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金属镉在土壤中的累积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镉具有较高的毒性和持久性,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寻求有效的方法治理镉污染并深入研究其生物学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虽然能够有效去除土壤中的镉,但存在成本高昂、操作复杂、可能导致二次污染等问题。相比之下,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势,尤其是利用超积累植物对镉进行吸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形势变化,急需推广和应用更加轻简的水稻栽培方式,以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水稻直播因具有省工省力、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水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的直播方式会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水稻地上部形态和产量形成。本文综合分析了水直播和旱直播2种主流直播方式下水稻根系
摘要:辣椒(Capsicum annuum L.)作为一种重要的香料和蔬菜作物,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随着辣椒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育种目标也逐渐丰富,单纯依靠传统育种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分子育种是辣椒高效育种的有效途径,遗传转化技术是分子育种的核心,更是补充传统育种和加快辣椒改良的有力工具。由于辣椒具有较高的基因型依赖性和遗传转化顽拗性,只采用经典遗传转化策略获取阳性植株的概率渺茫。因此,基于经典遗
摘要: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施入大量的磷肥,但施用在土壤中的磷肥一方面容易被土壤固定,形成难溶性磷酸盐,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另一方面会随着水的运动而流失。解磷微生物可通过酶解、酸解等作用将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可溶性磷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还有些解磷微生物具有重金属解毒以及减轻作物病害的能力,应用前景广阔。目前,许多研究者已筛选出大量具有解磷能力的微生物,不同
摘要:小分子热激蛋白(sHSP)是一类结构保守且受逆境胁迫诱导合成的应激蛋白。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发现TasHSP16.9受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为明确该基因对病原物的应答反应。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RT-PCR分析小麦TasHSP16.9基因对茉莉酸甲酯(MeJA)和白粉菌的应答响应,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分析白粉菌侵染后TasHSP16.9基因沉默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的影响。结果发现,Me
摘要: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GEF)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它通过调控小G蛋白的活性来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等多种胞内信号传导过程。目前GEF已经在拟南芥、水稻等物种中被发现,但番茄中GEF家族基因的研究尚未报道。本研究从番茄基因组数据库中共筛选鉴定出了13个植物特有的GEF基因家族成员,并将其分别命名为SlRopGEF1~S
摘要:为解析大麦耐盐基因QSl.TxNn.2H响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以包含耐盐基因QSl.TxNn.2H的1对近等基因系N53(盐敏感)和T66(耐盐)为供试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对照和盐胁迫(300 mmol/L NaCl)处理120 h的近等基因系叶片中响应盐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根据测序结果进行DEG筛选、GO富集和KEGG分析,并使用qPCR技术分析基因的表达水平,验证转
摘要:为明确药隔期和四分体期倒春寒对小麦穗部结实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抗倒春寒性强的烟农19(YN)和抗倒春寒性弱的新麦26(XM)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小麦幼穗分化的药隔期和四分体期利用智能超低温培养箱进行低温(2 ℃和-2 ℃)胁迫处理,以10 ℃作为对照(CK),测定成熟期2个小麦品种主茎穗的农艺性状、穗部结实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YN和XM主茎穗的穗重、穗长、重心高度、穗下节间长及株高均随倒春寒
摘要:为研究一次性施用控释氮肥在鲁西南地区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通过2年试验,设置CK(不施氮肥)、PU(普通尿素)、PCU(聚氨酯包膜尿素)、SPCU(硫磺树脂包膜尿素)、SCU(硫磺包膜尿素)5个处理,在等养分投入下,研究一次性施用控释氮肥对玉米产量、品质、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同CK相比,施氮肥增产率达79.52%~108.43%。不同控释氮肥对玉米产量、
摘要:为了探索适宜的谷子综合评价方法,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谷子新品种,以东北春谷区的20个谷子新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各性状灰色关联度所占比重为权重,分别采用DTOPSIS和灰色局势决策法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并对2种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TOPSIS法综合评价Ci排在前7位的谷子品种为安20hN-4029、赤333-26、九谷45、安H081、朝 202026、瑞香谷5号、中杂谷7
