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齐鲁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涌动着教学创新的热潮。第三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说课大赛在临沂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代表,用一堂堂精心打磨的课程,诠释了强师赋能的深刻内涵。这场盛会,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能的专业比拼,更是一次乡村振兴师资力量的集中检阅,成为探究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转型发展的生动窗口。 大赛折射出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正不断拓展。从精准的种养技术到前沿的经营管理,从宜居的乡村建设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教学经验交流,促进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本期关注特别选取第三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说课大赛部分特等奖说课讲稿,予以集中展示。这些课程内容覆盖乡村发展、经营管理、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与综合素养五大领域,充分体现出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在内容广度、教学深度与方法创新上的积极探索,以期能够为广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带来启发与借鉴。 当优质农产品浸润着汗水,在山间田头默默等待;当农民带着满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态”,强调基层协商议事在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强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基层治理始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目前,“枫桥经验”“四议两公开”等都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但村镇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困境。如何创新村民议事协商机制,提升质量效率,已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求。课程正是基于这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农民直播语言表达能力成为影响农产品销售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农产品直播带货手册》教材为基础,围绕农民直播语言训练,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四个方面,系统阐述如何通过语言特训提升农民主播的表达能力与带货实效,助力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屏幕”的有效转化。 一、教学分析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电
在我国东北边疆,有一片神奇的黑土地——北大荒。这里一年的收成,就能让全国1.6亿人的饭碗稳稳装满中国粮。不仅如此,从荒原到粮仓,几代建设者们用生命奔赴使命、以热血铸就担当,挺起了北大荒精神的脊梁。北大荒版画,则将这份精神倾情描绘,沃野流芳。 课程是带领农民朋友们从欣赏版画作品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乡村振兴,以更坚定的信念助力“三农”建设。 一、教学分析:积极响应,以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2025年全国两会首次将心理健康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心理健康服务已成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作为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乡村和谐稳定与民生福祉。笔者以“让‘空巢’不‘空心’”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四个维度进行介绍。 一、教学分析:锚定需求,明确目标
泰和乌鸡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因其独特体征及高营养、药用价值成为地方特色养殖品牌。但其体型小、产蛋少、蛋壳厚、蛋体小等特性导致人工孵化难度高于普通禽类。为解决养殖难题,本期教学依托低成本教具与原种场资源,采用“课堂+田间”双轨教学,帮助养殖户实现从经验养殖到科学孵育的技术升级。 一、教学分析:精准定位学员痛点,让教学“有的放矢” 泰和乌鸡的经济价值无需多言,但在课前走访中发现,本期面临着“抱着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乡村民宿成为展示乡村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俗规范发展,提升品质。因此,如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网红民宿,对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分析 教材选用农业
农民学分银行是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学分为度量单位,以实现教育培训领域各类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学习成果管理制度。早在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就提出“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探索和建立‘学分银行’制度”;2014年,教育部和原农业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正式提出“逐步建立全国性农民学分银行”。由此可见,我国学分银行的概念与实践最初就源于对农民的培
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高校涉农专业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建强农业强国建设人才队伍”。农业职业院校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发挥职教优势,利用办学特色,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深度赋能地方产业,精准对接乡村需求,探究乡村人才路径,培育出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人才?这是农业强国建设赋
一、培育路径模式 在农业强国建设持续推进以及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亟需一批适应当前发展的高素质农民。山东省莘县近年来创新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累计培育 5500 余人。 2024 年,莘县依托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坚持高位推动、多方联合,形成政府牵头的协作优势。结合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需求,设“智慧苗管家”“新农人电商”两方向,探索“多维协同、五段递进、
面对农村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农民技能提升渠道有限、产业科技支撑薄弱等挑战,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农广校创新探索,将占地120亩的西校区实践基地打造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集中国共建职业体验教育基地、唐山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深度链接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院校及本地龙头企业,构建“产教融合、开放实用、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新模式,不仅为滦南县的中小
当前,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正处在关键转型期,尽管有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但仍需解决社会观念、资源投入、课程适配性等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开展农民中职学历教育的必要性,以甘肃省农广校农民中职学历教育招生和办学情况为例,对农民学历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管理措施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甘肃省农广校成立44年来,农民学历教育从未间断,但2000年至2021年间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招生规模从2000多人降至500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上海市浦东新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承担着为超大城市乡村人才振兴探路的使命。“十四五”期间,浦东新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形成了“组织保障—政策激励—平台集聚—精准培育—生态服务”的闭环工作体系。 一、做法与成效 (一)人才工作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在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党组的统一领导下,构建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区农广校(乡村振兴
近年来,郑州市围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积极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新路径、新模式。本文系统梳理郑州市在高素质农民培育方面的创新实践,总结为期12天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特色做法,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启示。 一、精准调研规划,构建需求导向的培养体系 郑州市坚持“调研先行、数据驱动、分类施策”原则,通过系统化摸底、科学化分析、精准化设计,构建以产业需求为
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农民教育培训如同播撒希望的种子,是链接国家政策、先进技术与农户生产实践的关键一环,承载着赋能产业、振兴乡村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基层培训的实际场景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专家台上讲得投入,农民学员却听得困倦;案例分析时现场气氛热烈,回到现实后却鲜有改变。这类“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恰恰折射出农民教育培训亟待破解的深层课题——什么样的培训才能真正点燃学员内心的火种?什么样的内容才能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当前,农民学员对技术升级、市场对接、政策理解的需求日趋多元,传统培训中的单向传授模式,无法满足教学实效性要求。本文从教学准备、结构设计、教学创新、反思优化四个维度,梳理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逻辑与提升路径,旨在打造实用、有效的农民满意课堂。 一、教学准备,精准施策的前提与基础 培
为帮助农民打破时空限制、灵活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同时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有效提升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自2020年起,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云上智农”平台打造“青农智汇”品牌。六年来,共开发、推出各类直播课程80余节、短视频90余个,时长达5300分钟。2025年,该课程资源同步纳入全国农民教育培训田课选课系统,截至2025年6月底,共有50节课被作为田课选择使用,覆盖50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兵团精神为引领,坚守“贴近农工、服务农业”初心,通过本土案例与“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将兵团精神贯穿课程教学过程,构建特色育人体系,为农工培育注入了精神动力,也为其他地区农广校推进课程思政与农民教育培训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借鉴。 一、构建“精神+技能”融合教育体系 (一)课程体系采用双线并行的融合架构。构建“专业课程嵌入式+专题课程模块化”体系,实现兵团精神与技
在吉林省榆树市大坡镇,孙老乐种植家庭农场以其成熟的“稻田养蟹、养鱼、养虾”生态种养模式,吸引各地农户来此参观学习。全国劳动模范、吉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孙民是这家家庭农场的负责人,通过多年的科学实践,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粮渔互促、优势互补、绿色循环的发展新路,带领乡亲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红火。 土地托管,规模经营筑基石 孙民的农业之路始于1993年,他怀揣仅有的2000元,从蛋鸡养殖起步,逐
在振东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的千亩示范田里,一片金黄映入眼帘,豆荚密挂,秋风拂过,沙沙作响。负责人刘凡周一边弯腰轻捻豆荚,仔细检查籽粒的成熟度和水分含量,一边对身边的农机手叮嘱收获注意事项。眼下正值大豆收获的关键阶段,刘凡周连日穿梭在田间与智慧农机平台之间,一边调度农机服务队检修设备、制定收割计划,一边通过智慧农业平台实时监测不同田块的成熟进度,确保千亩良田尽在“掌”握。作为一位“80后”高素质农民,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