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为2025年5月10日举办的“第五届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等单位主办)准备的主题发言文稿。限于规定每人只有10分钟的发言时间,故发言只摘取了其中1000多字。考虑到其内容对改进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与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作者将其简要整理为八个问题,总体说一说新闻传播学科面临的学科危机与应对。 一、在强烈的社会需求下,1978年我国恢复新闻学研究 新闻传播学研究
【摘要】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背景下,以“地方”为视角探析地方媒体如何赋能国际传播成为重要议题。现通过梳理地方媒体在内容生产、话语创新与渠道融合等方面的实践路径,揭示地方在国际传播中展现的独特优势,同时指出地方媒体在资源失衡、表达陷阱与逻辑错位等方面面临深层挑战。最终提出通过语境锚定、资源整合与多层级协同治理三维进路,地方媒体有望实现从“地方资源”到“全球故事”的有效转译,助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摘要】围绕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归国的网络视听创作已成规模化传播现象。现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研究抖音平台文物归国主题短视频的国族想象建构。以“受难—复兴”叙事为核心框架,该类短视频激活殖民创伤记忆与归国愿景塑造的民族复兴象征性事件,通过公共与私人叙事交织实现国族认同的个体化下沉,借助多样符号将流失文物转化为国家民族的复合型文化隐喻。短视频采用“隐喻统合”策略,将文物物理位移升华为文化主权断裂的集体记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强趋势。网络谣言的精准识别与有效治理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挑战,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网络谣言智能识别与治理策略研究,旨在建构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网络谣言智能识别与治理框架:建立知识驱动的分层检测,突破传统单维度文本分析的局限;提升跨平台溯源能力,解决“平台孤岛”导致的治理碎片化问题;
【摘要】当下AI技术的长足发展,部分印证了美国未来学者库兹韦尔预测的“奇点来临”的说法。当下,以ChatGPT和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写稿机器人和“媒介数字人”更成为新闻界的新宠。然而,AI机器人不可能代替人类,更不可能代替新闻工作者作现场报道和写出“有温度的新闻”,原因在于它不具有也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盲目崇拜AI技术,不仅会低估人工智能的风险,也会对AI谣言失去
【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核心问题可以凝练为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机器的人化”与“人的机器化”悖论及对由此产生的人类主体性担忧。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机智过人”,人的主体性和以文科专业为代表的人文精神的消失是当下普遍焦虑的社会问题。在这场人机互动、人机博弈中,要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应建立人类主体核心论、全程管理规范论、工具定位不变论、AI有限发展论等基本原则,
【摘要】基于数据驱动算法推荐广告对用户数据的过渡使用带来用户隐私侵犯风险,引发用户隐私损失的负外部效应,需要加强监管以解决算法推荐广告引发的个人数据市场失灵。首先,探讨作为基础要素的用户数据在算法推荐广告运行中的价值。其次,分析算法推荐广告带来的用户隐私侵犯风险,并讨论用户隐私出让最小化与企业数据效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最后,从算法监管者、算法开发者、算法使用者与算法接受者等多元行动主体提出具体治理
【摘要】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信息获取的高度便利与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机制虽有效满足了用户的情绪调节与认知需求,却也推动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内容质量的滑坡,由此催生出以“脑腐”为代表的新型认知衰退现象。个体在信息环境中持续暴露于高熵、低质内容,不仅削弱了深度思考能力,也暴露出当前媒介生态中熵增风险的现实隐忧。在情绪调节机制错位与算法推荐惯习的双重作用下,用户认知系统面临负荷上升与失调加剧的风险。因此,遏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推进下,当代社会的媒介形态日渐被短视频所主导,并嵌入日常生活的诸多实践范畴。正是在嵌入性的阐释结构中,短视频的内容张力以及具身表达生成了新的沉浸话语。短视频的个性推送、临场体验、社交互动等特质契合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主体沉浸”;短视频的丝滑转场、画像匹配、无所不包等功能引发了“不间断”使用的“时间沉浸”;短视频的虚实衍变、移动终端增殖以及学习场域麻醉诱发了“空间沉浸”。
【摘要】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深陷“文化折扣”与“单向输出”的双重困境,而智能体(AI Agent)正通过认知重构与技术升维开辟破解之道。这虽然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存,却因文化解码断层与用户参与缺失导致意义耗散;智能体则将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升维为“身体—技术—环境”耦合的共在实践,重构传播主体的权力结构与认知逻辑。具有“类主体性”的智能体可通过多模态交互、元语言再生与人机协同评估矩阵
【摘要】文化基因在新闻报道中的建构可视作一种编码解码过程,对彼此产生着重要作用。两者之间具有塑造认知基模和文化符码、互为非物质性和物质中介性、动态演变性的理论关联。通过历时性分析和共时性比较发现,文化基因在新闻报道的文本类型与话语表达中呈现出积极与消极的编码逻辑,并表现为三种解码逻辑:多元文化基因共建新闻文本话语的妥协式解码、舆论爆点冲击主流新闻话语的对抗式解码、文化基模与主流框架情感融合的同向式
