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季流转的光阴阑珊里,在万丈狂澜的惊涛骇浪里,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里,在熠熠生辉的中华典籍里,一寸山河一抔热土一封直指心灵的家书,到处都有中华文化的印记。殷墟甲骨文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商代,戏剧承担起了文以载道助成教化的使命,沉睡千年的文物与创意舞蹈碰撞出火花,一块汉代出土的织物上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穿越千年风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事关中华文脉的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江苏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重要承载地,文物古迹粲然可观,文化遗产多姿多彩,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处世界文化遗产、1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是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苏州平江路上听一段《声声慢》,南京夫子庙里赏一场秦淮灯彩,常州青果巷里追寻江南名士,无锡清名桥打卡近代民族工商
几千年的物质文化积累,使这片广阔土地形成了无数映射着中华民族文化之光的乡村聚落,它们以多彩的形态、古朴的民风、独特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被称为“传统文化的明珠”,这些古城、古镇、古村、古宅更是人们心中追求的“世外桃源”。近年来,各地用“绣花功夫”精准施策,让城市既留住“旧”的历史韵味,又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彭城七里”,往事千年不如烟 作为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市之一,徐州拥有260
公元1366年,朱元璋下令修筑大明首都城墙,历时二十八年,耗费人力百余万,汇聚长江中下游上百个县级行政单位烧制的数以亿计的城砖,绵延数十公里的南京明城墙终于完工。这是世界上现存长度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都城城墙,更是南京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国际名片。 百万民众辛勤劳动,用一块块城砖,筑起旷世城墙,为这座城市构筑起了举世无双的四重城垣格局,守护了一方安宁。但随着城市变迁,一些城墙段落被人为拆改,大量
高耸的烟囱、老旧的厂房、废弃的仓库,曾经的机器轰鸣渐渐远去,江南水泥厂筚路蓝缕的创建过程,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深渊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作为工业遗产的江南水泥厂历经坎坷磨难,留存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记忆。如今它经过保护利用,由“重”变“轻”,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讲述工业遗产“活化”的故事。 “诺亚方舟” 1933年,唐山启新洋灰公司技师赵庆杰,在南京栖霞山东麓发现储量丰富的石灰石
南京的民国历史文化遗存有很多,散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细细品读,宛如一本历史长卷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庄严凝重的中山陵,还是流光溢彩的1912历史文化街区,都展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品味南京民国历史文化最好的打开方式则是以“City walk”方式走进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深闺出佳丽 走在南京市北京西路上,一棵棵粗壮的梧桐树,掩隐在淅沥的春雨中显得静谧、深沉。 颐和路历史文
百戏之祖的昆曲,曾经是不被大多数人所关注的,以心血浇灌心血的戏曲之路本身是孤独的,而这种美到极致的戏曲文化,亟须我们去了解和发扬。生于1985年的施夏明刚好成为幸运的一代。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渐渐在时代的洪流中击响浪涛。越来越多的人,被百年昆曲悠扬如新的魅力所折服。舞台上下施夏明的百变人生,有着别样的反差魅力,恰似昆曲传统与流行的承接。 “难走的路,我走
在长江下游,有个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叫江阴。从空中俯瞰,地形就像一条肥嘟嘟的河豚,河豚头东尾西,游往东面的大海。 这里以盛产刀鱼、鲥鱼、河豚“长江三鲜”而闻名。就拿河豚来说,过去每年长江江阴段的捕捞量,至少120吨以上。郑金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长江三鲜”就是普通人家餐桌上的寻常之物。 追 鱼 “靠水吃水”的郑金良在长江边讨生活,开过饭店、办过公司,长江给了他一家慷慨的奉献。濒临消失的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