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职业承诺是教师职业心理学和管理学的重要概念,目前国内外研究缺少对教师职业承诺的伦理性阐释,易导致后续研究的价值指向出现偏差。教师职业承诺以师生伦理关系为基础,而已有研究从主客体关系及主体视域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出发,弱化了主体间的差异性,导致教师责任主体意识的模糊。“他者”性伦理与师生伦理关系中“为他”的“善”的规制性责任伦理有内在一致性,“他者”视角能够对教师职业承诺的三维结构做
摘 要 育人的根本在于育人格,育人格需要回答“育什么人格”“如何育人格”的问题。审视当前人格培育的现状发现,心理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德育倾向遮蔽了人格的精神与情感向度,德育实践也存在将人格实体化的困境。透过现象学视域,借助舍勒的人格理论,还原出人格作为承载质料价值的精神行为统一体的本质,敞开个体人格与总体人格合一的整全人格面貌,以及理欲、人格之爱与时间性在人格生成中的作用机制。基于这一人格思
摘 要 新质生产力要求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治理现代化最终表现为人的现代化。要实现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主要在于解决“什么人培养”“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这三个问题。新质生产力理念下“什么人培养”“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需要阐明“传统人”和“现代人”各自特征,“传统人”的表征为受单一任务驱动、单向度服从、利益偏好不同,“现代人”表现以价值理性为目标导向、发挥多元参与的
摘 要 新生代乡村教师肩负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任,必须具备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表现出职业意识薄弱、职业认同匮乏以及职业实践缺失等职业信念式微态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失真化的师范教育消弭了精神灵魂、功利化的社会环境动摇了价值观念以及空心化的乡村场域阻碍了文化成长。为此,需要通过优化育人模式、提升职业理想以及厚植乡村文化以筑牢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信念。 关
摘 要 在一定意义上,家校互动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互动,家校关系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家庭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揭示和解释不平等的家校关系需要一种文化的视角。文化适应理论既为不平等家校关系研究提供了恰切理路,亦使已有研究的局限性随之浮现。第一,制度分析的研究视角相对忽视了家校关系不平等的深层意涵是“教育文化不平等”;第二,揭示“现象秩序”的研究目标较少关注到家校关系不平等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