摘要:为揭示深翻对头季-再生季水稻产能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深翻后如何调整化学肥料用量,于2023年3—10月在湖北省洪湖市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旋耕和深翻模式下不同化肥用量对头季-再生季水稻产量构成、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相比,深翻后常规施肥量减少30%(70%NPK)、常规施肥(NPK)和常规施肥量增加30%(130%NPK)处理周年水稻产量分别增加5.03%、8.56
摘要:为探明调亏灌溉对新疆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22—2023年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品种(A)为新冬22号(A1)和新冬18号(A2),副区灌水量(W)为300 m3/hm2(W1)、1 200 m3/hm2(W2)、2 100 m3/hm2(W3)、2 700 m3/hm2(W4)、3 000 m3/hm2(CK)5个处理,研究冬
摘要:为了解不同水稻品种的生理学特性,并为目标水稻品种的筛选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18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和可溶性蛋白、丙二醛、脯氨酸、铁、锰、锌、铜、钾、钙、钠、镁的含量等生理指标测定,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差异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镁元素含量和锌元素含量之间相关系数最大(为0.851),说明其相关性最强;经聚类分析将1
摘要:为改善烟叶品质,生产高香气烟叶,以云烟87为试验品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灌根施用不同稀释倍数(100、300、500、700、900倍)的鱼蛋白稀释液对烤烟主要香味物质、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鱼蛋白处理烤后烟中性香气物质总量增加16.16%~43.95%,其中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和茄酮含量分别增加10.11%~41
摘要:为探讨热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系)光合生理和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花后15 d左右通过搭塑料棚模拟热胁迫处理,持续处理10 d,热处理5 d时测定不同小麦品种(系)旗叶叶绿素SPAD值和光合特性,成熟收获后考种测定其产量相关因素,综合评价不同小麦的耐热性。结果表明,热处理后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值、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值主要呈降低趋势,除西农615
摘要:蚕豆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越冬作物之一,但其产量低、成熟慢和采摘期短,让鲜食蚕豆销售遭遇很大障碍。人工低温春化技术的研发推广,实现蚕豆鲜荚提前上市,采摘期大幅延长。赤霉素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为了探究赤霉素和低温联合应用对蚕豆花期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并为进一步调控蚕豆花期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以蚕豆品种通鲜1号、通鲜2号、通鲜3号、启豆2号、南通三白为材料,
摘要:南粳8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系南粳53045为母本,以抗病品系07GY31(别称扬粳7311)为父本通过杂交,并与南粳53045回交1代,经过连续多代分子标记辅助检测、品质鉴定和农艺性状选择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粳稻新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南粳88的突出优点是(1)群体整齐度好,后期叶片转色好,秆青籽黄,熟相好;(2)穗型较大,穗粒结构协调,高产且稳产
摘要:近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探究抗生素溶杆菌13-6次生代谢物对水稻条斑病菌的影响,明确抗生素溶杆菌13-6次生代谢物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病机制,对于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水稻感病品种日本晴(4叶期)上接种条斑病菌YM15,48 h后用抗生素溶杆菌13-6次生代谢物(480 μg/mL)处理,然后进行活体转录组测序分析、生物信息分析并进行qRT-PCR验
摘要: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感病烟叶中分离并纯化出烟草靶斑病菌株,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为筛选出能够有效抑制烟草靶斑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苯甲·丙环唑等3种类型共8种市售杀菌剂对广西贺州分离菌株HZBZ01和HZGP01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每种类型中选出效果最佳的1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试验,以验证其实际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甲·丙环唑的毒力
