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会时间是现代性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现代生活变革的一面镜子。时间结构具有自然循环时间和标准线性时间双重节奏。随着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两种时间节奏呈现出生命时间与社会时间之间愈发激烈的对抗。现代资本主义对时间进行了重塑:标准线性时间获得主导地位,时间权力掌控着自然生命节奏;时间被纳入资本域,成为可交易的商品;时间成为衡量劳动的尺度,生命基质被劳动时间统治;时间充斥着虚假欲望,主
[摘 要] “跨个体性”是巴里巴尔介入左翼学界的一个关键概念,它展现了新斯宾诺莎研究与当代批判理论的会通。跨个体性在本体论上意味着关系优先于个体,必须突破个体的边界,使其持久地处于动态更新之中。它同时敞开了一个高度暧昧的空间:规范性从不先于规范化(normalization)产生,社会始终处于想象与理性之间交叠的状态。可以说,跨个体性形塑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本体论,它深入边界、人类学差异问题之中,揭示
[摘 要] 治理是重要的学术概念,但有关治理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定论。通过系统梳理近三十年的治理概念界定,并依据现代治理术语的多元定义与学术话语取向,可以归纳和建构权威型治理、制度型治理、网络型治理、互动型治理四种现代化治理类型。应当看到,治理的多维取向构成了现代化治理的多元方式与能力维度。结合现代化治理概念的中国应用,可以发现中国治理的现代化重构特征:中国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概念更强调制度安排取向,并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政协委员大规模下基层,在基层开展“微协商”,搭建民生协商议事平台,推动了协商民主的重心下沉。在民主与治理的耦合视角下,“微协商”是为破解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瓶颈、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化解基层行政与自治的张力以及顺应基层精细化治理趋势而生成的。聚焦“微事务”“微单元”“微互动”等要素,“微协商”的运作机理在于: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以不建机构建机制为基本原则,以多元
[摘 要] 马克思在《巴师夏和凯里》手稿中提出了经济思想发展的“民族环境”问题,阐述了法国和美国不同的民族环境何以驱使巴师夏和凯里走向相同的“经济和谐论”的理论谬误。特定的民族环境决定了研究者面对经济材料时的预设立场,遮蔽了对资本主义规律的认识,限制了经济理论的世界视野。作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巴师夏和凯里的观点体现了鲜明的辩护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对“民族环境”问题的突破
[摘 要] 在全面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同时,提升民营企业信心,释放民营企业活力,是本轮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混合所有制改革致力于在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大框架下,利用好民营经济特有的活力优势,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解决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低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审视,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合资经营协议为基础,国有股东与民营股东共同实现公司治理逻辑和结构的优化,实现底层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