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是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其病毒病防控对保障粮食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水稻矮缩病毒(R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和水稻条纹病毒(RSV)是安徽稻区的典型病原。通过文献综述,系统总结了上述病毒的病原特性、症状特征、介体传播规律及防治措施,为水稻病毒病的科学治理及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摘要煤气化是将煤转化为合成气的有效方式之一,而我国每年的气化渣产量巨大,且未得到有效处置和利用。气化渣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寻找高效合理的气化渣资源化利用方式。目前气化渣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存在利用率低、成本高和规模化效应差等问题,且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资源化利用体系。因此,近年来学者针对气化渣的特殊结构及性质,尤其是细渣,提出了可以将其用于土壤改良的新思路。气化渣具有比表面积大、多孔结构、颗粒粒径大、持水性能好、碳硅含量高等特点,可以作为硅肥、堆肥添加剂、腐殖酸缓释剂、土壤改良剂等。重点分析了气化渣在土壤改良中应用的优缺点及效果,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及问题。
摘要量化不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间配置下各行大豆玉米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变化规律,为选择合理配置提供依据。设置5个间作处理,分别是2S2M、4S2M、4S3M、6S2M、6S3M(数字代表行数,S表示大豆,M表示玉米),以单作大豆(SS)、单作玉米(SM)为对照,分析间作处理下各行作物植株形态、产量、土地当量比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配置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各行大豆产量存在差异。6行大豆的配置与单作相比,大豆边行1(最边行)产量降低了 53.20% ,大豆边行2(次边行)产量降低了 42.73% ,大豆中间行产量降低了29. 87% 。4行大豆配置中,大豆边行较单作降低了 56.18% ,大豆中间行较单作降低了53. 20% 。6行大豆的配置较4行大豆的配置,大豆产量高1.20倍。不同配置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各行玉米产量存在差异。2行玉米的配置每行玉米均具有边际效应,因此2行玉米的配置玉米产量与单作差异不显著(6S2M除外),3行玉米的配置每一行玉米产量均显著低于单作。6S2M虽然对大豆生长有利,大豆产量最高,但由于玉米株距太小,不利于玉米产量;2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的配置,玉米具有边行效应,产量最高,但大豆行数少,导致大豆产量显著低于其他配置。从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来看,4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的配置,玉米与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且大豆产量较高,为推荐配置。
摘要[目的]探明河套灌区向日葵合理的种植行距及密度。[方法]设置行距(大行行距 1.0,1.1,1.2m ,R1、R2、R3处理)和密度(21000,24000,27000 株 ,D1、D2、D3处理)2因素3水平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种植行距及密度对向日葵产量、产量构成、农艺性状、籽粒性状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扩行降密各处理对向日葵生育期无影响。同一行距水平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向日葵株高增高,盘径降低,单盘粒重、百粒重、籽粒长度和宽度降低。在同一密度水平下,随着大行距增加株距减小,向日葵株高增加。同一密度水平下,R2处理(大行距 1.1m )单盘粒重最高,籽粒商品性较好,其中R2D2处理的经济效益表现最好。[结论]获得最高产量的向日葵种植大行距应为 106cm ,小行距 40cm ,密度为25132株/ (株距 55cm ),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农艺性状、成本投入、经济效益综合表现最好,适宜在河套灌区大面积推广。
摘要通过设置 (常规采收) (推迟3d采收) (推迟5d采收) (推迟7d采收) (推迟9d采收)5个处理,在盘州地区3个烟叶站同步开展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不同采收时期对上部4片烟叶烤后质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采收能改善上部4片烟叶外观质量,提高烤后烟叶等级质量和经济性状,增加总糖含量,降低烟碱含量,提高烟叶感官评吸质量,但推迟5d后,随着采收期的延长,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和经济性状逐渐下降,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评吸质量降低,以推迟5d综合表现最佳;与常规采收相比,推迟5d采收,外观质量得以明显改善(外观质量评分增幅达 10.26% ),明显降低烤后烟叶青烟比例(降幅 54.24% )和杂色烟比例(降幅 34.46% );提升烟叶均价1.04元/kg(增幅 3.61% );增加上等烟比例8.76百分点(增幅 19.62% );提高收入949.35元/hm(增幅 8.33% );总糖含量增加 1.81% (增幅 7.39% );烟碱含量降低 0.41% (降幅 9.67% )。推迟3d采收感官评吸质量得分最高。综合考虑经济性状、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糖碱比及感官评吸评价质量等指标,盘州上部4片烟叶最适宜的采收时期应在正常成熟采收基础上推迟3\~5d。
