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如一颗种子,在历史沃土中扎根生长,历经 1300 余年风雨,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制度标识。美国汉学家卜正民认为:“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道破了这一制度的世界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门阀制度如铁幕般笼罩社会。至隋唐,为打破这一僵局,科举制度应运而生。它首次以考试为标尺,为天下寒士打开了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梦想之门。 此后,科举制如同一部精
1905年9月2日,在张之洞、袁世凯等地方督抚的强力要求下,清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颁布谕旨: “着即自丙午科(1905)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自此,在中国推行了12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 自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开始,历代读书人通过科举制步入仕途,成为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在朝为官、在野为绅、在乡还可以为地主。 然而,科举制被废除后
科举制度:传统中国社会的官员选拔 耶鲁大学的中国史教授芮乐伟出版过一本书,叫作《开放的帝国》(The Open Empire)。这和我们所了解的古代中国是“封闭的帝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因为中国有科举制度,给下层人留下了上升的空间,这与封建制度的中世纪欧洲和前现代的日本是根本不同的。所以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来说,古代中国是“开放”的。 科举制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它不仅是教育制 度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一生中最大的考试就是高考。而对明清时代的读书人来说,科举算得上是他们的高考—不过科举没现在这么多科目,考的只是八股文,应该算是古代高考作文。 和现代作文不太一样的是,八股高考作文对格式有严格要求,设有专门模板,一共八段: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考生不能写得天马行空,必须得严格按这个规程来,不允许自由发挥。后世对八股文抨击最甚的,就是这种墨守陈规的死板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固定下来的文体形式,主要是必须有两两相对的八“股”,也就是八段文,成为四对,前面有“破题”一句,接“承题”一两句,再加“起讲”几句,总之是固定的“破题”“小讲”加八“股”四对。这是明朝中叶大约十五世纪时才确定的。那么,在这以前有没有八股形式的文章?我偶然发现一篇,完全合格,抄出来闲谈几句。 这篇文在《古文观止》里就有,作者是北宋初年的范仲淹,十一世纪的人。由于他的《
清代科举考试之残酷,与今天的高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拿会试来说,一是科次少,常科三年一科,加上恩科、加科,平均两年多才考一次。二是每科录取人数少,多则400人左右,少则不足百人。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一旦踏上科举之路,其艰难程度,几乎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 学习煎熬 科举的读书、写作练习与现在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学生的学习差不多,从小就要努力。科举时代,读书人身上所承载的
自科举创立以来,其中不乏此悲彼喜的事,尤以明清为多。本文撷取其中数例,以飨读者。 姓名的悲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考,第二年是慈禧七十大寿,主考官孙家鼐等人,为讨好慈禧,决意在进士中找一个祝寿的名字做魁首。殿试之后,原拟一甲第一名是左霈。光看名字,“霈”有“甘霈流滋,五谷丰登”之意,还有“仁育为心,霈泽无涯”的雅意,可其姓氏却是“旁门左道”的“左”字,不理想。原拟一甲第二名是贵
