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发展的成效,既在于其真理性,更在于不同条件下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通过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现形式”来实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找到了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实现形式”的基因密码,给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的“实现形式”,提供了进一步探索“实现形式”的科学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实际运用”的历史性飞跃。在新时代不断探索
摘 要: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勇于自我革命”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此后学界对党的自我革命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增多并很快达到高潮。研究者围绕党的自我革命议题展开了持续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面回顾和系统梳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可以为当前和后续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指引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相对而言,当前研究还存在宏观研究全面展开而微观研究跟进不足等问题。后续相关研究可以重点在以下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主体和中心的现代化,是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优势的现代化,其关键在于制度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制度现代化以鲜明特质和突出优势:坚持人民至上,彰显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坚持自信自立,彰显改革性与定型化的有机统一;坚持守正创新,彰显传承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对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制度现代化提出了更
摘 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明秩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文明蒙尘”。不同社会阶层由此开启了救亡图存、探寻新路的努力,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所有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成为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肩上的“旧邦新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不断生长的文明,要准确理解其生成逻辑,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一是方法论之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生成;
摘 要:就毛泽东精神的科学内涵界定而言,它是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品质与形象的革命价值观念体系,是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是蕴含于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中的灵魂与标志,是贯穿于党的创新理论与思想成果中的精神气质。对于毛泽东精神而言,注重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认识基础,信念坚定、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方法运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人民至上精神是价值坐标,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的无私奉
摘 要:中共中央在沪十二年见证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全过程。大革命失败后的淬炼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建党精神形成的显著标志和物质载体,上海龙华是一处典型时空场域;龙华的考验是伟大建党精神真正形成的试金石。正是经历了“北大红楼—上海渔阳里—树德里—辅德里—龙华”这一系列的时空转换和实践淬炼,伟大建党精神完成了从“基因孕育”到“血肉丰满”的真正形成。龙华英烈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格化代表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首先,从推动党的事业发展进步、应对新时代各项风险挑战、永葆党的蓬勃朝气的维度阐明了干部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其次,明确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宗旨、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等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导向;再次,从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管理等方面指明了干部教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新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从政治站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估标准等方面,对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如何使培训对学员实际工作更有启发和帮助,如何增强党性教育的代入感、时代性,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如何优化教研咨一体化的路径与机制,是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教
摘 要:为了破解我国现阶段人口发展形势和家庭发展趋势下劳动力结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必须调整政策设计理念和政策操作逻辑,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人口发展形势变迁、生育图景多元化、生育问题切身性和生育政策实施逻辑的转变,是新时代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阶段,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工作重心和突破方向主要集中在单身女性生育、残疾人生育、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和非婚同居生育等方面。新时代增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老年人数增加,我国机构养老资源利用效率问题引发关注:一方面是公共养老机构床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民办养老机构住不起、住不满。这对矛盾导致养老机构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针对养老服务机构供给要素分配不平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评估各省份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效率,对于优化养老服务机构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16—2020年历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利用DEA
摘 要:从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分析框架来看,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乡村社会出现“政权悬浮”现象,导致乡村政策资源投入的“悬置”。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关系进入资源的全面输入与乡村社会的全面动员阶段,实现了由“政权悬浮”走向“政权再下沉”的“政权嵌入”过程。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党政力量全面统合乡村社会,构建了以基层问题为导向,以党委和政府为组织核心,以社会组织和基层民众为主体,将政
摘 要:在数字时代,人的位格多元化,出现了数字位格,几近演变为数字生命。数字生命开拓着自己的主观时空,也被客观化的时空所规训,生命—时空的这种主动—被动的辩证关系即是数字时代的真理现象。时间、空间具有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的相对性,客观化时空理解使时空成为可被外在规制的对象,与人本真的生命经验相分离,不足以解释人与时空的亲密性和联动性;时空的本质需要经由人的生存结构而得到揭示,认识生命与时空的统一性需
摘 要: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基层治理法治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助推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稳步提升。基于对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法治化的优势、目标和机遇进行的系统化探讨,可以发现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基层治理能够实现向源头治理与融合治理的模式嬗变,而基层司法所应当在数字科技发展的环境下发挥牵头治理的作用。结合数字技术助力乡村基层
摘 要:数字法治政府建设面临如何进行的路径难题。澳门特别行政区20余年间数字政府建设的法治经验可形成三重逻辑:一是有法可依的规则之治是给予数字政府建设正当性依据的基石,二是权利保障的价值选择是数字政府权力运作的边界,三是公开透明的理由之治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机制保障。未来澳门数字政府建设的法治化期待,体现为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以及区域合作的变革。因此,在坚持既有法治路径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完善跨域合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