摘要为了探索适宜辣椒机械化作业的栽培模式,以苏椒5号为供试品种,在45000株 的栽培密度下,以传统大小行栽培(大行距80cm ,小行距 40cm ,株距 37cm )为对照,研究T1(一畦双行,大行距 100cm ,小行距 40cm ,株距 32cm )、T2(一畦双行,大行距 120cm ,小行距 40cm ,株距 28cm )、T3(一畦双行,大行距 140cm ,小行距 40cm ,株距 25cm )、T4(一畦四行,大行距 100cm ,小行距 40cm ,株距40cm )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辣椒植株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的增大和株距的减小,辣椒株高、叶面积和干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茎粗随行距的增大和株距的减小呈下降趋势,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片色素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先升高后降低,果实品质和产量以T2处理综合表现最优。因此,大棚辣椒推荐采用大行距 120cm 、小行距 40cm. 株距 28cm 的栽培模式。
摘要以同一设施内存在出菇和不出菇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Iumina Nova Seq 6O0平台进行扩增子测序,以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营养成分的关联分析,探讨羊肚菌出菇与否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肚菌出菇提高了土壤 pH,降低了土壤营养成分和重金属含量。正常生长羊肚菌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抑制了真菌群落丰富度,对土壤微生物物种均匀度影响较小。门水平上2种土壤的优势菌群一致,细菌均为变形菌门,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8. 71% (MF)和41. 39% (MUF);真菌为子囊菌门,其相对丰度分别为 40.04% (MF)和51. 50% (MUF)。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相对丰度与土壤养分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有效磷含量与细菌优势菌群相对丰度相关性最高, pH 与真菌优势菌群相对丰度相关性最高。
摘要以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核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采集的土壤样点有机碳数据、多光谱遥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气象数据(降水和温度)、国土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逐步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分别对 0~20cm (204表层及剖面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储量进行反演和评估,比较不同模型方法的估算结果精度差异,分析各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对 0~20cm 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反演精度最高( ),影响较大的因子为地表反射率蓝光波段、高程、水流强度指数、地形湿度指数和地形起伏度;逐步回归模型对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反演精度最高R2=0.54,影响较大的因子为高程、水流强度指数、地形起伏度、绿度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和平均气温; 0~20cm 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起伏度空间分布十分吻合,地形地貌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的影响较大;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0~20cm 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水田>园地>草地>旱地。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6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山杏 ?× 柠条林、山杏 × 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20,>20~40,>40~60,>60~80,>80~100cm 土层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比。[结果]土壤养分含量受林分类型和土层的影响,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差异明显,且具有“表聚性”,SOC和TN随土层加深呈递减趋势,TP和TK随土层变化较弱。6种林分中柠条林的养分含量最高。土壤SOC含量处于“缺乏”或“稍缺乏”水平,土壤TP含量处于“稍贫乏”水平,表明SOC、P是限制性元素。土壤 C:N,N:P,N:K 在各林分之间差异不明显,山杏×柠条林的C:P明显高于其他林分。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规律不一致,土壤 受土壤SOC影响较大, C、N、N、P、N:K受TN影响最大, PK受TP影响最大。[结论]研究结果为该区域人工林植被恢复和健康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支撑。
摘要探究喀斯特山区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脱钩效应,对指导该地区农业碳减排及实现低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以黔西北喀斯特山区毕节市为例,从物资投入、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3方面选取16种碳源,构建农业碳排放核算体系,运用碳排放因子法、Tapio 脱钩模型探究了2013—2022年毕节市农业碳排放的时序特征、空间分异及其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2013—2022年毕节市农业碳排放整体呈先增后降的演变趋势,三大类碳源排放从大到小依次为畜禽养殖、物资投入、作物种植,农业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县区农业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整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县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毕节市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总体向好,脱钩类型整体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但各县区二者的脱钩态势存在较大差异。未来毕节市应通过减少畜禽养殖碳排放,推进农资利用减量增效及加强区域减碳协作等途径,实现农业减排与低碳转型。
