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的“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主题出版作为新时代的重大政治任务,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本文从版权合作、本土交流、共建机制等方面进行回望,并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最新形势、任务,对倡议背景下的主题出版进行路径梳理:一是要做好内容建构,出版一批叫得响、有分量的主题精品;二是要优化传播路径,开创更高水平、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内容摘要:数字共通何以成为可能?首先源于全球开放一体化、互联互通的互联网这一独特基础设施的物质基础,而互联网开放系统的本质源于以TCP/IP为核心的互联网元架构。互联网元架构不仅是技术的产物,它首先是思想的产物。这一通常被我们称为互联网精神的思想核心体现于互联网元架构之上,而数字共通背后的逻辑和内在精神,与互联网元架构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关联。考察互联网元架构的机制和演进,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数字共通的本质。互联网独特的开放性基础源于科学精神而不是商业逻辑和政治逻辑驱动的互联网元架构。元架构定义了互联网协议层的开放性,也奠定了整个技术层形成分层解耦的开放系统的基础,其开放性进一步延伸到传播层和社会层,缔造了互联网独特的社会变革力量。互联网正在驱动和支撑人类社会各个层面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成为社会基础设施之基础设施,数字共通才顺理成章。如今互联网的开放性正面临着技术、商业和政治等全新的挑战,也将对数字共通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亟须重新梳理互联网开放性的来龙去脉,深入技术和思想源头,并从基础设施视角,系统解析互联网开放体系的演进过程和内在规律。只有理解互联网开放性的内在逻辑,理解开放性基础设施的基本属性,才能洞察互联网的革命性所在,更好地应对今天互联网面临的各方面挑战,确保互联网的未来,实现数字共通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容摘要:平台研究有隐喻和计算两个维度,大多持有“万物皆平台”的想法,关注平台提供的沟通、交互、销售的机会以及平台的数据集中化问题,是平台研究的主流视角。计算维度则强调平台的可编程性——计算技术作为平台的基础架构。这个维度深入平台的技术深层逻辑,展现不同阶段互联网平台的不同媒介性,超越了局限于信息内容使用与生产的既往平台研究。以计算维度考察当前Web3.0阶段的平台转型,会发现智能合约作为切入点,展现着平台计算基础变化影响下的政治结构、文化现象重塑;个体化智能体的应用,激发了Web3.0节点的主体动能,可编程的社会实践得以大规模展开。当前智能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历史性汇流,使得智能媒介的调节性跃升至一个新阶段,这为媒介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经验场域,以及理论创新的机遇。
内容摘要:在数智媒介时代,人类已置身于具有高度生成性和不确定性的平台世界,可计算性成为数字基础设施的灵魂。这种可计算性由数字的可换算性和可编码性构成,具有数字本体论的色彩。可计算性组织起来的平台世界极大地动摇了我们既有的知识体系,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交往方式,甚至重构了我们存在的意义。可计算性本身就是当代人类的重要标识,它在与人类的共在关系中生成,人类也因此必须承担它带来的后果。人类迫切需要在可计算性组织起来的庞大机器体系面前,寻找自己的主体性、差异性以及生命过程的独一无二性。
内容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智能传播领域的技术创新,也揭示了技术逻辑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张力。算法设计、平台经济、新闻业和隐私保护等领域的研究表明,技术的中立表象掩盖了其偏向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劳动异化和公共价值的侵蚀。然而,冲突中也孕育了技术与社会价值融合的可能性。用户的能动性、政策的引导、企业的创新以及跨文化的伦理对话为实现技术与社会价值的共建提供了路径。技术治理需要多元主体的协作与文化多样性的支持,以推动全球化语境下技术与价值的深度融合。如何在动态协同中实现技术效率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将成为未来智能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
内容摘要:为探究中老年人的微短剧观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与扎根理论相结合,提炼关于中老年群体微短剧观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结合对相关媒体报道的文本分析,与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个体因素、内容因素、平台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中老年人的微短剧观看体验。其中,个人的内容偏好明显受到其生活情况的影响,受众倾向于观看与个体经历类似的微短剧,以纾解情绪。在付费行为方面,中老年群体则呈现显著的理性态度,与部分媒体报道情况不完全相符。对此,媒体与社会应当及时调整对中老年群体“数字贫困”的刻板印象,微短剧从业者亦当坚持精品化道路,三方合力促进中老年群体的积极老龄化进程。
内容摘要:为探究关系强度对个体在微信朋友圈的点赞意愿影响,本研究基于详尽可能性模型,以点赞意愿为因变量、关系强度为自变量、认知细化为中介变量、社会背书作为关系强度和认知细化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建立了一个有前期调节的中介模型,并通过在线调查(N=1232)对其予以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关系强度对点赞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与他人关系越紧密,个体对其朋友圈发布的内容拥有越强烈的点赞意愿;认知细化对关系强度和点赞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中介作用,经过较高程度认知细化处理的内容,更能够增强个体的点赞意愿;社会背书在关系强度和认知细化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对于获得更多点赞的强关系发布的内容,人们往往更少进行认知细化处理。
内容摘要:人机共读是一种大模型时代颇为普遍却少有人关注的新阅读模式。人机共读令书籍从阅读世界中退却,其索引化的特质令文本自身的信息结构变得不再重要,而AI的全能神话之下暗藏着阅读隔离。这种阅读秩序在不断生成不成知识的知识,一则基于相关性的知识策展造成语境破碎与语境回归,二则人机关系成为全部的知识关系后只能呈现“二手杰作”,三则知识器官的外置化使“阅读脑”发生用进废退。对此,读者应当时刻保持AI自觉,以求在技术隐身时代维护读者主体性,还应强化阅读材料和提示指令的重要性,实现三思而“读”,更需将人机共读作为阅读方式的一种纳入文化剧目。以人机共读为案例系统整理阅读秩序的层次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媒介发展与人类文明变迁之间的关系。
内容摘要:出版物图像涉及的知识性、导向性以及审美伦理性等隐秘性风险的辨识难度极大,而其质量问题所引发的社会舆论问题不容小觑。本研究深入探索智能技术与出版工作的深度融合,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出版物图像隐秘性风险的智能识别模型,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针对出版物图像隐秘性风险的专家协同透明人工识别平台,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机器智能和人工识别的各自优势,构建人机协同的出版物图像隐秘性风险识别路径,以期有效解决出版物图像隐秘性风险的识别困境,助力出版业务流程优化,服务出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