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以来,西方批评家乔治·斯坦纳、雷蒙德·威廉斯和特里·伊格尔顿先后比较明确地表达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看法。从整体上看,斯坦纳强调文学的倾向性及其对批评家的贡献,但忽视了马克思和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威廉斯凸显文学的本体论特质,却没有提及马克思的学说;伊格尔顿突出文学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以及文学语言的社会意义,而遗漏了普列汉诺夫的贡献。与此同时,以上“三说”都将唯物史观作为经典马
摘要:在钱理群教授的思考里,“王瑶传统”的内核是“鲁迅精神”:它远溯“魏晋风度”,绵延“后代学人”,惠及“现代中国”。笔者认为,王瑶的学术轨迹,尤其是在批判胡风、批判愈平伯及胡适等事件上的表现,并未体现出“鲁迅精神”和“魏晋风度”,因而,也不存在着一种像钱理群教授所认为的已继承了“鲁迅精神”和“魏晋风度”的良好的“王瑶传统”。从作为学者的角度讲,王瑶总体上离学术自由的思想甚远,与应该有的学术责任的
摘要:在菲尼斯看来,法律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社会承认的行动理由,也是合理性的行动理由。自然法法理学命题的核心主张在于对后者的强调。在自然法法理学内部,对法律与合理性之间的看法可以分为强、弱两个版本。前者认为不合理的规范必然不是法律;后者认为不合理的规范只是有缺陷的法律。菲尼斯沿用并改进哈特的观点,对内在参与者的视角做了更严格的限定,得出核心意思的法律的构成要件包含社会来源和合理性来源的结论,主张仅符
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科学应对新征程上乡村振兴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必须以乡村振兴理论实践系统深入研究为基础。从“国之大者”视野出发,以贯彻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要求,全面分析了中国发展新趋势、新环境、新变化对乡村振兴提出的新要求、新思路,系统阐述了乡村振兴理论创新实践研究提供的要点与方向,对在新征程上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之大者;乡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于从“夷夏有别”到“华夷一体”的过程中,其间“大一统”思想始终是民族融合的历史主旋律。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具体历史进程来看,秦王朝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推出了促进民族融合的具体举措,并产生了良好效果。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的历史考察来看,文化认同是形成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
摘要: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重塑了如今万物的存在形态以及互联方式。对于法治领域而言,法治的转型离不开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把握,而数字检察可谓是将数字技术与司法实践结合的典型例证,同时也是当下法治转型的必然选择。ChatGPT作为新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代表,具备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深度学习能力,将其与数字检察融合不仅能够接轨将数字技术作为司法实践辅助工具的国际法治风潮,还可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司法实践中运用数
摘要: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变化、根据新的目标任务、解决自身建设的新问题而做出的主动选择。自延安整风运动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完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学者们围绕党内集中教育的概念、形成背景、活动特征与规律、成效与经验等方面展开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未来要
摘要:供销合作社是在党的领导下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自成立之日起,坚持以为农服务为初心,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在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界对供销合作社改革的相关研究集中在产权性质、改革历程、思想研究、实践模式、现实困境、改革路径、改革方向等方面。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合作经济理论研究的前瞻性,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和改革路径研究,加强对供销合作社实践模式的系统总结和经验推广,并优
摘要: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社会治理共同体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以2014—2021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122篇社会治理共同体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并结合描述统计分析方法与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研究进行图景式呈现与分析,可以发现:社会治理共同体研究成果呈增长趋势,研究主题与热点聚焦于国家治理社会的现实层面,研究趋势从制度文本分析向具体实践分析转化,
摘要: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离不开党的领导。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问题所决定的。基层党组织通过精神引领、组织嵌入、规范供给行为等方式,不断满足乡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党建引领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做到四个推动:推动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相
摘要:涉立法活动的法规范要求提交的“法律草案的说明”所代表的一类立法文书,已在立法活动、司法活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但是,作为对话基础的指称术语较为混乱。辨正指称术语,益于明晰立法过程中“草案说明”的定位且利于促成良性交流对话、指引立法制度运行,亟待展开相应作业。剔除立法草案解读、立法论证、立法资料等可能的误指术语后,宜从法律草案说明、立法说明、立法草案说明等术语中择“立法草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小说当中,海男一直坚守先锋的姿态,用纯粹的、狂欢化的语言营造了一系列独特意象,以迷离梦幻的文本叙事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海男在《青云街四号》中糅入诗歌、散文、绘画的元素,寻求文体的突破,探索文体的实验,为当代作家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经验。 关键词:先锋;《青云街四号》;文体实验;中国故事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
摘要:湖北作家刘诗伟的长篇小说《一生彩排》展现了一则关乎个人、时代、理想的当代寓言。其作为当代寓言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从人物设置上,是人物的命名和身份在表象和深层结构上的相似性;在情节安排上,是以先在哲理引导故事走向,以人物行为体现价值取向;在叙事手法上,则是集体共有和个人私有两大类叙事视角的交替使用,以及“我们”“我”和“你”三种叙事人称的精妙转换,迫使读者与小说人物保持距离,审视人物的同时也进
摘要:刘诗伟长篇小说《一生彩排》围绕叙事焦点刘虹女设置了赵春、钱夏、孙秋、李冬等多个人物视角,讲述与刘虹女消失相关的三个“悬案”。通过多视角叙事,审美欲望的复杂与隐秘、时代缺失的好奇与激情、生活本身的模糊与悖论,在人物探寻“悬案”真相的过程中被揭示出来,因而小说成为关于生活与时代的寓言。从刘诗伟的写作实践中可以看出,其文体建构实验是与他的创作思想、人生哲学契合统一、相得益彰的。 关键词:刘诗伟;
摘要:大事纪年法是使用重大事件标记时间“年”的方法,常见于楚地出土文献,备受学者关注。其中,“大事所纪之年”是哪一年,目前在学界存在较大分歧。比较传世文献中的大事纪年和出土文献中的大事纪年,能够判断二者应当是同一种纪年法。对传世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得到多条大事纪年记录。以《左传》为例,分析这些记录中“大事”的绝对年代,可以发现大事所纪之年即为大事发生之年。检讨“大事所纪之年为大事发生的下一年”的观点
摘要:今本《金史·历志》附载“浑象”篇,有学者认为乃是元朝史官主要抄取苏颂《新仪象法要》而成。但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浑象”的生成过程颇为复杂:它最初可能是出于金朝司天台官员研究复原北宋元祐水运仪象台时参据苏颂《新仪象法要》等书而撰成的说明记录,后被金章宗朝司天台长行张翼收入《天象传》,元初此书被献入史馆,最终为元末修《金史》所采用,其中的“浑象”内容被抄取出来,增以金事,稍加编纂,最终呈
摘要:在康熙后期,国家几乎同时组织进行了两个大规模的科学活动——《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和《历象考成》的编纂,二者都测量了地理经纬度。将出于地图测绘目的和天文历法目的的经纬度测量放在同一个时间轴下,对二者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康熙后期的大地测量与历法改革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影响,但制图和制历两项活动又存在“脱节”:经纬度测量的精度在提高,两个活动却未完全共享一套测量数据;当时可能有两个独立的测绘团队,
作为先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的绘画与纹饰既是其中的鲜明代表,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源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楚墓出土的各类精美漆器等文物不仅工艺水平高超,所附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也代表了铜、陶、木、竹、玉等各类材质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准。同时,楚美术还具有强烈的现代感,与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和艺术旨趣多有相通之处,使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领略两千多年前古人的智慧与风神。 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