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妍是当代著名老一辈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她与何宝泉教授(已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古筝演奏家、蝶式筝发明人)是知名的古筝伉俪,也是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第一代民族器乐教师,共同为我国当代民乐事业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作为“浙派古筝艺术”非遗传承人,仍然躬身不倦致力于“浙派筝”在上海的传承和发展。那么,上海国乐研究会是怎样的一个组织?孙文妍与上海国乐研究会又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音乐内容的动态性是当代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议题之一。传统音乐理论往往将音乐视为静态的结构,而忽略了音乐在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特性。随着即兴创作与实时表达在当代音乐中的广泛应用,音乐内容的动态性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即兴创作与实时表达不仅挑战了传统作曲观念,还为音乐创作与表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研究音乐内容的动态性,有助于深入理解音乐创作的本质,推动音乐理论的发展。 在当代音乐实践中,即兴
音乐表演应该被视作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统一原则。其中“音心对映”的关系,即音乐表演者演奏的具体音响在主体(表演者)意识中的反映形式,蕴含着“物象”“心象”“乐象”三者螺旋式的上升运动。“‘物象’就是客体物(物质实体)的信息传递给大脑所形成的表象;‘心象’就是自我的思想感情(精神实体)的信息传递给大脑所形成的表象;‘乐象’就是音乐作品的信息传递给大脑所形成的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多样性的活态载体,正面临代际传承、文化异化与传播低效的多重挑战。以山东九龙翻身鼓谱为例,这一承载地方集体记忆与精神认同的传统技艺,尽管在乡村仪式中仍具生命力,却因传承人老龄化、青年参与不足及数字化传播的碎片化而陷入存续危机。虽有研究非遗的静态保护或单向传播,但鲜少深入解析其动态适应机制及城乡场景中的差异化路径。鉴于此,本研究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的跨学科方法,旨在研究
初夏的微风带着一丝暖意与期待,轻轻拂过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的门楣。2025年5月22日这个夜晚,一场名为“李博民族室内乐作品”的教学音乐会在此上演,它不仅仅是一场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难得的、直抵心灵深处的洗礼。由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精心策划,汇聚了校内一批优秀的师生同台演绎,这场音乐会聚焦于青年作曲家李博老师近年来在民族室内乐领域潜心耕耘的成果。它超越了简单的作品陈列,更是一次关于“声响哲思
数字时代的怀旧呈现“平台化”特征,怀旧音乐成为“复古潮流”的文化符号,音乐所唤醒的受众回忆与叙述也实现从私人记忆到公共展演的转化,在此过程中,伴随着个体怀旧情感的激发,社群参与者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过去“旧音乐陪伴下的青春生活”的独特认知和情感,积极投身于建构怀旧音乐短视频记忆景观之中,通过发布评论和弹幕来表达对这些怀旧音乐的欣赏和怀念在音乐陪伴下的那些过往经历。本研究主要考察怀旧音乐传播中
自从2024年5月在《延河》杂志上推出“新大众文艺论坛”以来,关于新时代文艺语境下如何研演新传播中的文艺成为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话题。对于当下文艺的“本位”与“本体”的思考与呈现,是文艺工作者面对的实际命题,文艺的表现形象是切入点,内在的技术发展则是价值所在。平民性、工业性、狂欢性、折叠性、穿越性的五个维度又是展现文艺的生产机制、文艺形态、美学风格、传播方式的新视角,现象的界定及其理性的思辨是学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迅猛发展,社会已全面进入到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以即时性、互动性、多元化的特点,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与模式,也为流行音乐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表达的重要形式与文化产业的关键要素,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其形成与发展同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紧密相连,不断汲取地域文化养分的同时也反作用于地域文化建构。在新媒体时代,
歌曲是时代的回响,歌曲是精神的传扬。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战争中,大量的抗战歌曲涌现出来并得到广泛传唱,成为凝聚民族力量、鼓舞民心士气、坚定必胜信念的重要文化武器。抗战歌曲的诞生和传播,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对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成为记录抗战精神的绝佳载体。 一、凝聚民族力量,激发抗战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撕裂了中国东北的宁静,日本侵略者
延安鲁艺既是“新中国文艺的摇篮”,又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独具魅力的鲁艺精神。延安鲁艺对陕北民歌内容的转换与重塑是延安音乐创作中的重要课题,《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东方红》等陕北民歌就是延安鲁艺对陕北传统民歌在内容上转换与重塑的经典作品,也成了“新民歌”的主要代表,直至今天,仍受到世人喜爱。 陕北民歌堪称陕北的 “乐府” 精粹与天籁之音,在中华民族音乐
《文集》首发剪彩仪式 缪天瑞(1908.4.15—2009.8.31)出生于浙江瑞安,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律学家、辞书编纂家和音乐翻译家,在他一百多年的人生历程中,从事过中小学音乐教师、出版社编辑、刊物主编、大学教授和相关领导等多种工作,音乐活动持续了近 80 年,在音乐的许多领域积极开拓进取,有一大批成果影响巨大,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年4月25日,值纪念缪天瑞先
