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李达伟投稿邮箱:879922646@qq.com 于琇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院高研班46届学员,作品散见《作家》《美文》《黄河文学》《天津文学》《鸭绿江》《山东文学》等刊物,入选多种选本,长篇小说《南风歌》入选首届“山东省文学精品打造工程”,长篇小说《生计》入选山东省“齐鲁文艺高峰计划”,曾获“泰山文艺奖”"齐鲁散文奖”"长河文学奖"等。 静雯第一次看到这么慘烈的车祸。 黑烟
责任编辑:投稿邮箱:tbb626@163.com 人在叶湖里游泳,有时就像一条穿梭在水底的鱼。 想想,太像了,简直太像了。 其实,不用说什么太像不像的,我常常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贴切吗?不用你来回答,真的,不用。要不你也像鱼一样再去叶湖里游一游,让我看看你游泳的姿势像不像一条鱼?如果像了,我就佩服你的游技,如果不像,我就当作没看见你游泳。不信的话,咱俩就试一试? 此时,叶湖的上空白云飘荡,
松林村因满山松林而得名,是一方毓秀钟灵之地。大小村寨散落山坡,山脚是蜿蜒而过的黑溥江,山光水色全占了,却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进县城一趟都十分不易。茶青打小就想离开这里,到一个家门前有大公路的地方生活。他三十三岁的时候这个愿望实现了。 2002年位于澜沧江上的小湾电站开工建设,电站下闸蓄水将淹没黑溥江沿岸的部分村寨,茶青家就在其中。这个消息让茶青喜出望外,他想住到大公路边上去的梦想竟以水电搬迁
云上小湾 向西望去,294米高的小湾大坝像一只倒梯形的楔子楔在深谷之底,将远远奔流而来的澜沧江一把楔住。在楔子的顶部,露出半片静谧深蓝的湖水。向东望去,澜沧江又恢复如带,继续劈开两岸对峙的群山,向着东南夺路而去。向后望去,在脚下这方距江底1000多米高处的观景台的身后,是当年小湾工区后靠安置移民村阿给渡,隶属于南涧县小湾东镇岔江村委会,作为一个移民点,阿给渡只有8户人家、34人,一条硬化公路在山
似曾相识“盟铺马” 有时,一种强烈的感觉会悄然涌上心头,仿佛某些村庄正静静地等待着我,而那些村庄里的人们也同样期盼着我的到来。当我真正面对它们时,一种似曾相识的情感油然而生,尽管这是我第一次踏足此地,但那份亲切感却如潮水般扑面而来。 冬至节前几天,我出现在距离古城18公里南面的山坡上。山岚漫过哀牢山脊时,我摸到了父亲日记里的温度。泛黄纸页上“盟铺马"三个字像嵌在血脉里的胎记,蛰伏60年后终于苏
1 溪登坪 金矿开采 机声隆隆 劈开山体 裸露血肉 惊吓了你飘荡的亡灵 你的墓碑倾塌 断裂 墓石滚落 弟弟 你辞尘三十六年 仍没走出我的悲痛 伤口如新 或许你也泉下有知 那个枉为人父的李木匠 他已走完荒诞的人生 身世零落 入赘两回 更名三次 姓李 姓杨 姓施 如今尘埃落定 你俩相遇否 2 为你立碑 整整十年 原来你孤苦地蹲在高岗上 俯视着屈曲如蛇的黑漶江 弟弟 村
1 七月的清晨,锈得发红的窗户上 一只麻雀占据着我的视线 而在它的后面,有只硕大的风筝 一会儿,像太阳一样缓缓上升 一会儿,像潮水一样缓缓下落 桑叶的香气占据着天空 我试图找到桑园,但始终目不能及 路边上,尽是河蚌的碎壳 而在一侧的河水里,鱼儿处在深处 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温婉 2 幸福总在白天到来。父亲放开马匹 他们在黄花地里奔跑 因为他属马,所以深爱着马 快乐的时光是
写在火焰上的祷词 像光。未必温暖所有人 却能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黑夜具备燃烧条件 需要向一只扑火的飞蛾致敬 像列队逃窜的蚁虫一样清醒 和它们一起在深不见底的深渊 歌唱 灯火人间 照亮每个人一生 植物一样向上生长 花蕊间停驻着蜜蜂、蝴蝶、红蜻蜓 枝干上飞鸟停歇 不忘留下一片五彩羽毛 当作春天 灯光下,幻影覆盖着一行行脚印 被时光悄悄抹去痕迹 漆黑夜里 压昨夜惊梦
罴谷山 退回至罴谷山 洱海塌陷的脊骨显而易见 水体狭长的骨架自然生成博物馆 黑鱼,鲤鱼,血液,浑然天成 只差一艘渔船,钓起失踪已久的渔夫 而后使用遗迹编织的渔网 打捞时间的碎片。湖面银光闪闪 究竟有多少闲人安静过? 数不清水花,心情写在湖面上 有些人,老远就看见茈碧湖 走丢的水 苍山记 苍山有云,巷道有人 它们同时拥有画笔 ——每日更新“清明上河图” 攒动的人头
