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钢渣;固废;陶粒;透辉石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5)04-0001-08 DOI: 10.3969/j.issn.1008-9500.2025.04.001 Study on the Mineral Phase Control Mechanism of Ceramsite Preparation Based on the Syner
摘要:为研究有机酸、小分子硅对水稻降镉能力和产量的影响,开展相关田间试验。研究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于不同叶面阻控剂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在推广前应开展相关适应性评估工作;不同叶面阻控剂对于水稻体内镉富集过程的抑制可能存在不同的机理。其中,有机酸主要作用于水稻地上部分的镉转移通道,而对于水稻根部对镉的吸收能力则无明显影响。小分子硅降镉的主要靶位主要在抑制镉由土壤向根的转移过程。
关键词:电脱盐污水;组合纤维(CFC);流量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5)04-0012-07 DOI:10.3969/j.issn.1008-9500.2025.04.003 Research on the Combinationof Combined Fibers Coalescer Demulsification Technology
关键词: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催化剂;工艺参数 中图分类号:X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5)04-0018-03 DOI: 10.3969/j.issn.1008-9500.2025.04.00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Technolo
关键词:电芬顿;盐酸环丙沙星(CIP);降解;水处理;FeS/ZIF-8@CNTs阴极材料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5)04-0021-03DOI: 10.3969/j.issn.1008-9500.2025.04.005 Experimental Study on Electro Fenton Degradation of Ciprofloxac
摘要:再生水作为非常规水源,可以用于生态补水、工业利用和市政杂用等方面,对于减少水体污染、提升水资源配置效率和优化供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北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J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项目中的处理技术、水质管理和运行情况,探究了再生水在景观环境利用、工业利用、市政杂用等方面的利用途径,剖析了再生水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再生水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矿山;5G;综合管控平台 中图分类号:TN929.5;T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5)04-0029-06 DOI: 10.3969/j.issn.1008-9500.2025.04.007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Mine System Based on 5G LUFuqiang
摘要:近年来,全球水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传统的水质检测方法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水体污染状况。微生物检测技术以其高效、敏感和实时性等特点,成为水质监测领域的重要工具。介绍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分析影响微生物检测质量的因素,如检测设备和检测环境,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总体来说,要严格控制样品采集质量,确保检测操作流程的专业性,加强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研究表明,科学利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质微生物检测的精确度,为水环境监测和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持。
摘要:首先分析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资源勘查活动中的主要风险,其次分析地质灾害对资源勘查活动的具体影响,最后探讨防控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资源勘查风险的策略。研究认为,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直接的设备损坏,还可能延误勘查进度并降低数据的可靠性。针对地质灾害,应该采取先进的地质探测技术进行前期评估,合理规划勘查路线,部署智能监测设备并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以有效防控地质灾害风险,保障资源勘查活动的顺利开展。
摘要: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环境监测作为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有必要结合环境监测原理,构建一套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应用于水环境污染治理中,有效地实现对水质参数的实时监测与精准预警,为水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大数据;垃圾楚烧;自动燃烧控制(ACC);优化控制;烟气再循环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5)04-0044-04DOI: 10.3969/j.issn.1008-9500.2025.04.011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Models in Optimizing Waste Incineration Control
关键词:海拔;气温;时空分布;荔波县 中图分类号:P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5)04-0048-03 DOI:10.3969/j.issn.1008-9500.2025.04.012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in Libo County a
摘要:聚焦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深入探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磷的应用。详细阐述该方法的原理、试验材料与步骤、数据处理流程,通过消解过程优化、标准曲线绘制、准确度与精密度验证以及对比试验,全面评估其性能。实际应用显示,该方法在不同环境水体监测中展现良好的成效,为生态环境监测中总磷的精准测定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水资源保护与污染治理决策。
摘要:传统煤矿资源勘查手段面临精度不足、开采风险较大等挑战。依靠现代物探技术进行精准勘查和评估,已成为煤矿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基于此,分析几种常见的物探技术,探讨这些技术在煤矿资源勘查及开采过程中的应用。分析认为,各种物探技术各有优缺点,合理使用这些技术能够有效提供煤矿资源的空间分布、煤层厚度、埋藏深度等关键信息,提高煤矿资源评估的精度,并优化开采方案。