摘要利用NDVI、降水、温度和日照等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西南喀斯特地区200—2020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并利用偏导数等方法分析其变化趋势。研究量化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并探讨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分布呈现出南部高北部低、山地高平原低的空间格局。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1年来高植被覆盖度从129.60万 增加至131.48万 ,增加了1.88万 。温度是推动植被覆盖度增长的主要因素,正相关性高达65.67%。
摘要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研究2013—2023年安徽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根据安徽省地表水监测网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近11年安徽省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呈明显改善的趋势。I\~I类优质水质断面的比例相较于10年前提升了22.7百分点,同时,劣V类较差水质断面的比例也下降了9.7百分点。安徽省地表水氨氮和总磷年均浓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年均浓度总体无明显变化趋势。四大流域主要河流优良水质比例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四大流域氨氮和总磷浓度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巢湖流域主要河流污染指标下降最明显。安徽省其他湖库水环境质量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他湖库氨氮年均浓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年均浓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建议应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从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3个方面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近年间摇蚊婚飞扰民现象频现,其幼虫“红虫”属于底栖动物,世界卫生组织及主要国家的水生昆虫防治经验表明:孳生地水源处理是根本的防治手段,而擎生地药剂处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us thuringrensis var.israelesis](Bti)生物药剂已被证实能够用于摇蚊防控,但现有剂型难以迅速沉降作用于底泥,或沉降过程中已经被水溶解分散。以沸石粉为载体,采用湿法包衣制成 Bti沉降型颗粒剂,该颗粒剂密度大易沉降。通过室内防治试验、模拟现场和现场试验,分别测定该颗粒剂对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akamusi)的防治效果。室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活性单位为 7000ITU/mg 和 1200ITU/mg2 种Bti沉降型颗粒剂均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但 颗粒剂致死率过高,不符合保留摇蚊幼虫生态功能的要求,故而舍弃;将有效成分为 的颗粒剂投入 2.4L 蒸馏水中,含量 10% 投入量 0.6g 时矫正死亡率为 85. 89% ,含量 20% 投入量 0.3g 时矫正死亡率为86. 90% 。这2种颗粒剂经过模拟生境试验验证防治率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防治效果、物资成本及生态效益,选取 10%1200ITU/mg Bti 沉降型颗粒剂进行现场试验。经过与对照区比对,施药2次对红裸须摇蚊的防治率为 75.53% ,同期对比防治效果为 80.63% 。实践证明,Bti沉降型颗粒剂能够有效降低婚飞摇蚊种群密度,为城市湿地、公园景区防控摇蚊提供了标本兼治的方法。
摘要2023年3月—2024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对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子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进行调查。运用Arc-Map10.8软件将该自然保护区划分为若干个 网格,共布设40台红外相机。累计有效工作日 7280d ,共有2753张有效独立照片,其中兽类照片8769张 (57.05% )、鸟类照片6088张( 39.61% );共鉴定73种野生动物,隶属于13目36科。其中兽类24种,隶属于6目15科;鸟类49种,隶属于7目21科。共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熊狸、中华穿山甲、北豚尾猴、大灵猫、豺、灰孔雀雉。相对丰富度指数(RAI)较高的5种兽类分别为红颊长吻松鼠( RAI=5.01)、赤麂( RAI=3. 10 )、黄喉貂(RAI=3.02)、食蟹朦( RAI=1.85 )、北树鼩( RAI=1.75 );相对丰富度指数(RAI)较高的5种鸟类分别为蓝歌(RAI=5.62、白腰鹊( RAI=3.02 )绿翅金鸠( RAI=3.01 )、红原鸡( RAI=1.68 )、白( RAI=1.41 )。建议制定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子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鸟类和兽类多样性监测计划(2023—2028年),建立覆盖保护区全区的标准化野外监测网络,分析其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原因,预测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趋势,实现对兽类和鸟类资源动态的长期监测和科学评估,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构建表达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Ⅰ的重组乳酸乳球菌载体疫苗,评价构建的载体疫苗免疫效果,为研发可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铜绿假单胞菌 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鉴定 基因,将 基因扩增产物与pMG36c质粒双酶切、连接,构建重组质粒 pMG36c-O p r I ;对乳酸乳球菌MG1363菌株感受态细胞制备和电转化方法优化,将重组质粒电转化MG1363感受态细胞,酶切和PCR反应及测序鉴定转化情况,SDS-PAGE电泳检测 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灌胃、皮下注射和鼻腔喷雾接种小鼠方式评价载体疫苗安全性和异常毒性,采用免疫小鼠、攻毒试验评价免疫效果。