民国时期大学的学费是不一样的,从几十块大洋到二、三百块大洋不等。 1932年,北京颐和园附近挂甲屯的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两百块大洋,最基本的饮食开销就要花掉一百零五块大洋,一年到头最多只能攒下十几块大洋,供孩子读中学都读不起,何况读大学? 考试费用 首先,在民国上大学得交报名费。民国没有统一高考,你高中毕业了想读大学,直接去你想要就读的那所大学报名就行了。报名的时候会让你缴纳报名
在上世纪的最后一年,令人厌烦的中学的大门终于在我们身后关上了。我们勉强通过了结业考试——究竟我们从数学、物理和经院哲学中学到些什么?——很荣幸地穿上庄重的黑礼服,聆听校长激昂慷慨的演说,说我们已长大成人,今后就应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国争光。随着毕业,八年之久的同窗友谊也云消雾散了。从此以后,我们这些朝夕相处了八年的伙伴就很少见面了。大多数同学进了大学,那些不得已找工作当雇员的同学只好
在AI行业春天到来之前,国内各类院校便开始布局开设AI专业。超过500所高校获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其中包括了许多二本院校。 随着二本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走到就业季,他们中的一些人,发现自己处于尴尬的位置。毕业后,他们难以进入行业的核心地带从事研发等核心技术工作,如果选择进入行业,只能找到标注员等向下就业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二本院校毕业生选择了转行,也有人决定继
茫茫,意指广阔,深远,空旷。一个如此美丽的汉语词汇,我非常喜欢使用的形容词之一。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白云何渺渺,天地何茫茫。”“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古人已有这么多经典的“茫茫句”了,今人只要面对辽阔旷远、模糊不清、纷
我父亲教我认字的招数极多,我不知道将来是否应该照样移植到你的身上。这一点着实令人困惑——我猜想我能够认得的字都与一连串定型定性的故事有关,这于是形成了我对个别文字的成见。如今我看见“信守”二字,总会想起黑社会、帮派、械斗,还有跟长相凶恶的人磕头这一类的事。 我曾经跟你说过,祖家大门的一副对子是请雕工给刻的,长年挂着,一到腊月底,卸下来朱漆雕版墨漆字,重髹一过,焕然如新。联语从来就是那
当我还是小孩时, 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是牯岭街一间小面店的福州鱼丸。 吃鱼丸汤, 从来都是舅舅带我去的。外公外婆生有二女一男, 长女是我娘, 长子是舅舅。舅舅的生活不算稳定, 总让外公外婆发愁。每次他回外公家, 二老总要苦口婆心地训勉一番。我猜,带我出门晃一晃, 也是他暂时躲一躲、喘口气的借口。外公外婆是苏州人, 度日丰俭不论,点心终归是要吃的。我亦极得长辈疼爱, 舅舅要带我出去吃点心,
1986年盛夏,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的考古队员在灰烬中发现一截断裂的青铜手臂,臂膀长达50厘米, 手指以夸张的弧度环握。当专家们将 100多片碎件拼接复原,一尊高达2.62米的青铜巨人赫然矗立:他头戴日月星辰冠冕,身着三层华服,赤足踏在四神兽托起的高台之上,双目凝视虚空,仿佛正在与天地对话。这尊商青铜立人像,如今在三星堆博物馆,静静诉说着古蜀文明的神秘过往。 商青铜立人像的五官堪称雕塑艺术
“菱格纹”首创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以其流行的广度和极高的辨识度,成为半山类型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纹样。 菱格纹有多种形态,经典样式以竖向分割带作为中心线,切出左右两个完全相同的矩阵,分割带统一使用红色,矩阵清一色黑色,形成红黑分明、对应平衡的格局。矩阵由大小相同的菱格拼合而成,与蜂巢结构非常相似,为了增强画面的跳跃感,对菱格做了间隔填黑处理,黑白相间虚实相伴,视觉冲击力格外强烈。非经典菱格纹有一定
瑞鹤图 北宋 赵佶 绢本设色51cm×138.2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幅作品是中国绘画历史中的名作,作者是宋徽宗赵佶( 公元1082一1135年)。赵佶治国昏庸无能,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但在艺术上却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即位时年十八岁,在诗书画上已有建树。传世的赵佶作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华贵细腻的皇家风范,另一种是拙朴的水墨画风。《瑞鹤图》中群鹤盘旋飞翔于宫殿之上,蓝天白鹤各具其态,飘逸灵秀,
