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马克思在论述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时明确指出,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然而,关于“批判”本质的本体论根基、理论指向以及在现实运用中的表现形式,学界还尚未达成共识。在特定的叙述语境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存在”为辩证法的“批判”功能发挥本质性作用奠定根基,使得辩证法的批判性在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根基上获证自身的本质地位;马克思在深入社会历史总体以揭示资本主义生成逻辑的过程中,呈现了辩
摘 要: 当政治哲学面对国家问题时,概念的基础性、前提性是十分重要的。作为重要论题,国家概念的诠释依赖于不同的理解路径和阐释方式,由此形成了可溯源的理论谱系。历史地看,马克思对国家概念批判性阐释之时正是国家理论谱系发展变化的交叠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马克思着力从国家概念的历史的诠释类型出发,充分呈现它们在政治哲学中的结构性特征,发现了国家概念图式的历史演进。作为国家概念图式的理想类型,理想国家、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的历程。其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关于革命道路选择的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冲破教条主义的思想解放;“南方谈话”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关于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解放。作为一种高度自觉的社会意识活动,思想解放是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其中,实践困境是思想解放的外
摘 要: 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基层治理面临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挑战,提升公共部门应对风险的组织韧性,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通过区分基层事务的常态与急迫议题,从政策反馈视角构建“平急转换”分析框架,根据公共权力的介入程度,剖析基层韧性治理的两种模式,即规则引领的协同治理模式及权威引领的整合治理模式,并阐述两者的适用场景。基于北京市S区物业管理改革的案例研究发现:在急迫场景下
摘 要: 构建一个合理且科学的考核体系,并引导地方政府更科学关注经济发展质量,是学术界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新开放宏观模型,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地区竞争、市场分割及营商环境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经济效率和经济福利两个维度来考察地方政府考核目标转变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传统考核机制会阻碍经济效率、经济福利水平的提升,地区竞争程度越大、市场分割程度越高、为优化营商环境努力程度越
摘 要: 理解胡塞尔必须进入胡塞尔本人的运思。《逻辑研究》在拓展范畴直观的同时错失了作为直观之前提的自身被给予性。在1906—1907年间,胡塞尔开始聚焦绝对被给予性(之中的先天)的观念,在随后的内时间意识研究中,他通过对滞留的具体综合样式的揭示,为纯粹意识/绝对存在的显现提供了新的意向基础。现象学就此进入超越论阶段。意向流形结构(一维流形构造二维连续统)既是超越论现象学的意向基础,也是现象学对
摘 要: 现代家庭以亲密关系为基础并与公共领域相对分离。其法规范地位在近代早期并未确立,因为启蒙和自然法传统主要只破坏了旧家庭结构及父权制。费希特提出了非契约论的反干涉家庭法以维护亲密关系,康德则给出了一种契约论式的家哲学以维护身体-财产结合。综合二者的思路,黑格尔认为家庭法是一种包含契约论要素的商谈性规范,其重要特征是拥有一种“居间特性”,并且将家庭作为国家的“第一重根”。在黑格尔家哲学中包含
摘 要: 作为当前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通用型人工智能ChatGPT引发了社会各领域的持续震荡。以事件哲学的宏观谱系对这一新生的科技产物进行冷思考,在肯定其诞生作为事件的断裂性的同时,更需将生成、动变的事件之力引入对ChatGPT未来发展的思考之中。ChatGPT的出现本身成为事件哲学供以审视的对象,其引发的外在动变与内在机制的更迭,无疑昭示了事件的断裂性以及革命性。而在文学事件的场域中现身
