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岩溶植物叶性状在不同生活型水平上的差异以及系统发育保守性,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对异质性生境的适应机制,进而为岩溶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桂西南岩溶区20种常见阔叶木本植物为对象,采用K值法检验了叶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并运用系统发育独立比较(PIC)和标准化主轴估计(SMA)的方法分析了叶性状间的关联适应性。【结果】1)研究区植物群落10个叶性状均未表现出较强的系统
摘 要:【目的】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扰动因子,对森林土壤性质及结构都会产生剧烈作用,而森林土壤又是大气CH4最重要的汇,因此火干扰对森林土壤CH4通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在林火发生后由于植被的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大量黑炭。黑炭是一种具有多孔结构的芳香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可以影响土壤孔隙度、pH等理化性质从而改变土壤结构,因此常被用作土壤改良剂减少农田土壤CH4的排放,但对于火后黑炭输
摘 要:【目的】考察了红心杉无性系生长(树高、胸径)和形质(冠幅、枝盘数、坐生密度)性状,为红心杉优质用材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红心杉试验林50个无性系为原材料,对其生长性状和性质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通过遗传变异分析、方差分析、重复力估算,利用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选择优良无性系。【结果】不同无性系间性状变异类型丰富,变异幅度为2.06%~13.88%。胸径与树高,胸径
摘 要:【目的】林火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既特殊又重要的生态因子,发现林火在时间、空间上的动态与趋势有助于掌握林火发生规律,部署森林防火重点区域,为防灾减灾提供应急决策方案。【方法】以湖南省24年间(1999—2022年)林火档案资料为数据源,采用Ripley K函数、中心点和标准差椭圆法、核密度分析法进行了林火的空间聚集性、林火密度和扩展趋势等空间统计分析。【结果】湖南省1999—2022年林
摘 要:【目的】揭示增加光照对林下樟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促进退化天然次生林的更新,【方法】选择中上层植物种为常绿阔叶树和苦竹的退化天然次生林,采用伐除苦竹后补植樟树苗木的方法研究增加光照对樟树苗木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并通过遮阴试验研究樟树幼苗对光照强度的生理适应机制。【结果】伐除苦竹对林下樟树苗木存活和生长有明显影响,林冠开度由2.36%±0.46%(对照林分)提高到11.37%±0.87%(伐除苦竹
摘 要:【目的】为构建直干桉促萌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定干高度和定干时间对直干桉苗木萌蘖嫩枝的影响。【方法】以1年直干桉实生苗为试材,采用2因素(定干高度:5、10、15、20 cm;定干时间:9、10、11月)全面试验设计进行定干高度与定干时间对直干桉萌蘖嫩枝数量、有效嫩枝数量、有效嫩枝长度和有效嫩枝基径效应影响的研究,分析最佳定干高度和定干时间。【结果】定干处理后60与120 d,萌蘖产生
摘 要:【目的】明晰紫金山3种优势乔木细根功能性状在序级间的变化特征,为深入理解不同根序细根在地下生理生态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紫金山3种优势乔木糙叶树、朴树和枫香为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20 m×20 m的样方,采集优势树种的细根,分析不同树种细根直径、比根长、比表面积、根组织密度、C、N及P含量等功能性状随序级的变化特征。【结果】1)树种对细根形态性状和化学性状都有显著影
摘 要:【目的】构建地理加权随机森林(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andom forest, GWRF)模型估算森林碳储量以解决区域尺度范围内森林碳储量估算精度不高的问题,对科学经营管理森林、推动碳循环和碳汇相关研究、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黑龙江省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Landsat8-OLI
摘 要:【目的】探究油松建筑材林龄、密度及林龄密度交互效应对木材材性的影响及相关关系,为油松建筑材林精准培育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方法】选取河北省平泉市国有黄土梁子林场油松人工林为试验材料,开展3种林龄(中龄林(21~30 a)、近熟林(31~40 a)、成熟林(41~60 a))3种密度的交叉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林龄不同密度条件对油松建筑材材性的影响。【结果】1)低密度各林龄木材材性无显著差异
摘 要:【目的】青海云杉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特有树种,研究其天然更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响应,从而为祁连山青海云杉次生林的恢复和管理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分布在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的青海云杉林设置海拔梯度固定样地,进行天然更新苗调查和土壤容重、水分、pH、有机碳、氮磷钾全量及其速效养分等理化性质的取样和测定,分析青海云杉林天然更新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结果】各海拔区段的青海云
摘 要:【目的】明确果园生草模式对澳洲坚果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今后澳洲坚果高效生态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3种果园常见生草草种,以清耕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间果园土壤含水量、温度、容重、养分及果实品质差异,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结果】3种生草模式条件下的果园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清耕,表现为草木樨(0.25)>紫花苜蓿(0.22)>多年生黑麦草(0.21)>