几乎在每个起雾的清晨, 我都会想起在云台山的那个午后。山雨诡谲,我和父亲上山的时候还晴空万里,中午时分,我们快要爬到山顶了却突然下起雨来。我和父亲一起在山中的亭子里避雨, 一直到下午两三点, 雨才停。收拾好东西下山,浓雾已经灌满了山谷。 来时满心欢喜,经过这一番折腾,我已经疲乏。雨后的山野沉寂静谧,不时传来一两声尖厉的鸟啼,我哆哆嗦嗦地贴着父亲,暗暗心慌。 雨后的山道越加滑腻, 父亲和我一
第一步总是最难的,害怕失败,感觉任务重,需要得到激励,其实我们不需要想太多,只需要数1 2 3 开始做就行,而且只有做了,才会产生反馈:也没那么难嘛。然后激励推动进一步行动,反复如此。 “从零到一”才是最难的一步。遇到难办的问题时,不要只是坐在那儿傻想。要着手去做些什么。即便你不知道究竟该做什么,但只要你开始行动,最终你会想出适当的办法来。 行动不仅是动机的结果,也是它的原因。 遵循“做些什
说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天天都在说话,并且不见得我们是会说话的。我们说了一辈子的话, 试问有几句话是说得特别好的? 我们对人家说话, 是不是每一句都能使人家心服? 我们对人家办交涉, 是不是自己能够完全占得了胜利?“ 辩士的舌锋”“ 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赞词,完全是对于说话的人的称赞。然而,我们的说话,是不是句句都能获得这种称誉?照这样看来,就可以知道我们的说话,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人的
我有一个屡试不爽的停止内耗的方法, 那就是不去分析对方的动机。 成大事前, 你研究自己就好了: 你想要什么, 你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 你愿意拿出什么交换, 付出什么代价——你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就可以了。所以, 你先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当我们自身能量充足的时候, 才有余力去爱别人。 我曾经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负面情绪的泥沼里无法抽离, 什么都没做就觉得自己已疲惫不堪, 会不断琢磨别人对我
在非洲生活着一种羚羊——跳羚, 偶尔可以看到它们成群狂奔,一起掉下悬崖摔死的场面。 它们往往数千只生活在一起,如果前面的羊把所经之地的草都吃光,后面的羊就没有草吃了。所以后面的羊总是往前挤,前面的羊被挤着挤着就跑了起来。 这时,后面的羊本可以在空出来的草地上悠闲吃草,可它们又怕离群太远,于是也跟着拼命跑起来。前面的羊被后面的羊挤着跑,后面的羊看到前面的羊跑就跟着跑,没有理由,没有目的地,跑着跑
“ 良知” 一词出自《孟子》:“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后来, 王阳明继承孟子的良能良知学说, 将其发展为良知之学, 即良知与致良知。他认为, 人的是非之心, 无须思虑便可知道, 无须学习便能具备, 这就是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和外界良好的判断能力。 《舌华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生跟着王阳明学习, 第一次听到“ 良知” 一词时感
美丽的水,泛着白光而又显得蔚蓝的水,唱着往昔的歌, 源源不断从棕色的山间潺潺流淌出来。灌木丛中到处是成群的山雀, 远处的军号声已传不到这里。那充满魔力的白昼和黑夜、清晨和傍晚、晌午和黄昏在这儿又重新组合成伟大庄严的时间, 善于忍耐的世界的心在继续搏动。 我们只需把耳朵贴近地面匍匐在草上,或探身桥外俯视河水,要不就抬头仰望晴空,我们就会听到那颗伟大、安详的心, 这是我们母亲的心呵,我们都是她的儿女
你有太多做不完的事,于是就尝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做一些,但结果却很讽刺,有更多的事情向你扑来。 你越是拼命安排时间想做完所有事,越是发现自己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最没意义的事情上。 你越是坚信能找到时间做完所有事,就越是感觉不到有审视自身, 问自己其中某件事是否真的值得花掉生命中的一部分时间的必要。 每当遇到某个或许可以放进待办清单或者社交日历中的新项目, 你就会特别想要接受它, 因为你意
