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检察机关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方面。最高检党组要求持续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确保检察权为人民行使、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本栏目特邀请控告申诉检察业务条线四级院分享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成效和经验,对标对表问题,立查立改,提高认识,以优良作风推
摘 要:江苏省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服务中心大局、化解矛盾纠纷、推动监督纠错、提升履职能力等工作履职尽责,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涉检矛盾防范、多元解纷体系、纠错防错机制、队伍能力水平等工作上存在不足,需要着力防范涉检矛盾风险、汇聚多元化解合力、完善纠错防错机制和提升队伍能力
摘 要: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体现司法为民的有效载体,是推进高质效办案的有力抓手,也是检验司法办案作风的试金石。针对涉法涉诉信访总量总体高位运行、重复信访占比较大、信访矛盾上行仍然突出等问题,采取化解“现实之访”减存量、消弭“潜在之访”控增量、追求“办案无访”防变量等措施,探索构建高质效办案、办信、管理等制度机制,既能以实际行动做实为人民司法,又能深化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
摘 要:检察机关的作风状况关乎检察形象、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基层检察机关以加强控告申诉检察工作作风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强化政治引领、践行司法为民的司法理念、形成立体的制度监督体系、涵养廉洁文化、强化队伍能力建设等举措,构建“五位一体”的作风建设新格局,推动基层检察机关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切实提升检察工作质效,护航法治中国建设。 关键词:控告申诉检察工作 作风建设 司法公信力 检察队
摘 要:检察机关服务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历史使命,也是提升涉外法律监督能力、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举措。西北地区检察机关通过构建跨域协作机制、深化国际司法合作、服务自贸试验区等实践,为经济带建设提供法治保障。针对涉外人才短缺、业务机制失衡、服务供给错位及跨国协作效能不足等挑战,需加强涉外检察队伍建设、优化涉外案件办理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构建高效司法协助平台等,全面提
摘 要:鉴于监察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之间客观存在的制度差异,互涉案件的证据转化问题有待专门关注。互涉案件中不同犯罪事实有强关联与弱关联之分,有必要根据互涉案件中犯罪事实的关联程度,区分证据转化的不同方案。应以法益关联与效率导向为要求,健全层次化的证据转化规则,完善从移送起诉前的沟通到刑事诉讼中的审查机制,进一步推动互涉案件证据转化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关键词:互涉案件 证据转化 监察执法 刑事司法
摘 要:为适应国际反洗钱形势,《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法》第191条洗钱罪进行了较大修改,删除了“明知”并将“自洗钱”入罪,条文修改后贪污贿赂类洗钱罪司法实践仍面临主观“明知”认定困难的困境。应当发挥“推定明知”的理论价值,强调司法工作人员基于“亲历性”办案的综合分析判断;以“客观推定主观”的方式认定自洗钱的主观故意;对间接故意的认定,应着重考察行为人的身份因素。 关键词:“明知” 间接故意
摘 要:数字检察是数字时代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当前检察机关社区矫正脱漏管法律监督工作存在线索发现难、核查精准度不高等问题。基层检察院应建立法律监督模型,通过调取社区矫正对象报到、外出、请假等数据,运用数据算法发现社区矫正对象脱漏管情况,及时开展检察监督,提高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质效,进一步助力当地平安建设。 关键词:数字检察 法律监督模型 社区矫正 脱漏管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是检
摘 要:刑事撤案监督机制司法运行困局的核心矛盾在于“立法供给不足”与“实践运行失序”的双向挤压:规范层面上,撤案监督规范的模糊性与滞后性致使监督缺乏精准有力的法律支撑;实践层面上,部门博弈与利益驱动导致案件滞留,信息壁垒与共享失灵阻碍监督开展。在立法完善尚需时日的当下,应摒弃“等靠立法”的思维,聚焦实践症结,在现有制度框架内深耕细作。具体通过细化法律适用、创新协作模式、强化技术支撑,实现从“制度文
摘 要:强化涉民事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监督是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对执行活动全程监督要求的具体实践。民事执行活动中“人为终本”“违法终本”客观存在,检察监督中监督线索来源不畅导致监督效能阻滞、监督手段刚性不足导致监督沦为“软约束”、协同机制碎片化导致监督实效性欠缺、数据互通存在壁垒导致深层次违法监督不足。检察机关应坚持穿透式监督、监督救济并重、一体化监督、体系化协同、数字化赋能,推
摘 要:本文探讨了民事执行活动全程检察监督的内涵和特性,针对当前民事执行监督中存在案件线索来源不足、监督刚性和效果不够、法检衔接不畅等困境,构建全程检察监督履职的四项机制,即以执行活动信息全程公开为主线,建立控告申诉与行政检察全程“双轮”驱动监督机制;以执行实施行为为重点,建立“四大检察”全面履职监督机制;以执行异议之诉等案件为切入点,建立逐案反向审视和恶意对抗执行监督治理机制;以民事执行数字检察