[结果]重组载体疫苗构建成功;感受态细胞制备和电转化优化条件:细菌 ,复壮时间 ,质粒添加量 100ng 和转化电压 2.5kV 时,转化效率可达到425CFU/ug DNA;载体疫苗安全性、异常毒性试验合格;载体疫苗对小鼠的保护率为 76.67% ;免疫后,小鼠血清抗体 IgG 和 IgE 水平显著高于免疫前( P<0.01 ),载体疫苗免疫组水平显著高于MG1363菌株免疫组( P<0.01 )。[结论]构建了安全、无异常毒性、免疫效果较好的表达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I的乳酸乳球菌重组载体疫苗,为有效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摘要为摸清大理市洱海月湿地公园景观植物家底,为湿地公园景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踏查法和样线法对洱海月湿地公园景观植物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其多样性特征和观赏特性。结果表明:洱海月湿地公园景观植物多样性较高,有47科68属86种,包含草本和木本两大类8小类生活型;在科、属构成上分布较分散,以单种科和单种属为主;从植物来源分析,运用了大量乡土树种。洱海月湿地公园景观植物观赏价值较大,有观叶、观花、观果和观形4种观赏特性,且以观花和观叶植物占优势;植物的花果期和花色与气温呈较强的相关性。
摘要以安徽农业大学为研究地点,春、秋季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季相变化下,春秋季植物景观特征与演变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最适宜观赏时间为4月初至4月底,以观花植物为主体,白色、粉色、红色系为主。秋季植物最佳观赏期多集中在11月初至11 月底,观叶植物丰富,主要以黄色、红色系为主色彩。植物闭合空间集中于春夏季节,植物叶片生长繁茂而形成赋予安全感指向性的空间;半开敞、开敞空间集中于春初及秋末,植物叶片掉落露出枝条形成,指向性与安全性都随着叶片的掉落而减少。春季植物景观,以观花植物为主,其次是观叶植物。
摘要我国传统插花之篮花造型独特、方便携带、材料易得,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深受人们喜爱。通过对现存有关篮花的绘画、文物照片、古籍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我国历代篮花的器型、花材、整体造型特征及应用形式进行研究,旨在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思路。结果表明:传统篮花使用隆盛篮和宫灯篮最多,其次为圆形篮;宋代多使用隆盛篮,元代时期圆形花篮出现次数较多,明清两代花篮样式逐渐丰富。牡丹、菊花在传统篮花中应用较多;水果在元代开始出现,到清朝大量使用。宋代篮花提梁与花材相互交融,凸显出丰盈饱满的形态;元代篮花提梁变细变高,注重留白手法,整体构图疏密有致;明代篮花篮身高度增加,提梁与篮身比例接近1:1;清朝篮花提梁与篮身比例加大,整体造型更加疏朗,装饰性更强。篮花可作为厅堂篮花、书斋篮花以美化居室环境,也可作为节庆篮花烘托节日氛围,还可作为器物、服饰、建筑等装饰纹样。
摘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地作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其变化时空特征并分析驱动因素,可为我国改善气候条件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在3S集成技术支持下,对200—2020年我国林地变化时空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近20年我国林地面积变化特征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林地分布及面积变化的主要政策、经济等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0年我国林地时空变化稳定,林地面积净增加 ,直接表现为灌木林及其他林地面积增加;2010一2020年林地面积净增加 ,林地保护、退耕还林和造林绿化工程实施效果显著,我国林地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国林地面积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和黄土高原北部的农牧交错带、中西部地区的造林效果突出,林地面积扩展明显;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地增加也比较突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部分大城市周边地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扩展侵占林地的现象也十分突出,且后期(2010—2020年)比前期(2000—2010年)更加明显。2000年以来,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是引起我国中西部林地面积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而部分地区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林地砍伐和城市扩展侵占是导致局部地区林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摘要以2023年10月抓取到的昆明市703家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分析方法及计量地理学模型,从数量分布情况、空间分布类型、尺度、密度特征等方面对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行为进行研究;其次,借助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通过自然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客源市场3个类型10个影响因素对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农家乐数量分布不平衡,全市视角下表现为聚集分布,主城区视角下表现为聚集-随机分布,且特征空间尺度为 3.5km 。昆明市农家乐主城区视角下密度分布中心集中在西山区中北部、盘龙区南部及五华区中部,全市视角下呈现出安宁、西山、官渡为核心“三核多中心”集中连片分布,在分布特征上表现为“沿路、环城、傍水"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分异成因的最佳尺度为 2.5km ;夜间灯光(城镇化水平)、环城距离、GDP是导致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路网密度和GDP的交互作用对昆明市农家乐聚集分布的影响最为突出。