摘要:为获得防治烟草黑胫病的生防资源,采用稀释涂布法及室内平板对峙法从烟草根际分离筛选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生防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 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明确其抑菌广谱性及促生特性。筛选获得一株对烟草疫霉拮抗效果较好的生防细菌M10-4,抑菌率为73.97%,鉴定为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它
摘要:以杭白菊品种小洋菊为试材,采用大棚划区试验,设置施用菊花专用液态肥(NPK)、海藻酸液态有机肥(T1)、有机酸液态有机肥(T2)、壳聚糖液态有机肥(T3)、黄腐酸液态有机肥(T4),以不施肥为对照(CK),探索不同功能型液态有机肥对杭白菊生长、品质、土壤有机碳及碳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杭白菊的可持续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肥可有效促进杭白菊生长发育、品质形成及提高土壤碳活性。
摘要:玫瑰精油提取的常规方法鉴定玫瑰品种精油含量高低需要大量的玫瑰花,不适用于玫瑰新品种的初步筛选,因此高油玫瑰新品种选育相关技术研究与开发对玫瑰资源选育及产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基于玫瑰花瓣表皮分泌细胞是玫瑰精油合成的主要场所,选取19个同一地区栽培的玫瑰品种,开展玫瑰精油含量与表皮分泌细胞内油面积的相关关系研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染色后瑰盛开期时的花瓣上表皮分泌细胞可知,花瓣上表皮分泌细胞大多呈椭
摘要:为了探究由芽孢杆菌与不同种类生物刺激素组合的外源添加剂在盐碱、低温干旱盐碱复合胁迫条件下对西瓜生长生理及抗逆境能力的影响,设置4个不同种类的添加剂处理(鱼蛋白+氨基寡糖素、解淀粉芽孢杆菌+壳寡糖+香菇多糖、枯草芽孢杆菌+海藻寡糖+香菇多糖、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鱼蛋白,分别记作T1、T2、T3、T4处理),对重要的生长生理参数(植株生物量、株高、茎粗、叶面积、光合色素含量、根参数、氧
摘要:为了解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对盐胁迫下波斯菊(Cosmos bipinnata Cav.)的促生效应,采用盆栽播种的方式培育波斯菊种子和幼苗,测定并分析哈茨木霉不同施用方式下种子萌发的相关指标,确定哈茨木霉的最佳施用方式,然后用哈茨木霉最佳施用方式处理盐胁迫下波斯菊幼苗并测定其各项生理指标,分析哈茨木霉对盐胁迫下波斯菊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与CK相比,哈茨木霉
摘要:为探明在种公兔饲料中添加淫羊藿对性激素分泌、睾丸指数及组织结构的影响,选取60只新西兰成年种公兔,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试验组Ⅰ~Ⅳ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2.5、5.0、7.5、10.0 g/kg淫羊藿),试验周期共60 d,每15 d检测3只兔子的性激素水平,以研究饲料中添加淫羊藿对种公兔性激素分泌、睾丸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淫羊藿显著提高了种公兔血清中的性激素(TSH
摘要:为了研究鸡不同组织中miR-133a-3p的表达情况并预测其靶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对关键靶基因进行初筛,阐明其在机体中的作用。通过miRBase检索15个物种的miR-133a-3p序列,采用MEGA 7.0进行多物种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使用TargetScan、miRDB预测鸡miR-133a-3p的靶基因,再取交集,对其进行GO、KEGG富集分析;通过qPCR检测mi
摘要:针对复杂果园环境下,不同生长周期的番茄容易受叶片、藤蔓的遮挡,以及多果实之间相互遮挡进而导致的误检、漏检、难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 v5s的番茄生长周期采摘实时检测方法。首先,设计多尺度反向自适应注意力模块RAAM(Reversed Adaptive Attention Module),用于解决原模型连续下采样丢失上下文信息的问题,并可以提升特征图分辨率用于高层语义信息的加权融合
摘要: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其伴生杂草的及时清除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针对当前对于甜菜杂草检测精度较低、小目标漏检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YOLO v8n的甜菜杂草检测算法。首先,在检测头部分增加一个小目标检测层,提高模型对生长初期甜菜和杂草的检测能力。其次,在主干部分引入感受野坐标注意力卷积(receptive-field coordinated attention convolutional
摘要:为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重茬马铃薯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对土壤改良的效果,于2021—2023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以单施化肥(CK)为对照,研究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20%(F80BF20)、40%(F60BF40)、60%(F40BF60)、80%(F20BF80)、100%(F0BF100)对重茬马铃薯田土壤结构、养分含量、酶活性以及马铃薯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抗氧化系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摘要: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设施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环境恶化。为提升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产量,比较了蚯蚓原位堆肥、生物炭和蚯蚓原位堆肥配施生物炭不同组合处理提高设施土壤特性和辣椒品质产量的效果,以期筛选出缓解设施土壤退化高效可行的新型栽培模式。田间试验在宁夏连续灌溉5年微咸水的设施土壤中进行,供试辣椒品种为洋大帅。试验以未处理土壤为对照(CK),设置了蚯蚓原位堆肥(在定植前20 d左右,将蚯蚓投入铺
