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思想史作为一套现代意义的学科体系,初步奠基于二十世纪之初。中国思想史学科经过百年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为现代知识体系,并被纳入现代学科体制与教育体制,一方面确立了科学与民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思想标准,从而推动了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化转型。但是,百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中国学者重新撰写中国思想史,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的挑战。中华民族对自身文明作再反思,
摘 要: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是“人性史哲学”。他既强调“人性的历史性”,又强调“历史中的人性”。他主张道器合一、理气合一、理欲合一 、理势合一,认为“相乘之机”与“贞一之理”是辩证的通统为一。这种“两端而一致”的思考,贯穿整个船山哲学。他不仅重视具体的现实性、存在的物质性和人的可欲性,而且重视普遍的理想性、心灵的精神性和总体的根源性。他总结了宋明儒学,又在迈向近现代启蒙上有着飞跃
摘 要:曾国藩、王闿运、郭嵩焘等三十多位晚清文人日记都有阅读、评议王船山的相关记录,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晚清文人的王船山阅读接受图景,折射出他们的思想变化。金陵版《船山遗书》的出版引起一轮船山作品阅读热潮。戊戌变法前后,由于船山学暗合维新革命思想,又引起新一轮的船山作品阅读热潮。在这两次的船山作品阅读热潮中,晚清文人的阅读旨趣有很大不同。从整个晚清船山阅读史、思想史来看,晚清文人从早期欣赏船山经学转
摘 要:王船山论“钦”贯通于其圣人观中。他在诠释方法上以“诚”释“钦”,反对不明圣人之学的有害学说;在诠释内容上以“钦”为“明”本,以“实明”批判“浮明”。王船山通过驳斥王阳明“不学不虑”的圣人观,揭明了“钦”之所以为圣人之学的缘由。王船山强调“钦”之为实和诚明相资以为用,旨在扭转晚明出现的凌空蹈虚之学风,重新揭明儒家的圣人之学。 关键词:王船山 钦 诚 实 圣人观 万物一体 《尚
摘 要:“心外无物”的“物”除指“行为物”之外,还指“存在物”。前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践行,意义明确;后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存有,争议较多。良知之所以能够创生“存在物”,是因为良知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天地万物,将天地万物笼罩在自己的视野之下,赋予其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这方面的内容即为道德存有论。道德存有论是宋代之后儒学逐渐发展出的一条辅线,阳明的努力极大地充实了这一路线,奠定了儒学以道德践行为主、
摘 要:晚清由于国是日非,德衰业败,程朱理学在官方的支持下虽然有短暂的复兴,但其地位并不牢固,对程朱理学的质疑与批评屡见诸士人笔端。在野的士人试图在程朱的义理之学与阳明心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期维护理学的道统与学统。晚清关中阳明心学一系以柏景伟与刘古愚为代表,二人在西方列强入侵,关中本地天灾人祸不绝的现实情况下,从理学内部摒弃门户之见,主张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融合。同时,刘古愚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
摘 要:“好恶”也作欲恶、爱恶。早期儒家在关于情性、心灵和人格养成等的讨论中对于好恶有极丰富的论说。从个体修养与成德处着眼,孔子与楚简《性自命出》将好恶看作人的天赋禀性,认为其中蕴含着仁义之资,经由礼乐教化的引导、熏陶足以造就“心有定志”的君子人格。以探寻心性本体与德性之源为出发点,《礼记·大学》与楚简《缁衣》等将好恶与诚意、慎独相关联,着重刻画心之好恶具有普遍性、真实性与自发性;孟子则进一步明
摘 要:朱子《论语集注》对孔门弟子看似贬抑的评价,引发了后世学者的批评,如毛奇龄认为其“贬抑圣门”制造了“圣门冤狱”。对于朱子“贬抑圣门”的公案,已有研究多从理论建构的维度展开,而忽略了其中的细节。事实上,朱子对孔门弟子的评价,除了理论建构的需要,亦有其经典文本根据。并且,朱子通过经典文本的统合处理,建立起一种“未仁”而“向仁”的道德模式。在这种道德模式下,对孔门诸公看似贬抑的评价,并非审判式的
摘 要:杨昌济一生始终不离儒家这个根本,即使在国外留学时期,也经常教导他的弟子或晚辈,要认真研习儒学。他在1914年10月发表的《劝学篇》中根据宋代儒者借助佛教东传的潮流创造宋明新儒学的经验,预言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大潮中,儒学也将出现一种新形态。1915年他又明确提出,如今西学东渐,谁能如宋儒一样融会贯通确立一新学派?我们说,杨昌济是现代新儒学的倡导者,是因为他不仅最早分析了创建儒家新学派的必要性
摘 要:在汉语学术语境中,“伦理”与“道德”通常被视作两个“相近相通”甚至可以互换使用的概念,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如此。从“西学东渐”进程中的语汇翻译视角看,“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道德”隐没于“伦理”;二是“伦理”与 “道德”的关系相当于ethics与virtue的关系;三是对“伦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解,开始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理”之关系的探讨。二者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