摘要为探究玫烟色虫草IF-1106 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等测定其抑制能力,并对抑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虫草IF-106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培养7d后,1.0X CFU/mL的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菌丝抑制率可达 30.9% ,对该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46.48%。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可以破坏尖孢镰刀菌的细胞膜通透性,当发酵液浓度为 CFU/mL时,电导率在 90min 时达到最大uS/cm。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可以抑制尖孢镰刀菌蛋白质的合成,最低为 8.04ug/mL。
摘要筛选出防治苹褐带卷蛾幼虫的高效药剂,为高效防治该虫提供参考。选择11种不同类型的防治鳞翅目害虫的药剂,通过浸叶法和触杀法测定室内条件下其对苹褐带卷蛾4龄幼虫的杀虫活性,通过构建毒力回归方程计算出不同杀虫剂的致死中浓度( )。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硫双灭多威、氟虫腈、毒死蜱和丁醚脲对苹褐带卷蛾4龄幼虫具有较高的毒力,校正死亡率均可达 80% 以上。以上5种杀虫剂对苹褐带卷蛾幼虫毒力大小为阿维菌素 (0.024mg/L) >硫双灭多威8.579mg/L) > 氟虫腈(33 .704mg/L ) > 毒死蜱( 58.592mg/L )>丁醚脲 (977.842mg/L )。辛硫磷、联苯菊酯、功夫菊酯、氯氰菊酯、噻虫嗪和啶虫胖对苹褐带卷蛾4龄幼虫毒力较低,施药 后的校正死亡率均低于 20% ,表明以上6种药剂无明显毒杀作用,不适合用于防治苹褐带卷蛾幼虫。该试验筛选出5种对苹褐带卷蛾4龄幼虫具有较高毒力的杀虫剂,为高效防治该虫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以多花黄精叶斑病典型症状的植株为原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核糖体rDNA-ITS(inter-nal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并研究了3株拮抗细菌Gluconobacter nepheli H-1、BacilusubtilisH-3和Ba-cillus magaterum B-2对优势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多花黄精叶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高梁附球菌 Epicocum sorghinum和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研究进一步发现 Bacilus subtilis H-3对上述2株病原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 91.37% 98. 21% ;拮抗菌Bacillsmagaterium对Epicoccumsorghinum HJ-1和Pestalontopsos microspori solateHJ-5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 44.98% 和 95.49% ;拮抗菌Gluconobacter nephelii H-1对上述2株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抑菌率分别为31. 89% 50.41% 。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效果最好,可为后期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研究叶面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硒肥对“奥尼尔”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3年生“奥尼尔”蓝莓为试材,设置5个叶面喷施硒肥质量浓度处理,分别为T1 )、T2( )、T3( )、T4( )、T5( ),清水为对照(CK),测定各处理下蓝莓果实的硬度、总糖、总酸、糖酸比、维生素C、总花色苷、总黄酮醇和硒含量。[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硒肥对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不同。T4果实的硒含量最高,是对照的19倍;T4果实总糖、糖酸比、维生素C、总花色苷等品质显著高于对照;硬度低于对照,总酸、总黄酮醇显著低于对照。T1的果实硬度和总酸最高。T3果实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最高。对照果实的总黄酮醇含量最高。各处理的综合得分排名依次为 T4>T3>T5>T2>T1>CK [结论]叶面喷施质量浓度为 的硒肥对蓝莓果实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最好。
摘要[目的]探究施用不同配比的氮、磷、钾肥对小粒咖啡幼苗抗旱生理的影响。[方法]采用“3414"(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试验设计方案,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云南小粒咖啡1年生幼苗叶片5个抗旱生理指标(POD、MDA、Pro、SP、CAT)的影响。[结果]各施肥处理下小粒咖啡幼苗叶片 POD,Pro,SP 、CAT指标均高于空白对照( ), 的 MDA指标最高,各处理表现最好的是中等水平氮、钾和低水平磷处理组( );钾肥是影响小粒咖啡抗旱生理的关键因素;氮、磷、钾之间表现出互作效应,钾肥肥效的发挥依赖中等水平氮、低水平磷( ),氮肥和磷肥肥效的发挥依赖中等水平磷、钾( )。[结论]适宜的施肥配比可以增强小粒咖啡幼苗的抗早能力, 处理小粒咖啡幼苗抗旱生理指标表现最好。