摘要:随着深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相关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给环境、人员和设备带来严重威胁。通过分析深海钻井作业的主要风险类型,提出基于现代技术的风险识别方法,旨在提高风险预测和管理的精确性。同时,结合安全技术装备的应用、操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环境保护措施,探讨有效的事故预防技术。最后,展望未来深海钻井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强调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在提升钻井作业安全性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作为一种专门用于土地数据管理、分析和可视化的强大工具,土地信息系统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带来新契机。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采用MapGIS软件作为工具,分析土地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在研究区设置30个采样点采集多种数据,采用SuperMap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解决原始数据存在的问题,如土地利用类型分类错误、地形坡度单位不统一、人口密度数据缺失等,然后对建设用地比例、耕地保有量、生态用地面积等指标进行分析。单项指标分析显示,2010—2020年,城市中心建设用地比例上升,部分区域耕地保有量下降。综合指标分析表明,随着规划政策实施,2010—2020年,多数区域综合规划水平得到提升。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多源物化探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手段,能提供丰富的地质信息,为灾害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然而,多源物化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融合复杂、干扰因素多、设备适配性差以及监测布局不合理等。基于此,针对性提出建立数据匹配机制、优化干扰抑制、提升设备适配性、完善监测布局的策略,以期为地质灾害监测提供更为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
摘要:新能源时代的到来促使企业加强能源管理,能源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是保证企业发展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企业能源标准化管理,是促进能源资源合理配置、缓解能源紧张、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对于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从新能源和标准化管理概念出发,探究标准化管理对于企业能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标准化管理的应用策略,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瓦斯发电项目采用内燃机发电后产生余热,如果单纯只是用来供热,能量利用率偏低,尤其是热量需求低的夏季。为提高瓦斯发电余热利用效率,将组合快装式汽轮发电机组应用于余热发电项目中,结合汽轮机凝气系统发展现状,探讨项目余热利用方案,分析经济效益、节能减排效果、社会效益及安全效益。结果表明,汽轮机采用空冷和蒸发冷联合应用的新型工艺,符合国家节能政策要求,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关键词:有益微量元素;耕作层土壤;茶叶;分布;富集特征;茶园中图分类号:S1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5)04-0072-03DOI:10.3969/j.issn.1008-9500.2025.04.020 Distribution and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of Beneficial Trace Elements in t
摘要:供水管网的布局与规划对于供水系统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智能测绘技术通过引入高精度传感器、无人机航测、激光雷达和卫星定位等先进手段,能快速、精准地采集供水管网的空间地理信息,为快速调整供水策略提供依据,提高供水系统的效率。基于此,分析智能测绘技术在供水管网中的应用优势以及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
摘要:国内某汽车配件制造厂采购的6OSi2Mn热轧卷在酸洗、冷轧、横切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开裂问题,无法使用。对60Si2Mn弹簧钢的加热工艺、轧制工艺、出厂脱碳层数据、退火工艺及退火后脱碳层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热轧原卷(未经过酸洗)采用全氢退火方式,导致带钢表面出现严重全脱碳和表层铁素体晶粒异常长大问题,表层全脱碳层和异常长大的铁素体晶粒弱化了晶间结合力,在材料弯曲变形时,会沿着表面晶界发生开裂,最终导致钢板淬不上火及加工开裂问题。
摘要:针对井下矿山中央泵房和中央变电所人工巡检及现场操作效率低、风险高、依赖人工等问题,设计了一套智能化系统。该系统通过地表一键控制实现泵房的远程自动化操作,同时采用巡检机器人完成变电所的智能巡检任务,有效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人工干预需求,实现了泵房无人值守的智能化,极大提高了井下中央泵房的本质安全水平,有效推进了井下固定岗位的无人化和智能化建设。
摘要:以桂西南地区为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态势,可为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GI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图谱、涨落图谱,分析桂西南地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桂西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林地面积占 5 5 % 以上,耕地次之。自2000年以来,桂西南地区林地面积逐步减小,建设用地与水域面积逐步扩大,草地和耕地用地动态度有时间变化差异,但耕地面积变动频率较小。在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中,用地面积最大为稳定型图谱单元,前期变化型图谱占比面积最小。在涨落式图谱分析中,2000—2010年,耕地扩张面积最大( 3 9 . 4 % ),林地面积减少最大( 5 1 . 4 % );2010—2020年,扩张林地面积最大( 3 7 % );2010一2020年,林地面积减少的速度虽缓慢,但仍然占比最大,占变化总面积的 4 3 . 1 6 % 。
摘要:在全球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作为削减碳排放、促进绿色转型的关键途径,受到政府与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产业已经较为成熟,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兴起,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不断提升。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稳步上升,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主要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基本情况、回收拆解现状、面临的问题等内容,并从加强行业监管、推动产业升级、完善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行业发展建议。
摘要:分析“三生空间”的转型特征及其碳储量效应,对区域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有重要意义。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为例,探讨“三生空间”转型对碳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广西“三生空间”转型变化显著,其中以2010—2020年间变化最为显著;广西“三生空间”碳储量在1990—2020年间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010—2020年间下降最为剧烈;林地生态用地转向农业生产用地、草地生态用地,是导致广西“三生空间”碳储量减少主要的空间变迁形式,而碳储量增加的主要空间变迁形式则是农业生产用地和草地生态用地分别向林地生态用地的转变。“三生空间”的转型会对碳储量产生影响,应基于其演变规律,合理利用土地,实施国土空间管控措施。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资源配置需要测绘技术的精准支撑。针对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空间数据质量不高、资源评价方法单一、配置决策支持不足等问题,研究测绘技术在资源配置中的支撑作用。构建多源测绘数据采集与处理体系,运用遥感解译、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建立资源评价模型,形成测绘支持下的资源配置方案。