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慧教育校园建设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途径。文章分析了创新扩散理论运用于智慧教育校园建设的必要性,强调了创新扩散理论在促进教育技术和教育模式改革创新传播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智慧教育校园建设需遵循一系列综合性指导原则,如创新兼容性原则、可观察性与交流原则、试验性与适应性原则、参与性发展原则、持续改进与评估原则、安全与伦理原则以及可持续性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注重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文章从思想、制度、精神和行为四方面探索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以进一步丰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平稳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摘 要]党的二十大提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高校应积极担负此使命。目前,我国高等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南京邮电大学根据党和国家的育人要求,从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体系及师资建设等方面深入研究和探索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文章对南京邮电大学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经验进行了概括分析,为其他高校的
[摘 要]文章基于科教融合的新型育人模式,以高电压技术课程为例,从授课计划和考核方式两方面入手,提出了针对实践环节的理实一体化改革思路。通过改革,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比重,优化了考核方式,实现了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了科教融合的教学理念,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理实一体化;科教融合;高电压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生最先接触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促使学生掌握专业概念、建立专业知识框架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具有内容广泛、知识点分散、课时有限等特点,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难以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课程特点,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从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团队结构、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观点。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究各种教学现象的根源,并采用积极稳妥的举措,可以建立“面向工程、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塑造价值”的力学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力学课程教学的生命力。文章以淮阴工学院力学课程教学为例,着重讨论其教学核心,构想其教学模式,提出其优化策略,强化在教学过程中若干关系的平衡。 [关键词]力学课程;教学核心;教学模式;优
[摘 要]酶工程技术性、应用性极强,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为了适应新工科培养要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卓越工程师,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酶工程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首先,优化教学大纲,整合课程内容;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线上教学和线下实践相结合,引入虚拟仿真实验,增加酶制剂生产企业调研环节;再次,融入思政元素,讲述酶学研究或酶制剂产业背后的科学及人文故事;最后,丰富授课形式,注重过程考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稳步推进,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广西外国语学院针对当前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理念出发,明确了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社团辅助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梯度创新、教学反哺层次创新的总体改革思路,开展了基于“横纵交叉”架构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可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横纵交叉”;应用型本科院校;计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呈现出多方面的不足,难以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OBE理念,文章探讨了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以目标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以“核心+模块”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科教融合,引入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响应国产化替代需求,引入信创数据库,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工科;数据库原理课程;教
[摘 要]在回归课堂和深化课改的新时代教学要求下,利用微坊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将专业竞赛与教育培养相融合,使得高等院校地理学专业教学及学生培养能够更好地响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文章基于针对高校地理学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挖掘传统教学与专业竞赛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赛教融合”的教学培养模式。研究发现,“赛教融合”微坊式教学培养中存在专业教材陈旧、强理论弱实践、缺乏学习资源及教学团
[摘 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地提升了高校课程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VR)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产生了划时代的教育新范式。高校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分类观察与分析能力,应用 VR技术,构建虚拟植物标本馆、模拟植物分类环境、助力野外采集与标本制作,可提升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丰富标本资源,拓展课程知识。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植物
[摘 要]油气层渗流力学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然而,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逻辑严密、公式多且复杂的特点,学生学习难度大,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文章从油气层渗流理论的意识培养、强化理解和深化领悟三个方面探讨该课程启发式教学改进问题,通过引入生活案例、营造课堂教学情境、渗透前沿成果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
[摘 要]文章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学生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尽管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课程内容不够多样化、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教学资源不足和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包括完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和提高学生参与度等,以期提升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深刻论断。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艺术类院校是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是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主体。人才培养的灵魂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艺术类院校的“三全育人”工作,辅导员作为一线的育人工作者,肩负着重要使命。文章通过实践案例,具体剖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中的着力点:全员育人要注重联
[摘 要]在全面贯彻全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新工科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文章以青岛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基于OBE理念和新工科“目标—体系—方式—实践—考核”的课程改革思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内容,构建了包含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实践课程4种课程类型的课程链,从家国情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科学创新、团队合作、工匠精神等六个方面全面梳理了课程思政内涵,以期为风景园林专业提供新的课程
[摘 要]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培养德才兼备英语翻译人才的必要举措。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应遵循融合性、平衡性、自然性和认知性原则,利用新形态翻译教材搭建课程思政大架构,运用全体系翻译课程思政网络理顺课程思政小逻辑,融合高层次翻译知识形成课程思政新载体,落实立体化翻译实践促使课程思政接地