摘要[目的]探明乌梅对柱状黄杆菌的抑菌效果。[方法]将乌梅熬制至 的浓度,分别以 1:8,1:16,1:32,1:64,1:128 (1:256的比例加入液体培养基,接种柱状黄杆菌,培养 后观察并测定吸光度,进而判定抑菌效果;测定上述不同添加比例乌梅液体培养基的pH,并开展调整pH至7.2后的抑菌试验;分别以 0.2.0.4.0.6mg/mL的浓度加入固体培养基中,开展平板抑菌试验。[结果]未调节pH的液体药物培养基的最低抑菌添加比例为 1:128 ,即最低抑菌浓度为 0.775mg/mL 。乌梅在添加比例高于1:128时,对pH的影响较大,在浓度较低时pH的改变对抑菌效果的影响较小;在乌梅浓度为 0.6mg/mL 时,可以对柱状黄杆菌完全抑菌。[结论]乌梅对柱状黄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乌梅能够改变培养基的pH,但是在剂量较低时对抑菌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小;乌梅对柱状黄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 0.6mg/mL 。
摘要[目的]研究青海地区15个藏茴香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藏茴香人工培育良种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改良的CTAB法提取149个藏茴香个体鲜叶中的DNA,并用筛选的10个高效ISSR引物进行分子标记。[结果]得到多态性条带8412个,总多态性比率 90.21%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 )平均值为0.50,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0.75,藏茴香种质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84~0.97 ;遗传多样性指数( )、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指数( )、基因分化系数( )、基因流( )分别为 0.23,0.17,0.26,1.4. 2。种质间聚类分析将15个种质划分为3大类;个体间聚类将149个藏茴香个体划为6大类。[结论]青海地区野生藏茴香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种质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这种基因交流在地域上呈现出一定的同向逐步扩散规律,青海地区野生藏茴香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来自个体间的差异。
摘要[目的]明确增加低温变黄时间对云烟87中、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7中、上部烟叶为材料,研究改进烘烤工艺(变黄前期36℃稳温6h)对中、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改进烘烤工艺对中部烟叶外观质量及感官评吸质量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而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则表现为常规烘烤工艺(直接升至38℃稳温变黄)较好。[结论]增加低温变黄时间(变黄前期 稳温6h)有利于提升南平烟区云烟87中部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质量,上部烟叶则以常规烘烤工艺质量较好。
摘要[目的]建立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同时检测茶叶中11种香精成分的方法,并检测市售绿茶和茉莉花茶香精含量。[方法]茶叶粉碎后,经乙腈-醋酸溶液提取,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后,进入气相色谱系统,以HP-5毛细管色谱柱分离,三重四极杆质谱测定,基质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11种香精检出限为 0.001~0.300mg/kg 3-桉叶素、侧柏酮、樟脑、胡椒酚甲醚、胡薄荷酮、2-己基噻吩、反式-甲基异丁香酚在 0.005~1.000g/mL,桂皮醛、茴香烯、香豆素、反式-β-金合欢烯在 0.05~10.00μg/mL 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 )为 0.9965~0.9998 在茶叶空白基质中添加5个不同浓度水平的标准溶液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加标回收率为 71.0% 130.0%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0.8%~14.2% 。采用该方法检测市售13批绿茶和9批茉莉花茶,1,8-桉叶素检出2批次,22批次样品均检出侧柏酮。[结论]该检测方法处理简单、快速,精密度和准确度较好,可用于茶叶中11种香精成分检测。
摘要从被木霉污染的菌包和人工栽培桑黄子实体的绿霉病标本上分离获得木霉菌株,分别用抑菌圈法和生长速度法测定9种药剂对绿木霉 菌株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5株木霉菌株均被鉴定为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施保克、高效绿霉净、势克、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对绿木霉Mu-3菌株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可以在化学防治时轮换或者混配使用。相对而言,抑菌圈法比较适合于定性试验;生长速率法能准确反映药剂毒力的大小,不仅适合定性试验,也适用于定量试验。
摘要[目的]建立茶叶多元素测定方法,探究不同品种之间的元素含量差异。[方法]采集茶树第二叶并微波烘干,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多元素含量。[结果]26种元素线性关系良好( ),茶树叶片中大量元素含量 ,必需微量元素含量Mn>Fe>Zn>Ni>Sr>Cu>Co>Cr>Sn>Se>Mo>V,非必需微量元素含量Al>B>Ti>Ba>Tl,有害元素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相关性分析显示,45对元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9对元素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叶种茶树品种聚类趋于一类,相同育种地区茶树品种趋于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B、Na、Sn、Al、Cd、PbSe、Sr、Ba、Mo、Cr、As、Zn、Ti、Ni和Fe可作为这些茶树的特征元素,并筛选了10份综合得分靠前的茶树品种。[结论]当地茶园种植的茶叶中各元素含量丰富,有害元素低,研究结果为当地茶叶品质控制以及茶树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是值得深入探索的乡村融合发展模式。