研究表明,测绘技术的系统应用显著提升了土地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测绘成果标准体系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对规划实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摘要:采煤塌陷地问题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济宁市微山县采煤塌陷地现状,研究现代测量技术在塌陷地修复过程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遥感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 Satelite System,GNSS)实时动态差分定位(Real Time Kinematic,RTK)等技术对塌陷区进行动态监测和数据采集,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实现地表变形的精确测量。研究表明,现代测量技术能有效提升修复工程的精确度和效率,为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摘要:为了有效管控农作物秸秆露天烧,减少烟尘污染物产生量,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县级人民政府应划定禁止露天楚烧秸秆的区域,并加强秸秆的综合利用。在这个背景下,秸秆综合利用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应运而生。有必要结合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优化路径,编制秸秆综合利用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明确专项规划内容,进一步促进秸秆的绿色、高效、高质、高值与规模化利用。
摘要:梳理了近年来邹城市湿地保护现状和取得的一系列成效,结合邹城市湿地生态管理面临的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湿地生态保护、政策资金、科技手段、科普宣传、湿地产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邹城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优化对策,以推动邹城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传统的城市建筑垃圾填埋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为应对上述难题,本研究提出一套系统性的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框架。前端把控方面,通过科学分类和定点投放确保源头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中端整合阶段着重优化转运流程和前置处理技术,提升运输效率,降低二次污染风险;末端转化环节探讨多元再生途径和合理消纳策略,将建筑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用材料,推动建筑垃圾从废弃物到资源的转变。
摘要: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存量垃圾处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某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存量垃圾进行系统采样与分析,揭示不同类型垃圾的组成特征和理化性质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分类整治、多技术耦合的存量垃圾处置策略,包括垃圾外运楚烧、筛分回收、就地封场等,并针对渗滤液处理、环境监测等关键环节提出具体措施。这些建议旨在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城市垃圾处理提供新思路。
摘要:目前,耕地资源面临城市化扩张与生态退化的双重压力,开展基于遥感技术的耕地利用潜力评估与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典型农业区为研究区,通过遥感影像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结合土壤、地形及气候因素构建耕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综合评估研究区耕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并利用时序分析开展动态监测。研究结果为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展现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动态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从多重视角出发,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的资源化路径优化方法。以铜冶炼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资源化的现状与潜力并构建了优化路径模型。通过对不同路径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评估,确定了最优资源化路径。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路径能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设工程得到全面的建设,促进了许多行业的高速发展,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也得到良好的发展。水工环地质勘查是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勘查结果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基于自然资源系统视角,探讨了水工环地质勘查的优化方法,通过应用这些方法,水工环地质勘查能够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风险管理、灾害预防以及推动跨学科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价值。
摘要:为加速查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势矿产资源,促进矿业开发,在收集分析区域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普查区锂镀稀有金属矿成矿地质背景和地质条件。以伟晶岩型锂铍稀有金属矿为主矿种,研究主要控矿因素,总结矿体空间分布规律,基本查明了普查区锂铍的成矿地质背景,较为准确地圈定了伟晶岩脉和矿体,总结了区内锂铍矿控矿因素、成矿模式、找矿标志,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指导。
摘要: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是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万源市石塘茶旅融合发展片区属于典型的山地生态主体功能区。基于目标导向,紧紧围绕石塘片区的主要特征,提出发展目标。基于问题导向,对标未来目标,深入分析片区当前面临的发展挑战及问题,指出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路径。
摘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应从各个方面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背景,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意义以及面临的问题入手,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案、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优化监管机制、加速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的机制构建等一系列优化对策。研究旨在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摘要:环保技术作在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试验研究表明,人工湿地技术通过基质吸附和植物吸收作用,水体氮磷去除率达 8 5 % 以上;微生物强化处理借助复合菌群的降解作用,单独应用时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为 78 . 5 % ,与其他工艺协同使用COD去除率提升至 90 % ;生态浮床依托水生植物的根系过滤和吸附作用,使水体透明度提升 6 5 % 。