摘 要:强制隔离戒毒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因缺乏具体操作细则、介入时机滞后、监督范围与程序界定不清以及对公安机关监督存在障碍等问题,制约检察监督质效。基于地方试点实践,应构建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监督涵盖事故处理、治疗管理、权益保障、程序合规、内部秩序及戒毒效果评估等范围,细化监督内容。重点强化对公安机关吸毒成瘾认定及强制隔离戒毒决定环节的监督,采取尿检初筛与毛发复检结合方式优化检测程序,赋予检察
摘 要:行刑反向衔接作为行刑双向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我国法治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但我国行政处罚时效规定较为单一,未对行刑反向衔接案件规定特殊的行政处罚时效,一旦时效经过,将无法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后续行政处理,导致行刑反向衔接无法开展,殊欠合理。因此,有必要基于时效制度的创设目的,构建适用于行刑反向衔接案件的特殊行政处罚时效规则,以实现“两法”有效衔接。 关键词:行刑反向衔接 行政处罚时效 社
摘 要:检察民事公益诉讼一体化对于提升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的整体性效能、规范化水平及回应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检察民事公益诉讼一体化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整体推进效果欠佳,检察机关协同性有待提升,一体化适用情形尚待明确;另一方面,具体运行成效有限,存在上下级检察机关行动效能低下、内设部门协作不畅及跨区域检察机关合作水平受限等现实问题。应将系统化作为指导理念,以整体融合为外在形式,以多元手段为内在
摘 要:检察机关开展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既是政治要求,也是检察公益诉讼履职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大运河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存在的监督刚性不足,多跨协同不紧密,推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应进一步推动单独立法,细化部门协同机制,通过加强“四大检察”综合履职、构建跨地域检察履职协作格局、深化数字检察赋能等,持续为大运河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关键词:大运河保护 检
摘 要:机动侦查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动侦查权是监督型侦查权,具备法律监督权与侦查权的双重属性。当前机动侦查权立法规定模糊,机动侦查权的性质、启动条件与程序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实践中,检察机关行使机动侦查权面临受理案件范围模糊、线索发现移送困难、侦查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需要明确机动侦查的受案范围、启动条件及衔接办法,以强化监督为导向推行续行侦查模式,发挥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
摘 要:检察侦查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也是数字检察改革的应有之义。数字赋能检察侦查在拓展线索来源、辅助侦查办案、协助侦查取证和构建协作平台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同时面临法律规范滞后、数据风险管控、技术人才短缺和涉外案件取证难等困境。数字赋能检察侦查是检察侦查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完善制度与规范体系,坚持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注重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 关键词:数字
摘 要:“一取消三不再”,一体抓实“三个管理”是最高检党组深刻洞察检察工作发展大势、统筹推进检察管理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检察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检察管理是对检察工作主体、行为和事项进行组织、调控、评价与引导的活动。检察管理要注重聚焦业务质效、办案流程、案件质量等重点管理要素,把准“三个管理”方向,推动检察管理从“数据导向”向“规律导向”转变、从简单依赖指标向聚焦
摘 要: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检察权行使、维护检察秩序与执法安全的重要职责。然而,现行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制度面临职责边界不清、权限配置不足、编制保障弱化与协同机制缺失等现实困境。在系统梳理其法律依据、制度归属与运行结构的基础上,有必要从法律规范完善、职能体系优化、运行机制完善与能力建设推进等维度进行改革,推动其由附属性保障力量向专业化执法职能单元转型,以适应新时代
摘 要:现阶段,检察教育网络培训质量评价还不够科学规范,存在评价目标不明确、评价主体较单一、指标设置缺少差异化考虑、评价结果简单、智能程度不高等问题。以中国检察教育培训网络学院为例,完善检察教育网络培训质量评价机制,应把握评价原则,明晰发展目标方向;借鉴评价模型,科学设定序列指标;形成反馈闭环,动态调整完善评估机制。 关键词:检察教育培训 网络培训质量评价 检察教育网络培训质量评价主要包括: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