摘 要:【目的】陆均松和青梅是海南岛热带雨林中珍稀濒危树种。研究陆均松和青梅叶际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及其环境驱动因子,为未来利用微生物群落提供的有益功能来提高珍稀濒危植物生长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陆均松和青梅叶际真菌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叶际真菌群落α、β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并阐明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结果】1)本研究共分析检测到10 489个OTU,其中包括真菌10门40纲。陆均
摘 要:【目的】研究落叶松属不同树种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特征,揭示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规律,对深入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意义重大,为落叶松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同一生境下4种40年生的落叶松人工林(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网袋法进行分解实验。基于不同分解阶段,称量凋落物残留质量,测定凋落物中主要元素(C、N和P)和难降解成分
摘 要:【目的】探究基本培养基、激素类型及配比对油茶带芽茎段芽诱导、芽增殖及无菌苗生根的影响,建立油茶高效快繁体系,为今后‘德油系列’油茶商品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油茶优良单株‘德油6号’的带芽茎段为试材,研究基本培养基、生长素、激素配比对芽诱导初代培养,IBA、IAA、KT等激素配比对芽增殖培养,速蘸IBA、水杨酸等处理方法对瓶内外生根培养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消毒方法以及增殖和生根培养基。
摘 要:【目的】大花紫薇和‘丹红紫叶’紫薇子代高度不育,为了解析其子代不育的机理。【方法】本试验以大花紫薇作母本和‘丹红紫叶’紫薇作父本的杂交F1代‘潇湘华秀’为材料,通过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其雌雄蕊的生长发育过程及成熟花粉粒中的可溶性糖、淀粉、脂类物质的积累情况;并对3种紫薇花蕾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1)‘潇湘华秀’不育是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
摘 要:【目的】多巴双加氧酶(4,5-DOPA dioxygenase extradiol)是甜菜色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能催化多巴分解形成甜菜醛氨酸,也是最可能与三角梅最终的花色形成相关的酶蛋白。克隆三角梅多巴双加氧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三角梅花色变化机理和甜菜色素代谢途径。【方法】以三角梅品种‘绿叶樱花’的苞片为材料,提取其RNA,并进
摘 要:【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大多数植物的共生真菌,对植物富集重金属和提高植物耐受性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数和侵染率对不同矿渣处理模式的土壤相关指标、植物生长指标、根系形态、土壤重金属流失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变化,揭示AMF对4种处理模式生态拦截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栾树为主要供试植物,设计4个处理组:CK(100%矿渣)、K0(90%矿渣+5%蘑菇渣+ 5%Ca
摘 要:【目的】县域是城乡经济和空间演变相互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连结城乡的枢纽,对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旅游方式,能有效地推进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生态旅游业以其较高的产业关联,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城乡融合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两者协调发展产生叠加效应以带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方法
摘 要:【目的】农业碳排放在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很高。通过绿色农业生产减少农业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农业大省,湖南省通过计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核心影响因素,准确识别其障碍因素,为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运用SBM-DDF指数模型测算湖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碳排放量,
摘 要:【目的】家庭农场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农地经营,必须以租金较低、租期较长、集中连片以及契约稳定的土地为前提。探究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流转契约选择的影响因素,能够对提高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稳定性以及促进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湖南省520个家庭农场的微观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验证了资产专用性对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流转契约选择的影响。【结果】1)物质资产专用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