摘要:水资源开发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水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系统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水文过程改变、水环境质量变化及生态系统响应机制,构建了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损害,提出了生态基流调控、生态通道构建、生境重建等修复技术方案,为实现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系统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餐厨垃圾的产生量快速增长。餐厨垃圾收运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热点之一。为了使得餐厨垃圾处理更加高效,有必要结合国内外餐厨垃圾的收运模式、收运设备、收运管理制度和收运理论模型仿真,分析我国餐厨垃圾收运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优化建议。
摘要:当前,我国依然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传统监测方法难以满足高效、全面的监测需求。无人机技术凭借其灵活性、高覆盖率和实时性,在大气、水体、土壤及应急环境监测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搭载多种高精度传感器,无人机实现对环境要素的精准监测,大幅提升监测效率和数据准确性。尽管无人机技术面临续航、数据精度及法规政策等挑战,但技术进步与创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能。未来,无人机技术将朝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融合,进一步拓宽环境监测应用,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污水处理剩余的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磷源。对这部分磷进行回收利用,有助于缓解磷资源缺乏的现状。实现磷回收利用的前提条件是促使污泥中磷的释放。因此,综述了污泥磷释放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3种处理方法,概述各类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为污泥磷回收利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污泥资源化实际应用推广的经济高效性进行了展望。
摘要: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这就需要深入挖掘其综合利用价值。结合秸秆综合利用的理论基础,综述贵州省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系统分析其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目前,贵州省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有5种,即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用作工业原料、生产生物炭。此外,秸秆还被用于土壤改良、环境治理等领域。但是,现有技术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区域性适用技术的研究不足,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深度不够,政策与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欠缺。未来,要开发符合贵州省生态条件的本土化技术,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适应性研究,提升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效果;构建秸秆利用的环境监测体系,对不同利用方式的环境影响进行长期追踪;优化政策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的秸秆利用积极性,助力贵州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秸秆综合利用可以减少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改良土壤,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摘要:基于2021—2023年中共荆州市委党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及地面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对荆州市荆州区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冬季,荆州区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最高,主要由细颗粒物( )和可吸入颗粒物( )贡献;夏季,荆州区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最低,主要由 贡献; 日间浓度在 1 2:0 0-1 8:0 0 显著上升,形成波峰。 , 和 $\Nu { \cal O }
关键词:城市大气环境;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综合治理技术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5)04-0166-05DOI: 10.3969/j.issn.1008-9500.2025.04.046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s Pollution in Urban Atmospheric En
关键词: 浓度监测;多源数据融合;遥感;移动传感;机器学习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5)04-0171-03DOI: 10.3969/j.issn.1008-9500.2025.04.047 Research on Urban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Based on Multi-Source D
摘要:环境监测与大气污染治理紧密关联,环境监测是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的基础。本文剖析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着重探讨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关键作用,详细介绍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措施。研究成果可以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助力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
摘要:废气检测过程中存在采样操作不规范、检测技术选用不当、仪器设备管理不规范、检测人员能力不足等问题,会直接影响环境监测效果和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基于此,提出通过规范废气采样操作、合理选用检测技术、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废气检测的科学性,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摘要: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流域协同治理理念应运而生。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执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完善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流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其不可分割性决定流域需要实行协同治理,以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形成跨区域的合作机制。本文以漓江流域为例,针对当前生态保护协同执法存在的现实挑战,提出完善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执法的路径,以期为其他流域治理提供参考。
摘要:为了提高水质监测的准确性,确保水资源保护效果和生态环境安全,有必要分析影响水质监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分析认为,采样不规范、设备老化、人员素质不高以及环境干扰等因素是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的关键问题。鉴于此,应加强水样采集的科学规划,更新和维护监测设备,定期进行人员培训,并严格控制监测环境,以保障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摘要:主要分析土壤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措施。分析认为,当前存在土壤污染源复杂、监测体系不完善、修复技术有限等问题,建议加强污染源排查与精准防控,优化监测网络布局,推动土壤修复技术创新,并通过提升专业人员能力与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全社会的土壤保护意识。