摘 要: “山水游戏”蜂拥而起,是近年来国产电子游戏行业的突出现象。作为一种聚合了传统艺术资源、当代流行文化和数字技术的文化生产,这类游戏从图像移植、实景转换、风格仿制三个层面尝试了游戏视效的国风化,其内在的文化逻辑是新媒介流行文化与传统艺术的双向调用,并试图以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然而,即使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产品,在双向调用的具体实施中也未能摆脱“山水游戏”的普遍困境,即此类游戏在文化
摘 要: 文学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批评家,马舍雷在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上,对人道主义批评范式与结构主义批评范式进行了批判,并在“结构”概念中通过斯宾诺莎的“迂回”,提出了“缺场的外在性”这一唯物主义结构观,申明结构概念与唯物主义传统的理论联系。马舍雷的唯物主义批评重构了文学批评及其对象之间的关系,以批评的科学化为旨归,在客观性和有效性两方面同时进行阐述。唯
摘 要: 李明复《春秋集义》撰成于嘉定十三年六月至十一月之间。其书征引十七家皆系本朝深具伊洛渊源的《春秋》学说,这种独宗伊洛一派的集解方式,在宋代《春秋》集解中可谓有一无二。宋代《春秋》集解中的伊洛特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轻至重的趋变过程。李明复《春秋集义》完成了对伊洛《春秋》学及其学统的梳理和总结。《春秋集义》的编撰与“嘉定更化”之后的政治、学术情势密切相关。李明复不仅以朱熹《伊洛渊源录》作
摘 要: 重订本《訄书》所收《清儒》篇,是现代清学史的开山之作,已有研究大都采取单纯的学术史视角,而没有进入章太炎的思想体系之中,因此没有意识到,这篇文章不但体现了章太炎对清代学术史的敏锐洞察力,它更是一篇重要的思想文献。单讲学术史,此前研究也忽略了《清儒》中隐含的文学与经学、文士与经儒的对立叙事,如果由此视角进入,既可以观察到乾嘉以后学术的独立性和学者的专业化倾向,更会发现,章太炎借由强调这种
摘 要: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州先于联邦而存在,是独立的主权实体。在制宪建国过程中,州在新的政治秩序中占据什么地位是争论的焦点。著名的“麦迪逊问题”所涉及的不只是麦迪逊个人政治立场是否发生变化,更突出地反映了美国早期国家发展中的路径之争:是构建全新的联邦主权国家,还是尽可能捍卫以州主权为基础的联邦制国家。考察麦迪逊面临的挑战和遭遇的失败,并分析维护州主权的政治人物如何回应联邦主权国家的构建,可
摘 要: 通过丧服体系理解中国人伦关系的尝试,超越了差序格局式的平面化认识,但对尊尊之外推的特性仍缺乏恰当理解。亲亲尊尊都由一本而生,体现为丧服体系以父子关系为内核,父之于子既是至亲又是至尊,至尊生于至亲,至亲又成于至尊。君子能由尊父而推尊父之父、父之先祖,更能体父之志承继大宗尊统。亲亲故尊祖,亲亲之道亦得尊祖之道乃全。宗法体系下正尊之一统,是以至亲至尊之父为一本的推展和延伸,尊统蕴含在一本的生
摘 要: 《仪礼》中所有的《特性馈食礼》记载了儒家祭祀父祖之礼,这一礼经文本显露了儒家尝试通过蕴含“事神”和“均惠”这两条脉络的祭礼在宗族中激发“尊祖敬宗”情感的努力。其中,“事神”指的是作为主祭者的主人和主妇在宗族族人和宾客的帮助下馈享父祖,“均惠”指的是神惠通过礼仪动作下的饮食在父祖之神、主人主妇、宗族族人和宾客间流转。“事神” 和“均惠” 的双重礼意明确了神惠来源于祖先、流向宗族, 达成了
摘 要: 自清末法部与大理院分司职掌起,近代司法行政机关监督权体系开始形成。这一监督体系以法部及其直接管辖的提法司、检察厅为中心,以“审判监督权”(对民刑案件的监督)和“司法行政监督权”(对审判人员等监督)为主要内容,由《法部官制》《法院编制法》等法律法规加以确认。在提法司和检察厅的辅助下,法部通过“直达式”(直接监督)和“总汇式”(间接监督)两种途径,监督各级审判活动;以“分任制”为基础,法部
摘 要: 林纾译莎士比亚戏剧为小说一直是新文学史上的“定论”,直到日本当代学者樽本照雄考证出林译《雷差得纪》等几部历史剧故事的英文原本,才使真相水落石出,昔日“定论”变为“冤案”。“冤案”起点为《吟边燕语·序》,它虽以“笔记”“莎诗之记事”明示底本文体,但在民初新旧文学论战的紧张气氛中,这些关键线索受到忽视,该序包含的学术信息没能得到完全释放,它因此成为一篇未被充分解读的文献。林译莎士比亚“冤案
摘 要: 英美哲学和现象学对虚拟现实的哲学分析大多集中于具身性概念上。文章从世界现象学、图像现象学、身体现象学和现象学的主体性概念四个基本层面,全面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逼真的“现实性”、数字化图像生成的“虚拟性”、虚拟身体的具身性与去具身化以及体验者的主体性自由等四个基本问题,从现象学哲学的视角对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批判观点,深化学界对虚拟现实的哲学理解。 关键词: 虚拟现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