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我国不仅有丰富的古代文献典籍,还有着不断整理、研究和利用这些文献典籍的悠久历史,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产生了有益的方法和理论,逐渐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古文献学。 古文献学内涵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古文献学完整、系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西汉,刘向校理群书有所谓“校雠”之说(《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别录》),本指校勘,后来演
业师孙教授钦善先生,偶用笔名闻贤。1934 年3 月,孙先生出生于山东烟台(祖籍乳山)。1955 年夏,毕业于山东省立青岛第一中学高中部,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并被录取。1960 年,先生本科毕业后,在阴法鲁先生的指导下继续攻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1963 年,研究生毕业并留本系任教,至今已达六十余年。这是一个甲子的轮转,吾师也由一个本科新生,历尽艰辛,曲直向上,成长为耆德鸿儒,在文史
孙钦善先生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中国古文献学》等著作,从纵、横两个维度建构了中国古文献学历史与古文献学学科理论,代表了先生在古文献学理论研究上的卓越成就。与此相辅相成的,是先生自大学本科开始,至今仍不辍努力的古籍整理编纂实践。先生曾总结:“我本人在古文献研究方面,始终以实践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方面,从本科阶段参加55 级《中国文学史》《近代诗选》的编著,一直到
我自1990 年在北大古典文献专业硕士毕业以后,便负笈海外,从读书治学环境到饮食习惯等,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就治学而论,中西学术传统各成体系,这些年来虽侥幸栖身于西方汉学界,却与昔日专业渐行渐远,每次回国都承蒙业师孙钦善先生和师母的垂爱,感念之余常怀愧疚,既辜负了老师当年的谆谆教诲,又难以从专业角度评述老师在古文献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幸得同门漆永祥教授点拨,让我只须从自己学术成长的角度,“写出老
1934年 孙钦善先生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祖籍山东乳山。 1949年—1952年 就读于青岛礼贤中学(今青岛市第九中学)初中。 1952年—1955年 就读于山东省立青岛第一中学高中。 1955年 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1958年 参加中文系1955级《中国文学史》魏晋陶渊明、明代戚继光等部分书稿的撰写工作,10月,两卷本《中国文学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
二十一 一画友说,最近网上又议论起朱新建来了,问我对朱新建的看法。 我的印象是,在画人朋友圈子里,一提起朱新建,本想打瞌睡的,也不瞌睡了。 朱新建曾对我说:“咱们的画是装傻,她(指他夫人陆逸)的画是真傻。”我说:“‘傻’还有冒牌一说么,看来这‘傻’还值两个钱哩。近水楼台先得月,还是你装得好;妩媚而又顽皮。” 新建画过一画:一只鸟,瞪着大眼,死死盯着两条鱼,似要乘其不备而捉之。画的跋语是“洞
张仃是东北人,却喜欢结交南方画家,如张光宇、张正宇、李可染、叶浅予、李骆公、吴冠中、丁聪、黄永玉、廖冰兄、陆俨少、林风眠等。但也有例外,比如韩羽,就是河北保定人。 这令人想起“北人南相”的说法。当年,鲁迅先生曾分析过这种性格结构,对其中的优势互补——“厚重而又机灵”很是称赞。在张仃的艺术圈里,张、韩是特别的一对:身为北方人,却与南方画家打成一片,而且都有“大巧若拙”的艺术神韵,堪称“北人南相”的
浪漫喜剧2 剧中浪漫喜剧部分的另一主角,无疑是染上浓郁丑角特征的卢西奥。在乔纳森·贝特眼里,就剧中角色来说,“卢西奥的作用比安杰洛大得多。安杰洛是个拿魔鬼犄角作顶饰的假天使,卢西奥则在公爵的上帝面前扮演具诱惑力的路西弗(Lucifer)”。套用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对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失乐园》(Paradise
1990年,叶嘉莹先生接到邀约,对方希望叶先生为“中华文化集粹丛书”撰写有关诗歌的文稿。因早已定好赴各地讲学开会的日期,时间不允,先生与邀稿人商议,决定由安易、徐晓莉、杨爱娣三人根据其近年在各地讲授诗词的录音整理成文,自己最后做审定。三位同学接受此一提议后,这一项整理编写的工作便开始了。一年多的时间里,先生因开会与讲学奔波于加拿大、美国、中国等多地,但始终与三人在书信往还中讨论选目、审定文稿。终于
书里 不同性情的人,会倾心于不同风格的古诗词读物,而倾心于《古诗词课》的朋友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自2018 年初版以来,发行量早已突破30万册,喜欢它的朋友不在少数。是什么打动了他们呢?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朋友们,身上一定也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吧? 熟悉叶嘉莹先生的朋友都知道,叶先生非常注重诗歌中“兴发”和“感动”的力量,这种“感发”,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含蕴
