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岁月,中共中央南方局以文化为号角,以军事为刀锋,在国统区和敌战区开辟了文化与军事双重战线。 南方局团结带领广大进步文化人士,用笔墨唤醒民众,以文艺作品传播真理,为抗战胜利凝聚思想力量、装备精神武器。南方局代表中央与国民党进行军事联络和军情沟通,协调双方军队战役配合,协同作战;深入敌占区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为南方地区抗战胜利创造条件。 这场文化宣传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创造性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文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团结带领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在国统区持续开展活动,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传播抗战和民主等进步思想,为抗战胜利凝聚了思想力量、装备了精神武器。 开辟报刊宣传阵地 筑牢抗战宣传舆论堡垒 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在《关于党报问题给地方党的指示》中指出,“党报正是反映党的一切政策,今后地方党部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举入侵,中共中央南方局遵照中央关于在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在其所辖各省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为南方地区的抗日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保持国共两党军事联系 维护团结抗战大局 为加强国共合作,南方局代表党中央与国民党保持军事联络和军情沟通;积极协调双方军队之间的战役配合,协同作战;与国民党开展军事谈判,竭力争取和维护八路军、新
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战烽火燃遍神州大地,全国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为唤起巴渝人民的抗日救亡意识,1937年9月15日,、基督教青年会少年部民众歌咏队的有志青年余克稷、陈叔亮、章功叙等发起成立业余剧社怒吼剧社,成为重庆第一家本土现代剧社。在党的领导下,剧社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0月1日,怒吼剧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首演三幕话剧《保卫芦沟桥》。演出大获成功,是重庆戏剧舞台上第一次大规模话剧演出,
红岩青松沐风雨,不朽精神传万世。在中国共产党艰苦漫长的斗争历程中,相对于与敌人面对面作战的公开战场,还有一条为夺取革命胜利起过重大作用的隐蔽战线。在这条战线上,有一位红色女特工一张露萍。她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开始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做秘密情报工作,19岁不幸被捕,24岁被国民党军统秘密杀害,至死也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她先后使用过余薇娜、余家英、余硕卿、余慧琳、黎琳等多个名字,但最终带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进犯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对日本的侵华行径,郭勋祺心中充满愤慨,提笔写下“鸡已经鸣了,起来哟,不要永恒的睡着!帝国主义打倒后一—才能实现你们的快愉,安乐!”的诗句。抗战时期,郭勋祺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集团军第二十三军第一四四师师长、五十军军长、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战役,并策应了台儿庄战役,为抗日
摘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野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如何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课题。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包含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和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性三方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存在本质联系。于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具有历史必然性与现实紧迫性。研读、分析现有文献可知,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方面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工作协同、制度保障及系统性保护等环节仍有待完善。为扭转这种困境,需在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中夯实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中保障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中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摘要: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由军事反共转为持续性的文化高压政策,使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文章研究了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宣传反击,主要包括揭露事变真相、研判时局变化、开辟宣传阵地等几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自力更生抗战、持久抗战的鲜明立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研究这段历史,对于“两个大局”下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斗争工作是党史军史上的重要一页。新时代新征程,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斗争经验可为强军建设提供经验启示。文章基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斗争历史,总结其斗争工作经验:其一,军事与政治交融,促进两党谈判,维护合作态势;其二,明线与暗线交织,协助中共中央南方局推进工作;其三,联合与斗争并存,维护抗战大局。结合当下人民军队建设实际,文章总结出以下经验启示:立心铸魂,强军建设根在培塑忠诚;强筋壮骨,强军建设重在从严治军;凝心聚力,强军建设贵在敢于斗争。
摘要: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中央红军长征后长江南岸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由贺龙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创建。其建立在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特殊的民族工作环境。通过整理该根据地及贺龙的相关党史文献,文章分析了贺龙在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开展的主要民族工作——对民族地方武装的争取与整编、对民族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不同民族特点制定的土地革命政策,梳理总结出贺龙在该根据地的民族工作实践对红二、六军团休整增员的现实价值,以及对党中央和其他苏区完善民族工作的历史参考价值。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妇女工作,不仅开创了妇女工作新局面,更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文章以中央苏区妇女运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考察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表明,中央苏区时期,党通过思想启蒙、组织建设和权益保障等创新举措,成功引领苏区妇女突破封建桎梏,投身革命实践,为根据地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研究还立足于新形势下的妇女事业发展需求,深入剖析了中央苏区时期妇女工作面临的传统观念束缚和社会条件限制等现实挑战,系统总结了党在妇女解放事业中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以期为当下深入推进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解放战争后期,为顺利接管和建设新解放区政权,中共中央作出干部南下战略部署。