雨色 ●杨烟 这个地方,雨是湿的 淋漓下不干净。不存在真实感 暴雨和细雨交织,白雨,愁雨 温柔的雨是梨花雨,隔半透明一块玻璃窗 总将我困在路中间 尤其当我终于学会,用一只手 掌握电瓶车平衡,另一只,挡在额头 然后滑出纤细的一声叹息 在许多这样微小而巧妙的细节里 我察觉出她的语调,那些过去的 在愈久的时间里,“未来,计划和打算” 往我的某个缝隙处悄悄露头 真可恨一个幽灵似
在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碰撞的时代语境下,根据的长篇小说改编并由出品、问乡工作室摄制的民族音乐纪录片《月亮街》,如同一束穿透云层的月光,照亮了民间文化的深邃肌理与个体生命的情感脉络。它属于“风花雪月”系列中“月”主题作品,是以大理盲艺人张树先与妻子杨继花真实爱情故事为蓝本的作品,通过虚实相生的叙事结构、独具匠心的声音诗学、深刻的身体隐喻以及对地域文化符号的创新转译,构建起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艺术世界,不
责任编辑:袁媛投稿邮箱:DLLY2020@163.com 数千年前,这里只是由高耸入云的罗坪山上冲下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东高西低、缓坡状、约有6平方公里的山间小平坝;是滇西北洱源西部群山脚下一块最普通最常见不过的山地了。自从明永历二十年(公元1422年),居住在这块山地附近的村民陈文秀因放牧而发现了卤水盐井以来的600年间,这里因有盐而不断吸引着山外四面商贾官兵,因产盐而吸引着八方运输马帮齐聚于此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阿妹)在深山……” 《小河淌水》被称作东方小夜曲的弥渡民歌,这首世界名曲是否曾深深地打动过你的内心? 初听此曲,正值学生时代,感觉它的旋律是那么的悠扬婉转、余音绕梁,更觉得其意境非常美、非常远,仿佛是在依稀的梦里、在难以触及的远方。长大后再听,摄人心魄的最初感觉依然不减。心中对它愈加热爱是来到云南之后。在云南,只要有著名景点的地方就有《小河淌水》的音乐,
晨起推窗,乳白色雾霭里,苍山十九峰的轮廓影影绰绰。檐角铜铃被风轻轻一击,碎玉般的声音便沿着阁楼的回廊来回游走。我将双手举过头,伸一个舒展的懒腰,不远处崇圣寺三塔的鎏金宝顶已刺破云雾,金色的晨光便顺着洱海西岸的田畴漫了过来。 这是我在大理的第六个清晨。入住的木楼原是茶商老宅,本色的梁柱虽已染上岁月的烟尘,却也沁出陈年普洱的沉香。透过临街的窗,可见无数青黛色屋顶在苍山脚下层层叠叠铺排开去,阳光下,宛
水之切利于民,曷可一日缓哉!天时之旱潦,靡常人之事,储本当预,故峻堤深堰修之。 ——明·《惠渠记》 这段文字出自万历年间大理府赵州儒学训导所撰写的碑文《惠渠记》。赵州,即今日之凤仪,元、明、清三朝弥渡均隶属赵州治下。碑文记载,在知州庄诚的治理下,赵州政治清明,百姓和乐。当时的巧邑(今弥渡巧邑)有一座西山水坝,因着这座水坝,当地成为鱼米之乡。村民的生产生活很依赖这座水坝,但因岁月侵蚀与河流冲刷,
作为华能澜沧江公司实施“跨流域”发展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龙开口,这个地名大气、意境深远的水电站,宛若腾飞在金沙江上的一条巨龙,日夜吟唱着“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谐"的赞歌…… 浪逐金沙 如果说云岭的白雪在消融之际,会有无数条小溪各自流向澜沧江和金沙江的话,那可以理解为,发源于分水岭间千沟万壑的溪水,它们晶莹剔透的碧波曾经是交融相连的。 波连云岭,浪逐金
责任编辑:刘倩投稿邮箱:DLWHLQ@163.com 一 尽管清道光《云南通志》说剑川“文风素著”“足称翘楚”,但这个全国白族人口占比最高的县份海拔较高,山地占了总面积的八九成,加上每年一到初秋,阵阵寒风就会从北邻的玉龙雪山吹来,使得气温骤降,严重影响该县最大平坝农作物的扬花灌浆,稻粟难以饱满圆硕。一个农业县处于这样一种命定的无奈中,往日自然贫穷寒苦不堪。然而也就是这样的环境,催生出了一代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