一 推开门,闻到一股白菜叶子的腐烂味。 门窗紧闭,略为腥酸的腐败味充斥了整个屋子。在屋子的东墙角,一张铺开的编织袋上码着一堆白菜,这是一个月前我从百里外的老家,用摩托车捎来的一捆白菜的剩余部分。上面的一层,叶子已泛黄,因为缩水而紧紧地抱在一起,筋络根根毕现。紧贴地面的几棵已经腐败,渗出一摊水渍。案台上,一棵洗过的白菜,菜体腐烂的部分被菜刀清理掉了,残损但清爽,等待着下一次炊事。显然
厚朴是“我”的大学室友,也是“我”的好兄弟。他来自农村,有着娃娃脸和酒窝,对一切充满热情,是一个充满幻想的理想主义者。与厚朴相反,“我”是一个务实、有规划的人。在其他同学努力学习、打工实习的时候,厚朴参加各种社团,如街舞社、跆拳道社、诗歌社,并试图组建一支“改变世界、改变自我”的乐队。厚朴不会唱歌,却因为他组建的“世界”乐队在学校里成了备受追捧的大红人。然而这种莫名的追捧来得快也去得快……
我们知道,当一个度假的旅客,会觉得田园很美、很浪漫,但要靠田园生活,却是很辛苦,甚至很辛酸的。试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哪一种农务不用大量劳动?哪一个季节没有天灾的威胁?一旦遇到旱灾、水患、病虫害,几个月来的心血就要付诸东流,辛苦白费的痛心当然是不必说了,家里的生计顿时无以为继,那种无依无靠真是令人无语问苍天。 陶渊明归去来兮、归园田居以后,必须为自己和一家人的生活负责,于是他当起了农
墨卡托投影地图 从开始接触地理,我们就接触了地图,记住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那么,地图就应该上北下南吗? 这是又一个约定俗成、极少有人会质疑的惯例,现代地图几乎清一色的上北下南,极少有人挑战南北方向。 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吗? 似乎是这样。古代中国,也许受西晋裴秀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的影响,除了几乎无地图残存的元朝,宋到清的国家地图几乎清一色以北为上。 比如宋代
《御制增订清文鉴》书影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以“国语骑射”维护民族性,又通过“尊儒崇经”实现满汉文化的融合。在这样的治国方略下,清朝满族皇亲贵戚是如何研习汉语的呢?这段独特的语言学习史亦如一面镜子,从中能窥见满汉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 体系完备的双语课堂 1644年清军入关时,摄政王多尔衮面对的难题除了战场厮杀,还有如何与数量庞大的汉族精英对话。入关初期,清朝采用
1993年,在美国西南部的四州交界地区,10个纳瓦霍印第安人出现了类似流感的症状,肺部积液并最终死去。得病之前他们都是健康的年轻人。这样的致命疾病对于纳瓦霍部落来说不是第一次,1918年和1933年也有过类似事件的报道。这些怪病困扰了医学界好多年。 解开谜团的关键,在于纳瓦霍人口口相传的历史传统。这几次流行病的暴发都出现在反常的大雨或大雪季节后。雨和雪本身并不会害人病死,所以这其中的
我的初中班主任當年是全校出了名的毒舌。我们班八十多个同学,没有不被他挖苦过的。还给每个同学都取了外号。比如说李娟,他管她叫“猪头小队长”。 据同学燕子回忆,他有一次表扬班上一个小个子男同学:“李某某啊,你千万要自信啊!其实你真的还是可以(不错之意)嘞,就是个子矮了点瘦了点头发稀了点黄了点鼻子塌了点眼睛小了点牙暴了点脸上雀雀(雀斑之意)多了点脑壳木(蠢之意)了人哈(痴之意)了点——总的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也许是海子的诗里面流传最广的一首。有人为它谱了曲,唱成了歌;它被选进几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有的人只读了海子的一首诗,就是它。 这个秋季,我在芝加哥大学东亚系讲课,其中一门是“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专门讲一次海子的诗。本来设计的教学大纲里主要讲《麦地》《春天,十个海子》等作品,上课前一周,忽然想起让助教把《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找来,分发给选课的学生。我当时的想法是,
这个话题,注定会很沉重。 首先,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觉得很奇怪:《水浒传》不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吗,不是四大名著之一吗,为什么不能给我们看?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其实只要你从头到尾通读过《水浒传》,就会发现,里面有许多很残忍、血腥的场面。 比如说梁山英雄在江州劫法场这一段: 晁盖便叫背宋江、戴宗的两个小喽啰,只顾跟着那黑大汉走。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