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邓小平理论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始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多维度探索和创造性解答。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维度上,它始终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实践观,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二者融合发展至新的高度;其次,它丰富和拓展了关于“发展”的哲学命题,凝练了一系列辩证系统思维
摘 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放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大历史”中和近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来认识,能更历史地、深入地、科学地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源头、历史积淀和历史升华。近代中国探寻实现现代化,从“器物”图强方案到“改良”图强方案和“西化”图强方案,再到“自主”图强方案,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艰辛探索,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转折点。正
摘 要:新时代以来,不仅民族复兴事业取得卓著成就、重大进展,而且民族复兴话语也实现了创新。民族复兴话语的创新有其特定的逻辑理路,它承接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奠基于新时代以来的巨大发展成就,继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思想。民族复兴历史方位的新判断,民族复兴基本内涵的新拓展,民族复兴战略蓝图的新擘画,民族复兴奋斗目标的新升级,民族复兴实现路径的新阐释,是新时代民族复兴话语创新的主要表现。新时
摘 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也是中国经济学说史上的一次术语革命。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未来产业繁荣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抓手就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大力培育未来产业,为未
摘 要: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的优化组合,进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本文在阐释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基础上,首先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思辨,继而探索其核心问题,最后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具体包括在劳动者层面上以从业人员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在劳动资料层面上以高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发展、在劳动对象层面上以新业态优化文旅融合
摘 要:基于创新生态系统分析框架,揭示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协同机理和要素配置障碍,从主体载体要素、服务品质要素、体制机制要素、生态环境要素等维度提出多种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所构成的政策体系空间,为构筑功能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系统;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4;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摘 要:纵向间政府关系调整和职责配置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问题。对于一国政府,其政府职责体系构成和改革优化路径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制度根源,进而形成改革的整体性特征。本文将德国、法国、日本三个典型国家置于政府职责体系优化过程的分析框架,基于对其改革历史动因和职责体系构成的把握,从以法律工具为主的多元改革手段、以职能实现为目标的整体性改革、以效率提升为导向的程序性保障三个维度对其政府职责体系改革与优化过程
摘 要:推动构建以多元文明共生与全球共同发展为理论诉求的新型国际合作关系并将之具化为相应的外交实践,是新时期中国尝试突破国际合作叙事西方中心主义的重要使命。其集中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建构的多元一体与和合共生型的国际合作关系。从理论上看,多元文明交流交融互鉴意识建构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观,正以观念性力量重构西方“一”文明背景建构的等级分化型国际合作秩序。这种观念维度的规
摘 要:在家庭成员间财产转移行为意思表示不明时,其身份关系的利他性会影响意思表示的解释,对行为能否认定为赠与具有重要意义。该利他性在内部,按身份关系的不同分为血缘线和姻缘线,前者的利他性强于后者,且在血缘线中,长辈对晚辈的利他性强于晚辈对长辈及同辈间的利他性。在排除构成狭义的情谊行为后,部分利他性已经转化为家庭成员间的法定义务,只有超出法定义务部分才可能构成赠与,在意思表示不明时才需借助利他性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