摘要:生态保护红线是按照我国相关法规所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与脆弱区。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有限人为活动展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管理,避免有限人为活动对红线内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实现地区建设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对红线内有限人为活动进行环评,立足于有限人为活动的具体工程,明确生态环评思路,规范开展选址分析、施工阶段及运营阶段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环境影响分析,为最终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切实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环境稳定,为筑牢严格生态环境管控体系提供支持。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想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做好生态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充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基于此,有必要分析基层生态环境监察执法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优化策略,从而提高基层生态环境监察执法水平。
摘要:碱性土壤是指pH值较高的土壤类型,通常形成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或某些人为因素如灌溉水源的碱性特征导致。研究探讨了碱性土壤的形成原因、生态问题,分析了土壤生态平衡与有机质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应用土壤改良材料、作物轮作与间作、微生物改良技术等手段提升碱性土壤有机质的策略和方法。
摘要: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很多矿产资源开发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为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分析协调发展的紧迫性,并提出推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实施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与监管机制、推广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开采、构建长效机制等策略。
摘要: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不仅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防治过程中可能带来短期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矿山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分析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其防治对生态环境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并提出一系列防治策略,以促进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摘要:在露天煤矿的开发作业中,环境恶化显著。基于此,主要讨论了露天采矿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土壤流失和水体污染问题,全面探讨了污染的起源和传播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治理技术措施。通过分析露天煤矿开采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并评价其效果,为应对露天采矿引发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科学和技术上的支撑。
摘要:基于2023年1—2月达州市 浓度自动监测数据,分析达州市 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actor method,PSCF)分析达州市 污染的跨区域传输来源。结果表明,2023年1—2月达州市 累计浓度为 ,同比上升 3 3 . 6 % 。与四川省大部分城市相比,达州市的 浓度常年居高。 逐日变化表明
关键词:景观格局;左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5)04-0217-07 DOI:10.3969/j.issn.1008-9500.2025.04.060 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Zuojiang River Basin Based on Landscape Pat
摘要:碳排放测定可以为国省干线大中修及预防性养护工程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同时对陕南地区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陕南地区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及预防性养护工程碳排放进行诊断和评估,基于全寿命周期对陕南地区公路养护工程各阶段的碳排放进行研究,研发一套适用于陕南地区的碳排放因子,构建适用于陕南地区的碳排放测算模型,以达到准确预估当地碳排放量的目的。
摘要:以某企业锅炉连排水余热及工质回收项目为例,针对3、4号锅炉连排水的特点及工业蒸汽系统的运行现状,将锅炉连排水与工业蒸汽减温系统相结合,开展机组不同负荷条件下锅炉连排水与工业蒸汽减温系统的协调匹配研究。该项目实现锅炉连排水全热量、全工质回收利用,减少工业蒸汽减温水使用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这对锅炉连排水余热及工质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为了探寻“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路径,分析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能源供应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识别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等带来的发展机遇。分析认为,在“双碳”背景下,要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完善市场机制,并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摘要:主要分析废气治理对大气环境质量、产业转型、公众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影响。分析认为,提高废气治理效率不仅有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还能推动绿色低碳产业转型,保障人民健康,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建议通过研发绿色清洁生产技术、搭建智能监控系统、创新高效治理技术以及合理制定排放标准等手段,从源头到末端全面提升废气治理效率,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效支持。
摘要: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与常规减排协同管控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二者的内在关系及协同效应,深入探讨了当前在管控体系、部门协调、考核评估及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分级管控体系、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优化考核评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支撑等策略,旨在推动形成应急减排与常规减排深度融合的空气质量综合治理新模式,为提升重污染天气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提供理论支撑。