歌剧艺术是融合音乐与戏剧的综合艺术形式,其发展历程呈现出丰富的文化互动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歌剧作品有着音乐语言与戏剧表现的多维互动模式。从历史演变、结构关联直至跨文化交流和当代实践,歌剧音乐语言与戏剧表现的互动不断创新,既反映社会文化变迁又构建独特的艺术表达系统,这种互动关系不仅揭示了歌剧艺术的文化内涵,还为理解其当代发展提供了理论视角。 歌剧艺术自16世纪末诞生以来,作为集音乐、戏剧、舞蹈、
一、历史意义 回顾历史,自从15世纪后产生了三和弦(主要以T、D与S为终止形态),16世纪后又形成了功能的运动,进入17、18世纪大小调关系建立以来,D—T就占据了完全统治地位,几乎成了表明调性,揭示主题,巩固终止以及解决一切功能的必经途径。当历史的长河跨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调性的结构逐渐个性化是和声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再是以单一调式、调性为基础的古典主义时期的大小调和声体系。而是更
2025年6月13日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他1945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中国狂想曲》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作品中打击乐的使用达成了声音载体从文化符号到民族认同的关键转变,借由音响形式呈现出的民族文化符号,萌生出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这是音乐创作方面的创新,是民族文化传承及发展的关键表现。 一、文化符号:打击乐作为“中国情愫”的象征载体 《中国狂想曲》中打击乐的选择和使
乐团是青少年提升音乐素质的重要实践平台,参加乐团对青少年个人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心理与情感的成长、社会与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规划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乐团也是对外交往中一张靓丽的名片,其独特的年龄优势代表了国家的未来。中小学生作为活跃又充满求知欲的人群,代表城市清新、富有活力的形象,乐手们的风采展现青少年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截止2025上半年,香港地区共有258个青少年乐团,其
在中西方文化长期演进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作为核心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呈现出显著的体系差异与审美特征。西方音乐自古希腊便逐步构建起严密的和声与调式体系,成为其作曲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中国传统音乐则以五声音阶为基本音列,更加强调旋律的流动性与意境的营造,体现出以“意”导“声”的美学取向。近年来,随着大批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的作曲家归国,东西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加深,我国新生代作曲家在继承本民族音乐传统
《山歌好比春江水》作为壮族音乐文化标识,从柳州彩调剧《刘三姐》中诞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江西南丰采茶戏与其均植根民族传统,却发展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文章比较分析两者的音乐结构与传播机制,探索南丰采茶戏的创新路径:壮族五声音阶与采茶戏旋律融合、混合拍子对节奏程式进行革新、“一字多音”拖腔技法应用、戏剧化表现结构重组。这些策略为南丰采茶戏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实现现代转型提供方法论框架,对中国地方戏曲
《古巷深处》是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先生于2013年为二胡与钢琴而创作的一首现代作品,作品展现了老北京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古巷往往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由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古巷成为了人们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胡同文化是北京独有的特色,作者出生在北京,乐曲也是对儿时记忆的深切怀念,作者通过走进悠悠古巷带领我们品味胡同文化。 北京胡同
一、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与音乐创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的音乐创作跨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且性格粗暴,他从小就被逼迫学习音乐。这种压抑的童年经历使他的性格中兼具坚韧和反抗精
《滇南山谣三首》是作曲家张朝颇具代表性的钢琴组曲作品之一,由《山月》《山娃》《山火》三个篇章组成,该作品以云南彝族民歌为素材,融会贯通现代作曲技法和钢琴演奏特色,通过富有特色的旋律、调式、节奏讲述了云南彝族丰富的民族风情故事,在钢琴演奏技法方面充分展示了钢琴的艺术感染力。 一、民族特色 (一)旋律音调 作品吸收了云南彝族音乐特色音调,而这也是作品体现民族风格的亮点之一。以作品《山娃》为例,A
声乐艺术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高水平声乐艺术人才、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高校声乐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人才的培养,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其局限性逐渐显现,例如教学内容单一、实践环节不足、现代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已难以完全满足当代音乐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当前,全球化、多元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深
声乐依靠演唱者对于歌唱长期磨炼,协调肌肉记忆形成“歌唱的乐器”,与有实体乐器的器乐相比,因其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使其学习过程更抽象。本文聚焦声乐器乐的共通性,通过将器乐演奏拟声化,让声乐初学者直观洞察自身问题并加以解决,明晰学习思路。借助特定器乐演奏技法模拟声乐演唱问题,促使歌唱者反思进步,旨在为声乐教学提供创新路径,提升教学成效。 一、声乐与器乐:概念、起源及共生关系 在音乐学领域,声乐(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