以广南八宝田园综合体为例,结合实践提出云南雀级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四大共性问题,包括规划体系的矛盾性、保护与开发的冲突性、资金与运营的短缺性、村民参与的不足性,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提炼和分析,并探索其对应的多维度解决策略,提出解决路径,旨在为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摘要利用六春湖景区2019—2023年杜鹃花物候期与同期气象条件,分析盛花期气象所需基本气象条件,并结合气温、降水、日照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积温阈值法来预测 2024年六春湖杜鹃花盛花期。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杜鹃盛花期的主要气象因子。2024年的气温条件与2021、2023年相似,2024年的降水条件与往年相似。预测 2024年六春湖杜鹃花盛花期盛期出现在4月30日—5月9日。将杜鹃赏花旅游气象指数分为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可根据气象服务等级确定是否适宜赏花旅游。
摘要合肥市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粮头食尾”理念,推动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采用SWOT分析方法,评估了合肥市在“粮头食尾”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构建矩阵策略分析。合肥市拥有农业资源丰富、科技支撑强大、加工体系完善等优势,但也面临产业链条短、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人才短缺等劣势。同时,合肥市面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加等机遇,以及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等威胁。基于此,提出了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优化粮食产业链布局、加强农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拓展多元化市场等对策建议,以推动合肥市粮食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从兵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兵团各个师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兵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整体上能够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出了做好农业大数据的收集与应用、落实好农业物联网的建设等具体政策建议。
摘要低碳意识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其影响受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以田野调查获取的资料为例,通过分析调查中得到的中国农村居民低碳意识数据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对比一定条件下低碳意识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由此分析目前制约中国农村居民低碳意识影响碳排放的各种因素,最后综合调查中收集的各项数据得到相关结论。
摘要基于2022年多时空高分辨率全球城市边界解译数据,以长三角地区306个县(市、区)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省域、市域和县域3个尺度,综合运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长三角地区城镇土地经济密度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① 长三角地区城镇经济密度总体不高,地区间差异明显,从市域尺度看,53. 65% 的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低于平均值,主要分布在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地区,该地区的多数城市区域内空间差异性也较大;从县域尺度看,76. 47% 的县(市、区)土地经济密度低于平均水平,比市级尺度分布更广,3省均有涉及。 ② 长三角地区无论在市级层次还是县域尺度上,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集聚状态(不包括H-L高值异质区),其中,H-H高值集聚区和 L-H 低值异质区分布较少。低值集聚区是覆盖城市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一个片区,此类型区域的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均处于低密度区,平均密度不超过2亿元km2,是长三角地区未来需重点关注的区域。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空间集聚的分布范围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县域尺度上表现得更具有分散性。 ③ 经济因素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最大,但从具体的指标来看,三大片区的影响因素及其解释力存在一定差异性。总体来看,人均GDP、产业结构、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二三产业劳动力密度对各大片区都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摘要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对珠子参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掘珠子参研究的重点、热点和发展方向,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平台上以珠子参为主题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 5.8.R3软件对珠子参的研究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图谱共现和突现分析,以反映珠子参的研究方向和热点。