上海作为中国工业、商业和金融中心,其解放与接管对新中国政权建设影响深远。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华东局组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文章围绕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的工作实践,深入探究其组织调配与动员教育:通过增设副职、提拔干部、合理设置机构及丹阳集训等完成干部抽调与分配;开展思想动员、政策纪律教育,解决干部家庭实际困难,消除干部南下顾虑,奠定接管基础。研究认为,一系列举措有效实现了干部组织与动员,对上海政权接管和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与政治智慧。
摘要:太行军工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工在山西发展壮大的历程,新形势下用好太行军工红色资源、讲好太行军工抗战故事,发挥太行军工回忆录和访谈录的叙事功能,有助于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文章基于讲好太行军工抗战故事的时代意义,分析其口述历史叙事条件与叙事逻辑,进一步提出讲好太行军工抗战故事的叙事策略:一是构建叙事情景、角色定位和情节安排,突出太行军工人讲信仰、讲科学、讲团结、讲奉献的主体能动性;二是综合运用回忆文字、历史图片、专家解读、数字化复原视像等,搭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文化震撼力的叙事媒介平台;三是重视叙事中的情感表达以增强故事感染力,突出太行军工人为人民军队胜利作战奋力制造武器的人生追求。
摘要:大足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足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形态、信息形态、精神形态等。对大足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以红色精神涵养人,以红色文化启迪人,进而使其政治导向、情感凝聚及精神培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文章基于大足地区红色资源在政治导向、思想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价值意蕴,分析其开发利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当前,大足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资源开发粗放零散、宣传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研究提出,应加强总体规划、打造融合业态、聚焦营销推广,不断挖掘大足红色资源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
摘要: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发挥红色资源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文章以江西红色资源为例,分析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主要困境,并针对性提出解决路径,旨在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数智技术的更新迭代深刻推动了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价值转化,其应用范围显著扩大,成为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文章以网络育人体系为背景,用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探讨红色文化助力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并分析了其价值意蕴。研究结果表明,在网络育人体系下以红色文化助力思政教育需以技术为准、以效果为纲、以师生为本,在凝聚网络育人合力、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打造网络育人师资队伍等方面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摘要:“国门学校”作为边疆教育的战略前沿,肩负着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和促进文化辐射的双重使命,是维护边疆意识形态安全与提升区域性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场域。云南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其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与戍边精神,与“国门学校”思政教育形成目标一致、内容契合及功能互补的深度耦合。文章以云南红色文化融入“国门学校”思政教育为切入点,阐释其在政治引领、文化互嵌与铸魂育人方面的多维价值,构建“生态-体系-机制”的思政育人模式,旨在培养具备家国情怀的“戍边卫士”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以期为边疆民族地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守正创新的云南实践,助力边疆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培育优秀教育工作者、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师范教育中存在理念边缘化、课程碎片化、实践表层化等问题,亟需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重构教师培养路径。研究立足师范生主体性发展,剖析教育家精神对师范生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分析了当前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培育体系、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此探索教育家精神视域下教育情怀的培养机制,以期为构建师范生培育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摘要: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破坏迫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破解此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文章通过阐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哲学内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奠基、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滋养及哲学原理的系统支撑,剖析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探讨中国在践行这一理念过程中的具体举措与责任担当,进一步提出该理念对于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重要纽带,肩负着党员教育培养与管理监督的双重使命。新形势下,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成为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显著的时代性、突出的示范性、鲜明的实践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四大特点,针对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顶层设计不足、立足专业不够、评价体系不全和特色凝练不精等问,提出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品牌定位、结合专业建设、着力铸魂育人进行创新,将难点痛点转化为亮点特色,充分推动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