摘要: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盆栽芒果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土壤酶活的影响,以盆栽芒果为材料,测定施肥处理后土壤酶活的变化,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细菌测序获得有效序列 4 378 206 条,至少涵盖细菌47门61纲143目282科761属;真菌测序合计获得有效序列4 589 607条,至少涵盖真菌17门59纲143目329科626属。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对盆栽
摘要:为探究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固态发酵物对番茄土壤团聚体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以不同比例绿色木霉固态发酵物为基质培育的番茄幼苗作为试验植株,以灭菌自然土培育的番茄幼苗作为对照植株,采用盆栽土培的方法,对番茄根系形态、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团聚体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植株比较,0.75%处理的各项根系指标均有显著提高(P<0.05),其中0.75%绿色木霉固态发酵物
摘要:为构建一组高效降解木质素的复合菌群,并提高堆肥过程中辣椒秸秆内木质素的降解率。利用苯胺蓝褪色试验并测定菌株木质素降解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活性,从猪粪桑枝堆肥材料中筛选木质素降解菌株,以5株菌株为最小单位构建符合菌群。进行室内发酵试验,以CK(自然发酵)为对照、设置7种接菌处理(接种量均为3%)即单一菌剂(CB12、CF53、CF30、CF18、CF5)、复合菌剂(CS1
摘要:为进一步揭示秸秆腐熟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化和理化性质变化的关系,对秸秆进行腐熟处理,对其不同时间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理化性质检测结果如下:在整个腐熟过程当中,秸秆中纤维素逐渐暴露,温度先上升后下降。pH值先下降后上升,E4/E6值在20 d时最低,30 d时最高,总碳含量和总氮含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秸秆中的碳氮比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生物可降解指数先上升至4.102后下降至3
摘要:为了探究水肥一体化技术对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以黄土高原水肥一体化苹果园为调查对象,研究节水灌溉方式下果园的土壤理化性质、水溶性有机物及微生物多样性。于2021—2023年采集黄土高原有代表性的20个水肥一体化成年苹果园中滴灌带下、行间中心两个位置的土样分别代表水肥一体化区域和非水肥一体化区域,每个区域分0~20、20~40、40~60 cm 3个土层。分析各区域土层的土壤理化性
摘要:加快形成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2011—2021年我国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之外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探究新质生产力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经过更换空间权重矩阵、剔除特殊样本和增加控制变
摘要: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的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形成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目的是要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术界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开展了多角度的深入探索,研究成果也呈现出增长态势,新论迭见。现有研
摘要:科学评价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差异性及影响因素,旨在为开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理论依据。基于2013—2022年我国除西藏和港澳台外的30个省份的农业农村面板数据构建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并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差异性,进一步引入Tobit模型探析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摘要: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农业目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3个层面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从理论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历史逻辑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农业转型的内在要求;从现实逻辑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高水平农
摘要: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探索实践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载体平台。综合运用统计分析、理论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对2010年至今批准创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全面梳理总结,结果发现,经过产业园阶段(2010—2014年)、产业示范园阶段(2017—2020年)和高质量示范园阶段(2022年至今)3轮推进,江苏省农业产业园建设在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带动优势产业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