【摘要】随着虚拟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数字人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现以TikTok为主要平台,选取美国的Lil Miquela、中国的天妤以及韩国的MAVE三个代表性虚拟数字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和分析虚拟数字人账号的基本信息及其短视频下的评论数据,探究不同国家虚拟数字人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展现形式和影响力,为全球范围内虚拟数字人的设计、传播和互动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虚拟数字人
【摘要】在加速社会中,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兴媒介产品形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情绪价值。网络微短剧通过极简的叙事结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官张力营造瞬时情感体验,激发人们想象性的情感宣泄;现实题材的微短剧以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为立足点,通过微观视角的叙事方式反映社会热点议题,凝聚社会共识,引发观众共鸣,实现情感抚慰。在微短剧的加速叙事下,其内容创作出现压缩版故事情节、刻板化人物角色、单调的场景空间等问题,影
【摘要】后人类视域下,科幻电影展现了“智能体”与人类主体的交互过程,并主要体现在三重维度之中:在媒介层面,技术作为权力载体展现出了人与技术的互惠关系;在机能层面,人工智能体、赛博格等“智能体”形象突破了传统物性的束缚,重塑了身体感知;在心智层面,智能主体的“心智化”发展引发了人们对认知意识与生命哲学的深层反思。这一系列具身化表达不仅重塑了人机边界,也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图景提出了思考与回应。 【关键
【摘要】《北华捷报》密切关注孙中山,通过报道和评论建构了孙中山形象。不过,受限于殖民立场、中国政治的具体环境等,《北华捷报》在不同时期给孙中山以不同的形象建构。大体上,《北华捷报》肯定了孙中山的高尚人格、爱国热忱等优良品质,同时也否定了孙中山的护法活动、联俄主张等。《北华捷报》评价孙中山时带有强烈的殖民立场,一旦孙中山的言行危及英国利益时,《北华捷报》就尖锐地批评孙中山。 【关键词】孙中山;《北
【摘要】《红色中华》报的新闻改革是中共局部执政后的第一次新闻改革,是在“以外为主”的编排风格和八股味十足的文风下推进的。改革自第50期开始,该报把报纸定位调整为联合机关报,同时成立编委会,增加编辑力量,改变“以外为主”的报道倾向。这次新闻改革的动力首先是源自我党政治权力的更迭,其次是基于当时革命战争的需要和瞿秋白等人的大力推动。这次新闻改革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原则,坚持了战斗性原则,贯彻了“群众办报、
【摘要】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频频出圈,凸显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传统电视节目融合创新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从数智赋能文化创新表达、人机融合与协同互构、内容IP化与文旅融合、矩阵传播与整合营销等四方面探索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利用智慧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举措,为推动影视艺术、文艺节目迭代传播提供了有益思路。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赋能;品牌IP;文旅融合
【摘要】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了传播主体性的格局,从人类主导、技术为“工具依附”的模式,演变为强调人机协同、AI作为“认知引擎”的新范式。DeepSeek通过混合专家架构优化算力与适应性,借助推理验证框架降低“幻觉”风险,并以开源模式打破技术垄断,重塑人机协作生态。这种技术革新使传播主体性呈现三重转变:内容生产从人类主导转向人机协同,信息分发从单向传播转为认知适配,决策权力从集
【摘要】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交织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正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遗项目因传承方式局限、受众群体缩小、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面临着传承断裂、技艺失传的严峻困境,其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鉴于此,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从传播技术、内容创作、平台运营、跨文化传播策略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数字媒介在非遗对外传播中的实际应用模式与效果,借此构建
【摘要】党报作为主流舆论阵地,如何在时代变革中既保持理论高度又增强传播效度?通过对河南日报社许昌分社的创新实践分析,探讨省级党报如何通过“站位全省高度统筹选题、聚焦战略抓手挖掘典型、小切口呈现大主题、语言创新激活传播”的立体化叙事策略,挖掘许昌的创新亮点、典型经验与生动实践,构建兼具全局高度、思想深度与民生温度的话语体系,为新时代党报服务地方发展提供实践范本。 【关键词】党报叙事;创新表达;传播
【摘要】若想让正能量报道成风化人、培根铸魂,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起到引领作用,就必须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但在网络时代,流量为王,正能量报道若没大流量,就谈不上“传播力”,更别提“引导力、影响力”了。当前,面对移动化、视频化的快速发展迭代,我们只有切实做到守正创新,才能让正能量报道发出的“好声音”始终占据舆论高地。 【关键词】流量;正能量报道;传播 自2024年3月
【摘要】近代口岸城市化浪潮与现代邮政系统的构建,使得书信沟通主体从文人走向大众,书信范本作为民众教育工具书兴起,力图为城市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众提供应对日常社交的“书信百科”。在这一过程中,书信范本通过“以人为纲、以事为目”的内容架构,将现代独立个体的社交理念转化为百科全书式的书信指南,使得读者通过参照仿写,将新式社交践行到社交生活之中,进而悄然推动家庭及亲密情感领域的社交变革。有别于文学及学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