伍,完善法律政策配套,从而促进我国县域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
摘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和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为应对未来的变革,于2014年启动了技能创前程计划,旨在为新加坡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士提供内容充实且符合个体不同发展需要的技能教育,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终身教育上的长足进步。基于话语制度主义视角,从观念、话语、制度三维对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的框架、内容和价值等进行深入探赜。并认为,我国可将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作为现实镜鉴,健全相关技能培训机制,建设富有特色的技能认证体系,完善已有的终身教育制度。
摘要:学习资源是自考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学习资源使用满意度是评估自考助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886份有效问卷样本,运用SPSS和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深入分析自考生学习资源使用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学质量”“线上学习资源质量”“线上资源学习意愿”三个关键潜变量均对学习资源使用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线下学习资源质量”与学习资源使用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由此建议通过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丰富线上学习资源的内容、提升线上学习平台和线下学习机构的客户体验等措施,分别提升自考生的自学质量、线上资源学习意愿以及线上与线下学习资源的质量,从而全面提高自考生学习资源使用满意度。
摘要:传统劳动者已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为培育高素质劳动者提供了重要途径,以实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例,基于新质生产力与高素质劳动者的内在逻辑,厘清培育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对职业技能培训在人才梯队、人才培育、师资队伍三个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技能培训中,培训理念、培训内容、产教融合培训效力、技能评价机制对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形成堵点。面对堵点,构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培育路径,从重塑培训理念、变革培训配置、贯穿产教融合培育、构建人才成长空间四个维度打造高素质劳动者的“新质人才培育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培育方案。
摘要:基层就业作为大学生有效融入社会并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途径,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点关注与支持。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最庞大的群体,其基层就业意愿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值得深入讨论。基于500份网络开放式问卷调查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个人层面中政治面貌和排斥艰苦行业就业与否、家庭层面中家庭支持基层就业程度、学校层面中对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参与基层就业培训程度,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层就业意愿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深化思想政治引领和强化外部政策激励两大策略,引导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响应国家号召,为基层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