[摘 要]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围绕提升有机化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从建设课程思政素材库、突出课程思政特色、设计服务于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案例、改革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四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并结合院校特色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措施和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如何培养优秀的“双碳”人才成为各高校亟须解决的难题。为了提高学生绿色低碳、生态文明意识,该文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燃气输配为载体,针对课程思政教学现存问题,探讨课程思政、专业知识和“双碳”目标有机融合的方案,从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和元素挖掘等方面探讨改革举措,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政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学习效果,并且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文章首先分析运动解剖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给出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案例设计的相关实例,以期为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为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摘 要]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扩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形式。进入新时代,面对新要求,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北京林业大学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出发,结合提高培养质量及林业专业博士培养的具体要求,深入分析了新时代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举措,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摘 要]新商科推进传统商科与新技术新理念相结合,目的是进一步打破学科边界,培养更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跨学科视野的创新型管理人才。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限制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新商科背景下创建新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形成整体性高、动态性强、协同性优的构建理念,充分立足实践要素和实训场景,整合利用跨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多学科深度融合的知识内容,将跨学科理论与产业实践
[摘 要]为将“三化三制”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章在分析“三化三制”培养目的基础上,按照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确定培养目标的设定原则。将社会需求、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三化三制”的培养目的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以能够达成培养目标为准则再编制出符合专业认证精神的12条毕业要求。在行业导师的深度参与下,将来自企事业单位现场的具体工作内容整理成一个个具体的实战化教学项目,并形
[摘 要]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文章系统分析了基础学科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其成因,这些问题包括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不到位、学生数理基础薄弱等。课题组以江南大学理学院“伟长实验班”的实践为例,依托数理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了“综合选拔、信念塑造、资源协同、交叉培养”的拔尖人才培养路径,并提出了“一制三化两融合”的数理学科
[摘 要]课程组通过设计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问卷,深入调查了3所大学学生工程数学学习焦虑情况;运用因子分析法,提炼出5个显著影响学习焦虑的因素,并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修正后的工程数学学习焦虑影响因素模型;随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各因素对学习焦虑的具体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数学;学习焦虑;因子分析;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推进公费定向师范教育在地化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强化地方高校服务当地发展的教育职能;有利于乡村教育获取高质量的在地资源,绘制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地方画卷;有利于促进乡村学生健康成长,为乡村振兴积蓄人力资本。在推进路径上,要确立教育目标,培养现代化乡村教师;要完善课程体系,师范性、乡土性、现代性融通并举;要转变“自我—乡村”关系认知,培养文化回应性教育能力;要构建“U-G-S
[摘 要]生成性体育教学是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理念。文章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生成性体育教学的内涵、功能,进一步探讨通过其培养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理据,并提出相关的培养路径:做弹性、动态化的教学设计;创设游戏化情境,注重具身体验;拓展课堂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支撑条件。 [关键词]大学生;生成性体育教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摘 要]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对国防教育的影响深远,体育教育对国防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两者目前依然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缺乏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学生参与国防教育的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融合载体和融合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此,要加强学科融合,创新国防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新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机制体制,建构高校国防
[摘 要]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少数大学生出现了“躺平”现象。文章从大思政视域下探讨基于文化引领的教育应对策略,通过厚植文化根基、“收编”“躺平”文化、文化对症下药、践行文化内涵、提升自驱力、建立联动机制等方式,帮助“躺平式”大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价值,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关键词]“躺平式”
[摘 要]构建中职生源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搭建职教人才成长“立交桥”,能够促进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融通,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淮阴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根据中职生源的特点,从中职阶段—本科阶段两阶段人才培养大融通理念、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构建、“三维”评价机制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和过程管理建设等维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修通职普融通的“梗阻路”,探索出一条适合中
[摘 要]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通过对该省9所高校在新冠疫情前后的历年就业质量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疫情暴发的第一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最严峻。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累积性,部分高校就业率波动较大。位于地方的高校受疫情影响的程度要大于位于省会城市的高校;省属普通高校受疫情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部属高校,也大于省属重点高校。就业结构方面,本科生深造愿望日益强烈,参与就业的热情持续下降。疫情期间,湖
[摘 要]在新时代,校园戏剧已成为高校热门的美育实践活动,其形式包括话剧、歌舞剧、音乐剧及地方剧等。它不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文化类项目,还是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桥梁。文章旨在探讨新时代校园戏剧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并探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升级的途径,以期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新时代中国大学创新精神和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