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依据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陕西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对陕西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和保护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 38 科 67 属 104种(含种下等级),含石松类1科1属3种,占总数的2.88%;裸子植物2科6属 6种2变种,占6.73%;被子植物 35 科 60 属85种1亚种10变种,占比高达90.38
摘 要: 基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2021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在文献研读、标本查阅、野外调查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整理出新版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编制县域(市辖区)地理分布图,并从科学研究情况、受威胁现状和保护现状等方面,介绍了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湖北省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5种,其中一级11种、二级144种。(2)湖北省国
摘 要: 为揭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状况及生境特征,该文基于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通过数据整理和野外调查等方法,对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及所依托植被类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53科83属173种,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物种数位列第五,物种密度排在首位(基于当前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据)。(2)海南省19个市(
摘 要: 以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相关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整合得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并分析其组成及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原有的葫芦苏铁(Cycas changjiangensis)、海南苏铁(C. hainanensis)、念珠苏铁(C. lingshuigensis)、台湾苏铁(C. taiwaniana)归并入闽粤苏
摘 要: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是制定省域范围内科学保护和管理办法的关键步骤。该文通过整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中江西省分布的种类和《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05),结合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的标本分布数据,对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保护概况和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摘 要: 为了厘清内蒙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县域分布、受威胁程度以及保护现状,并使其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该文根据野外调查记录和标本采集,并查阅内蒙古大学标本馆(HIMC)、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等馆藏标本以及相关文献,整理出内蒙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县级分布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内蒙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48种,数据缺乏(DD)的有1种,濒危(EN)的有10种,易危(
摘 要: 该文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及《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3年,待发布)中在浙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运用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定量分析浙江全省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顺序。结果表明:(1)浙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共101科229属333种,其中种子植物共311种,占比高达93.39%,以兰科(Orchidace
摘 要: 叶面喷硒是一种有效提高作物硒含量的农艺强化手段。为探究硒在水稻叶片组分中的分布、积累特征及影响因子,以及提高叶施硒的利用效率,该研究利用叶片离体培养技术,比较了不同硒形态、浓度、处理时间及不同表面活性剂载体对水稻叶片亚细胞组分中硒的分布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硒主要分布在水稻叶片细胞壁中,其次是叶绿体和线粒体组分,细胞液最少。(2)叶施硒肥数小时内叶片对亚硒酸钠的吸收能力显著高于
摘 要: 为了明确药用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利用特征及其与穿心莲内酯成分积累的关系,以硝态氮(NN)、铵态氮(AN)、酰胺态氮(UN)和氨基酸态氮(GN)为单一氮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和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氮素形态对穿心莲不同生长时期(快速生长期、拔节期、现蕾期、开花期)氮素吸收、分配和穿心莲内酯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片和根中氮
摘 要: 为研究纳豆芽孢杆菌菌剂对芒萁耐热能力的影响,该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和不同肥料处理下当年生芒萁的光合和抗高温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温度和肥料都能显著影响芒萁的光合和抗高温生理(P<0.05)。(2)温度升至45 ℃时,芒萁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高温胁迫对芒萁光合生理的抑制属于非气孔限制;为抵御高温胁迫,芒萁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
摘 要: 为探究毛茛、华东唐松草和卵瓣还亮草3种毛茛科植物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机制,该文设置5个光梯度的处理水平(0%、30%、50%、70%和90%的遮阴程度),测定3种植物的光合指标,研究不同遮阴处理对其光合特性的影响及耐阴性评价。结果表明:随遮阴程度逐渐增加,(1)3种植物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叶绿素a/b含量则呈下降趋势。(2)3种植物的表观量
摘 要: 为探明马铃薯-穿心莲轮作系统中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对酚酸类化感物质的影响机制,验证马铃薯-穿心莲轮作模式的可行性,该研究以穿心莲种子为材料,探究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对肉桂酸胁迫下穿心莲种子萌发、根边缘细胞形态和根尖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4 mmol·L-1肉桂酸胁迫下,添加不同浓度的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均能促进穿心莲种子各萌发指标化感效应指数的提升,分泌物浓度为25 mg·m
摘 要: 植被恢复是干热河谷自然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干热河谷自然植被修复的同时也引进了很多外来种。为比较本地种和外来引进种对水分与微生物的响应差异,该文选取当地乡土种山合欢(Albizia kalkora)和外来种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采用气候箱模拟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条件,通过土壤水分控制和微生物接种研究了水分和各自的土壤微生物对两种豆科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摘 要: 尽管中国西南干热河谷塑造了植被外貌与非洲稀树草原相似的景观,但与其不同的是,该区域河谷的深切以及山脉对气流的阻挡形成的垂直地貌和气候类型,更容易引起土地退化、物种流失和植物群落异质性。然而,先前研究较少关注该区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及主要调控因子。该研究以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元江干热河谷)为对象,通过调查450 m(低海拔)、850 m(中海拔)、1 250 m(中
摘 要: 经对2019年至2022年期间在广西百色、桂林、河池和南宁等地采集的苔类和角苔类植物标本进行研究,共发现10个广西新记录种,即宽瓣钱苔(Riccia cavernosa Hoffm.)、日本钱苔(R. nipponica S. Hatt.)、疏叶假护蒴苔 [Metacalypogeia alternifolia (Nees) Grolle]、卵叶鞭苔(Bazzania angus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