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7.8公里。中国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中轴线就是一曲波澜起伏的乐章。 走进永定门,这是中轴乐章的开始。然后,是一个小小的起伏——拱形的天桥出现。过了天桥,长长的街市把你的视线一直引向正阳门。正阳门前的街市、牌楼、箭楼、城楼就是第一个高潮。 过了正阳门,情况又不一样了,在城市建筑体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1267年,形成、完善于明清至近现代,历经700余年。北京中轴线由一系列建筑群、历史地标、历史道路、桥梁及遗址共同构成富有层次和秩序的城市空间综合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是中国都城中轴线规划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
北京,在侯仁之先生的心目中是一座“圣城”。自他从英国利物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携论文《北平历史地理》回到祖国之后,便供职于北京大学,他在创建“历史地理学科”的同时,一直关注于北京老城的保护和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侯仁之先生提出了一个“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三座里程碑”的论说。这是侯仁之先生研究北京城市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学术成果,也是他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结合北京城市规划实际的又一个
按照2017年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的要求,世界遗产,需要在变化和发展中,传递“世界遗产”古今及未来的价值,让人们了解遗产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今天的意义、于未来的功能。《指南》强调遗产的“后继特征”:即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被不断添加、赋予,而变得丰富丰满的整体特点。把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形态的组成,这才“真实”——它包括古代之“源”、现当代之“流”以及未来之“传”全过程,以便更好服务于人类整体
文化需求与历史必然 所谓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以来,北京城市建设东西对称布局的对称轴。在这条轴线上,明清以来南起永定门,经内城的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进而穿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直抵钟鼓楼,直线距离7.8公里的地标性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无论从结构名称上、建筑风格上,尽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思想丰富多彩,而体现在
在一个城市生活,你却未必了解它。 北京生,北京长,少时也曾被老师带着在中轴线上走来走去,几十年间对永定门、天坛、正阳门、天安门、万宁桥、钟鼓楼等等地名熟悉到熟视无睹,后俯首书斋几十载,才理解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这,居然是七旬北京中轴线研究权威、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建平曾经走过的道路。 一条线,尽显古都壮美秩序——这条线,就是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
当下人们都在热议“北京中轴线”,不由得让人想起明朝初年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力排众议做出的迁都北京的决定。没有那个历史现场,没有今天的北京中轴线。 大明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在位的第十七年(1419年)秋末的一天,他带着户部尚书夏原吉、工部尚书李庆,内阁辅臣杨荣、金幼孜,太监黄俨、马云和一应侍卫乘一艘大船游弋于太液池上,巡视紫禁城工程的外景。 这是永乐(此代指皇帝,下同)即位以来的第三次北巡,北京的
“左祖右社”的命名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图标注,它隐含了一个国都建设的大量规则,本质上就不是一个建筑客观的“技术规则”,而是围绕统治者政治理想性诉求的礼仪制度。 于是,祖先拥有什么样的“德行”才能有资格配享天地,便成了历朝统治者最关心的一个话题。表现在一系列的王都礼法的建筑上,那就是在什么位置,什么角度,去设立什么样的祭祀,歌颂什么样的“功德(去配天)”便成了一个头等重要的事情。 左祖右社 把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