在传统诗教体系中,“诗言志”作为中国诗学的核心命题,自《尚书·尧典》提出以来,历经两千余年的阐释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学传统。这一命题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从创作论角度看,强调诗歌是作者情志的表达;从功能论角度看,则突出诗歌的社会交往价值。一直作为春秋时期重要的用诗方式被认知的“赋诗言志”,实际上在后世诗学活动中承担了诗学训练的作用,也更多承载了社会交流的功能,“具有交流符号的意义”a。叶嘉
秦始皇求仙的热情与气魄,与他“第一个皇帝”的名头很是般配。据说,他曾派徐福率数千童男女“入海求仙人”。结果不难推想出来:徐福一去不回,秦始皇的求仙梦破灭了。将近一千年后,唐人李白在“秦王扫六合”那首古风中,一方面推崇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一方面又嘲笑他求仙的虚妄愚蠢:“徐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求仙只能是一场终归要破灭的梦,而历代方士却不知疲倦地用种种奇异的故事来论证这梦的
杜枚有一首《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诗写得真是形象。看来当时人称他为“小杜”,以区别于杜甫之“老杜”,还真是有道理的。这首诗写了一位十三岁多一点的扬州女子,前两句写女子体态婀娜曼妙,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清新、美丽、神秘而令人向往。唐代的扬州富庶繁华,娱乐业很发达,美女如云。杜牧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他在扬州城最繁华的十里长街上
在唐代诗歌的星空中,李商隐的身影总带着几分难以言传的怅惘与深情。大中五年(851),对他而言,是一个充满悲恸与转折的年份。相伴多年的妻子王晏悦溘然长逝,留下年幼的子女,让中年诗人饱尝家室飘零之痛。恰在此时,一份来自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聘书抵达长安——以三十五万钱聘请他入幕担任记室。这不仅是一份维系家计的职务,更是一次沉重的人生抉择。当我们回溯唐代的俸禄制度,从初唐的以粟米为薪到宣宗时期节度使三十万钱
连州在唐代可视为“特区”,古道连接岭之南北,在岭南与岭北的联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刘禹锡《连州刺史厅壁记》对连州及其古道的特殊性做了归纳并提出了重要的判断:“此郡于天文与荆州同星分,田壤制与番禺相犬牙,观民风与长沙同祖习。故尝隶三府,中而别合,乃今最久而安,得人统也。”其中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行政区划三个大问题,于自然地理,则“与番禺相犬牙”;于行政区划,则隶属湖南观察使;于文化习俗,则“
庄子心斋思想不仅受到了古代治庄者的普遍关注,当代学者也对它甚为重视,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学界通常把“心斋”看作一种单纯的内在化、精神性的虚静境界,近年来也有学者注意到了心斋思想的实践性。例如王玉彬先生认为:“从《人间世》的文本语境来看,‘心斋’……是以应物为其旨归。” 心斋不仅是一种虚静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应物之道”。这种在实践中尝试解读心斋思想的研究路向值得我们进一步开拓。
今天我们欢聚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围绕《孙绍振文集》和孙绍振老师的学术思想,各抒己见,一起探讨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和未来的发展。我非常荣幸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特别是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和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祝贺《孙绍振文集》的出版,并对孙老师和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孙绍振老师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渊源深厚。他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系友,也曾与中文系许多老师共事。70年前,19岁
孙绍振老师的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实践有两点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是他对于文学性的坚守和对自主性的执着追求。从文学创作论到文本解读学,孙老师强调以文本为中心,主张回到文本自身,通过综合运用比较法和还原法发现文本中的细微差异和内在矛盾。他对于脱离作品的空泛议论和牵强附会的“外部批评”保持警惕。他的文本解读既有对打破自动化感知的语言变形的细微辨析,又在多维度比较中通过多重系统的相互参照,对文本的价