摘要:绿色、低碳是当前工业园区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以苏南地区某工业园区为例,分析园区产业布局、综合能耗、碳排放强度等现状,总结园区产业、能源绿色转型升级、多领域碳中和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工业用地增效、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特色做法,提出低碳工业园区建设的合理建议,为园区管理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摘要:在创新型污水处理厂构建过程中,污泥处理环节重点聚焦在减量化方向,选取浙江省某污水处理厂作为研究项目。该厂使用高压板框压滤脱水工艺,存在污泥处置费用高等问题,因此提出并详细介绍了低温干化技术改造方案。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低温干化技术存在诸多技术优势且年运行费用较低,推荐使用。
摘要: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分散,设施建设分布于各个乡镇,无水量规模优势,当前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分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从制度设计、工艺设计、运行管理等维度出发,阐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优化策略,旨在采取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有效降低能源成本,助力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污水排放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水环境质量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传统污水处理方法在农村地区面临资金、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因此急需探索适应性强、成本低、效果显著的污水处理技术。基于此,分析农村污水处理的现状,探讨几种适用于农村的污水处理技术,并提出农村污水处理的优化策略,旨在为农村污水治理提供借鉴。
摘要: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水利工程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设施。河道清淤能够清除河道内的淤积物,恢复河道的自然流态和生态功能,进而有效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污水治理通过一系列手段处理污水,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深入探讨水利工程河道清淤及污水治理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推动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以某城市内河的河道为例,分析城市中部分河道的水环境现状、污染成因与治理难点,针对性地提出污染源拦截消纳、水质提升、透明度提升以及生态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在该治理措施下,城市河道水体中氨氮含量可减少 7 1 . 1 8 % ~ 8 4 . 9 6 % ,总磷水平可下降 3 9 . 7 2 % ~ 7 4 . 5 9 % ,表明该治理措施具有明显的治理效果。研究内容对于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蓝河位于来凤县北部,属于酉水河右岸一级支流。在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背景下,对蓝河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总体来说,要强化入河排污口整治,分段推进,有序开展流域内污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实施污染源整治专项行动,对现有污染源进行治理;对环保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量大幅增加,水资源呈现紧缺趋势。主要介绍超滤膜技术的原理,并对比分析超滤膜中双重超滤膜净水技术、分置式超滤膜技术以及浸没式超滤技术的应用范围。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方面有诸多优势,能够显著提升水处理水平,同时对环保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相关行业应积极应用。
摘要:国内较多湖泊和水库面临不同程度的藻类污染问题。当藻含量过高形成高藻水后,会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严峻挑战。详细梳理了诱发湖库产生高藻水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营养盐、光照等基本条件,以及流速、湍流、剪切应力和水分保持时间等水力条件。同时,总结了当前净水厂处理高藻水所采取的工艺,如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等,并剖析了相关工艺的优缺点,旨在为优化高藻水处理方案、切实保障用水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参考依据,助力饮用水安全保障事业的发展与完善。
摘要:探讨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旨在确保出水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推动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分析尾水处理现状,提出城乡差异化处理、工艺优化、自然生物消解及生态自净系统构建等创新策略,并强调资源化利用。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环境与经济双赢、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健康,也威胁人类的饮水安全和生活质量。在面临严峻的水污染挑战的背景下,研究和应用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成为环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环境工程中污水处理的意义,重点介绍了新兴的处理技术,如纳米絮凝原位扩容技术、光催化技术以及声波处理技术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为环境工程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5)04-0272-03 DOI: 10.3969/j.issn.1008-9500.2025.04.077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verted AAO Process in Underground Municip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Pla
摘要:工程实施阶段是实现设计目的的重要过程,工程质量是工程效益发挥可持续性的基础。施工过程需要从质量、投资、进度等方面对多专业人员、多种类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尽可能实现设计意图,同时利用施工经验对设计内容进行查缺补漏,使工程成果呈现最优状态。槐房再生水厂湿地生态公园是国内首次屋顶湿地景观与大型地下再生水基础设施融为一体的设计尝试。以湿地公园改造为例,分析工程实施期间存在的问题,从设计、施工和后期维护等角度制定对策。总体来说,要加强专业化养护管理,综合考虑湿地内植物、微生物、基质对水质的净化机理,提升工程生态功能和效益的可持续性。
摘要:随着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探讨了水源地污染防控与资源化处理技术,分析了污染现状、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讨论了水源保护区建设、源头治理和生态修复等防控技术。研究结合案例数据,评估了污染物回收、再利用及转化为有价值副产品的技术路径,表明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可实现水源地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25年4月10日,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党支部带领党员同志及协会工作人员前往怀柔区铁军纪念馆开展“缅怀抗日先烈,传承铁军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铁军纪念馆内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革命先辈们曾经使用过的武器、穿过的衣物和留下书信等,生动再现了当年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的辉煌抗日历程。党支部书记许军祥同志表示,革命先辈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