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至12日,在举办2025年度全市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对新时代办公厅工作和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景式梳理“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状况,为前瞻性规划"十五五"时期首都档案事业发展方向提供思考和借鉴。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市委
摘要:面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档案资源,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个民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共同体的历史记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相关资源体系建设仍面临边界识别不清、保存分散、整合不足等问题,函须明确其体系构成,建设专题资源库,实现对相关档案的有效统筹与整合,并推动资源的数据化、语义化,以提升其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
摘要:档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贵州苗族历史档案资源在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夯实文化认同、深化政治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当前贵州苗族历史档案资源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档案分散管理、散存档案征集困难、资源类型结构失衡及数字技术应用滞后等现实困境。据此本文提出健全制度保障,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推进文化资源建档,深化数字技术赋能等优化路径,旨在推动苗族历史档案从地方性记忆向中华民族共有文化资源转化,切实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档案资源的智慧化转型对文化传承与创新愈发重要。然而,传统档案叙事模式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方式与叙事媒介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论文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档案叙事重构范式,并阐述该范式引发的信息失真、叙事控制权转移及历史偏见固化三重伦理冲突,构建以档案工作者为核心的FACT原则,即保真性原则、问责制原则、决策权原则和透明度原则,为档案机构驾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平衡技术创新与档案核心价值提供可落地方案。
摘要:近年来,档案利用工作法治化进程显著加快,要求各级综合档案馆在新环境下及时修订档案利用制度,以制度回应利用环境变化和群众需求。通过两轮制度调研,深入分析了31份省级综合档案馆利用制度,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档案利用制度框架内梳理利用主体规则、利用行为规则和利用渠道规则等关键内容,有效规范了档案利用过程中的各类行为。但仍存在部分问题,如制度冗余复杂、制度表述模糊和制度模式固化等,限制了档案在利用过程中的价值发挥。对此提出对策建议:整合利用场景简化流程,明确术语定义与核验规则,鼓励技术创新与数据开放协作,最终提升档案服务惠民便民效能。
摘要:《电子档案管理办法》首次提出“推动电子档案全过程管理能力评估”,对于提升电子档案管理效能、推进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具有突破性意义。基于对电子档案全过程管理能力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评估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提出构建多元协同的评估体系:强化档案主管部门的监督与指导,推动开展系统化自我评估,并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评估。立足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及相关法规标准,明确电子档案全过程管理能力评估体系由基础业务建设、设施系统建设、组织保障等要素构成,并倡导采用科学合理评估方法,推动评估落实落细。
摘要:国家档案局于2024年8月16日发布《ERP系统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规范》(DA/T104—2024),旨在规范企业ERP系统中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本文对该规范核心内容进行解读,发现其在内容安排上全面性与前瞻性兼备,结构设计上层次性与模块化相融合,操作要求上明确性与灵活性并重。同时认为该规范明确定义的术语数量相对不足,电子文件管理方式适用场景的选择及元数据捕获方法与过程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迎来了一系列技术革命,然而有些技术却被应用于档案伪造之中,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论文首先总结了目前利用AI技术伪造档案的新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AI背景下伪造档案行为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特征,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利用AI技术伪造档案的三个工作建议,以期为新时期防范和应对档案伪造问题提供思路参考。
摘要:国家重点档案是档案中的珍品,在服务中心工作、维护国家利益、赛续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论文结合北京市档案馆国家重点档案文件级目录编目项目管理实践,总结了重点档案编目项目质量管理重点,剖析了质量管理难点,并提出了做好国家重点档案编目项目质量管理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做好相关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摘要:少数民族档案文献载体形式多元、文化内涵丰富,基于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特征信息精准开展少数民族档案文献保护工作,对研究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立足我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特征,从主体、客体、方法三个维度提出了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特征信息采集方法,包括:构建“行动网络”整合多元主体力量、完善“内容体系”覆盖档案实体与文化特征、规范“流程方法"保障采集工作切实落地,形成“谁来采集、采集什么、怎么采集”的逻辑闭环,以期为我国制订个性化、针对性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保护方案提供参考。
专业档案是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履行专项业务活动中产生的,具有固定名称、专业内容和管理形式,未被列入机关文书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档案。长期以来,国家综合档案馆接收专业档案进馆始终是个难点问题,主要表现为:进馆范围难确定、价值作用难判断、质量标准难把握、接收模式难创新、数量庞大难保管等。因此,构建专业档案接收进馆新模式成为档案接收部门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期,北京市档案馆首次接收进馆一批北京卫
摘要:本文全面分析并归纳了英国国家档案馆与公众沟通的三条实践经验:积极主动公开信息、开通多元反馈渠道、设置用户咨询组;进而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视角,勾勒出档案馆与公众的三项沟通机制,包括透明化与逻辑化的信息公开机制、组织规范下的严谨沟通程序机制,以及深度互动与直白表达并行机制。最后为我国档案馆提高与公众的沟通质量提出三方面建议:提高档案馆亲民度,完善信息公开组织方式;优化档案馆网站功能,构建理想的言说情景;加强主体间认同,共筑沟通规范。
摘要:作为近代科技的产物,电报公文甫一出现便对传统文书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电报公文流转异于传统驿传,从地方至总理衙门,再经军机处上达御前。电报公文的管理主要关涉惩治舛误、加强保密管理和明确发递等级。戊戌变法期间,电报公文获得正式公文的法定效力,它与传统驿传共同构成了晚清公文传递体系。
摘要:新近公布的俄罗斯伯力审判档案,为史学界进一步考察日军细菌部队历史提供更加翔实的史料依据。伯力审判档案包括苏联内务部人员对川岛清、柄泽十三夫、佐藤俊二等日军细菌部队战俘的审讯记录,这些记录记载了大量有关日军细菌部队的组织架构、人员构成和实战活动等重要历史事实。对战俘审讯记录的梳理和解读,能够与国内已有的有关日军在华细菌战活动的档案史料形成互证,从而进一步明晰日军对中国军民发动细菌战的历史事实。
正乙祠戏楼(作者拍摄于2025年8月) 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河沿街矗立着一座纯木结构的戏楼,东望天安门广场,南接琉璃厂文化街,历经三百年岁月洗礼依旧保存完好。这便是北京城最古老的戏楼一正乙祠戏楼。正乙祠戏楼被誉为“中华戏楼活化石”,它不仅见证了京剧艺术从诞生到繁荣的整个历程,更承载了北京城的百年历史变迁。 一、商艺递嬉:从银号会馆到京剧摇篮 正乙祠位于,曾是清代浙江银业商人建立的“银号会馆
房山区档案馆获赠五万余张珍贵老照片 近日,房山区档案馆成功征集到已故本地老摄影家马福生前拍摄的五万余张珍贵照片。这批数量庞大的影像资料时间跨度大、内容覆盖广,包含纸质照片33483张、电子照片17641张。它们生动记录了房山区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众多重大历史瞬间与社会风貌,内容极具史料价值。经过专业的筛重、整理与历史价值鉴定,最终确定千余件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照片正式入藏档案馆,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