许多人把学术研究视为畏途,更不要说能从中获得乐趣与幸福感了。然而,孙绍振可能是少有的例外,他在学术园地辛苦耕耘,年近九十仍兴致勃勃,以诗意情怀不断产出新成果,充分享受学术的滋养与快乐的甘霖。面对刚出版的20 卷《孙绍振文集》,看着每卷前面不同时期的照片,我有一种沉溺陶醉,心中也被这种学术精神点燃,令我思考孙绍振学术研究的思维方法。 一是点与面。当前,学术研究有两个特点,不是过于专业,就是笼而统之
拜读20 卷本《孙绍振文集》,第一时间即联想到庄子《秋水》篇中“不见水端”的北海: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北海之汪洋恣肆、浩瀚无涯正可以对应孙绍振先生学术王国的博雅宏富:洋洋一千万言,未尽才也;皇皇二十卷文,实之宾哉。 然而“闳其中而肆其外”仅是孙先生学问呈现出的表象特征,既不足以体现其深层内涵,也并非其学术追求,更遑论贴近他学术理想的终极目标了。 于北京举办的“《孙绍
孙绍振先生1981 年在《诗刊》发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后,就名震文坛,之后又陆续出版《美的结构》《文学创作论》等文艺理论著作,为国内名副其实的文艺理论权威。近二十年来投身于中学语文教学,写了六百余篇的微观解读文章,并建立了“文学文本解读学”理论体系。鲜为人知的是,他在幽默学领域也有惊人的创造。他曾在中央电视台做过20 集的《漫谈幽默》节目,出版过《口吐莲花》《漫话幽默谈吐》等著作。阅读《幽
迄今为止,那场在20 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以下简称“大讨论”)已经过去了30 余年。在此期间,这个话题曾经被无数学者重提,同时其中涉及的议题也在无数的文学作品中被探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大讨论”应该以王晓明等人在1993 年第6 期《上海文学》上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作为标志。然而,这场讨论中提及的诸如“公众文化素养的普遍下降”“整个社会
有一种误解,认为越是读不懂的诗越有深度。针对此观点,老诗人高平曾经直言:历史上从没有一首读不懂的诗能够流传下来。郭新民的诗不存在读不懂的问题,但真正读懂也绝非易事。他的诗就像他的心一样红润、饱满、激昂,情真意切得有点憨态可掬,这种状态最适合写爱情诗。荣获首届艾青诗歌奖的《花开的姿势》,就是一部以爱情为主旋律的诗集,让我们分享到春天的风和日丽,也领略到严冬的寒风呼啸,更体味到盛夏的蓬勃生长和金秋的丰
不同于此前的《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等针对特定时期与对象的思想史著作,王汎森的新著《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以下简称《心量》)是一本兼有通识意味与专业视野的史学理论书籍,在面向普通读者的同时,仍具相当的学术前瞻性。这本书的写作缘起与当下历史学的危机有关:19 世纪以降西方学界“历史无用论”的滥觞——历史甚至被视为疾病或包袱;由于对社会需求的过度迎合,史学研究变得策略化或庸俗化
《西北往事三部曲》是“70 后”作家张学东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从2006 年以《西北往事》为题发表开始,到2023 年推出全本,经历了较长的写作周期。作品篇幅大,故事时间跨越半个世纪,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写到80 年代后期,空间则以乡镇延伸开去,覆盖西北广袤的大地。小说各卷时间上有侧重,卷一主要书写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件,卷二集中于20 世纪70 年代的描写,卷三写到了20 世纪七八
子张兄来电告我,吕剑先生和他的来往通信集即将付梓,要我写几句话,我答应了。 吕剑先生是我所尊敬的思想开放、有自己追求的前辈诗人。他老人家2009 年12 月26 日致子张兄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陈子善兄我知道。南京《开卷文丛》第三辑中,收有他的一部《探幽途中》,不知寄您否?此书很有见地,颇有水平。 拙著《探幽途中》是探讨现代文学史上一些具体问题的学术随笔集,2007 年1 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
一 一九八三年夏天,莱芜由县改市,我也从莱芜县第四中学调到了莱芜县教师进修学校,不用说,这两个单位,也由“莱芜县……”改称为“莱芜市……” 莱芜四中在莱城西南十五公里外,教师进修学校则在莱城,与莱芜籍散文名家吴伯箫故居所在的吴家花园村仅隔着两条公路,这对我走访吴伯箫故家的亲友,可就太方便了。 不仅如此,我还打算把我的研究范围扩大到“莱芜籍现代文化名人”,慢慢了解到了教育家田珮之、历史学家王毓
一 《张瑞玑先生年谱》出版后,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一些反响。 《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及中国作家网、光明网、澎湃网等做了报道。诸多师友和读者撰写书评,赋诗道贺,跟帖点赞。后又获得山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人们忽然发现,近代山西还有这样一位“民国巨子”,一个风骨凛凛、大才槃槃的“奇人”! 之后,《张瑞玑先生年谱》的责编韩玉峰约我写传。 起初打算写一本故事类小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