结果共检索得到309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宋小妹,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陕西中医药大学;关键词分析显示,珠子参研究方向主要为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其中同属植物皂苷类成分、抗肝癌等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摘要针对河蟹幼苗阶段雌雄分化不明显,人工对河蟹幼苗雌雄分类准确率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8模型的河蟹幼苗雌雄检测方法。改进方法如下:首先,将骨干网络部分中的第四层C2f模块替换为C2f-GAM(global atention,mechanism,GAM)模块,调整特征信息的权重,降低特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其次,将原有的边界损失函数替换为WIoUv1(weighted interpolationof se-quential evidence for intersection over unionv1)边界损失函数,增强预测过程中的锚框质量,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最后,将头部网络部分的最近邻插值上采样方法替换为CARAFE(content-aware reassembly of features)上采样方法,使模型拥有较大的感受域,提高模型的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均值分别为98.4%、91.1%、96. 1% ,相比于原始模型分别提升了3.2百分点、3.2百分点、2.9百分点。结果表明了将机器视觉运用于河蟹幼苗雌雄分类的可行性以及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摘要在测算湛江市202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选取价值较高地区为生态源地,构建最小累计阻力面,采用电路理论的方法识别生态廊道和节点,构建生态“源地-廊道-节点”结构。结果表明:2022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是1367.43亿元,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依次是耕地\林地、滩涂、草地、内陆水域、裸地;研究区识别出生态源地19块,总面积共 ,一级生态廊道19条,二级生态廊道18条,总长 959.79km ,一级生态节点37个,二级生态节点32个;优化后研究区19块生态源地面积增加到 。基于以上结论,对湛江市生态安全格局提出“三区、三带、三廊"的空间优化建议,对湛江市生态安全稳定持续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摘要农业科研机构影响力是反映农业科研机构综合效益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农业科研机构地位和作用的有力标尺。围绕加强科研机构组织领导、改革创新、市场化品牌建设、国际化拓展链接和推动科研影响力评价5个方面,对农业科研机构影响力提升提出措施建议。关键词农业科研机构;影响力;提升措施
摘要让农民富起来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促进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国家农村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法律允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宅基地私下交易的整顿治理。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具有法理基础、具备政策引领、具备实践经验。目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在法律上存在以下问题:流转主体财产权能不完整、流转范围和形式受到限制、流转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缺少科学的价值评估机制、缺少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通过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完善,改变不足,来构建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有助于发挥我国宅基地使用权的价值功能。
摘要基于吐鲁番市Z县232份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MOA理论构建农户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农户的认知水平、保护动机、保护能力及外部因素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保护意愿,其中认知水平对农户保护意愿影响最小;以上四者分别通过影响保护意愿间接影响保护行为,保护意愿发挥中介作用;农户认知情况、保护动机、保护能力、外部因素之间相关作用、相互影响,且影响农户的保护意愿,进而影响农户的保护行为。据此,提出以下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条例,加大保护坎儿井的宣传力度,加强坎儿井修缮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户保护坎儿井的积极性。
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破解农村发展瓶颈、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手段。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新型职业农民的深度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优质人才;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视角,乡村全面振兴为新型职业农民加速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摘要通过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框架,基于生产要素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生产关系理论、市场均衡理论等理论,系统闸释了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数字协同平台不完善、“全链条、全流程”的农业数字化改造不全面、“高端化、精准化”的要素服务机制不健全以及农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数字协同平台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提高创新能力和完善要素服务机制、加强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实践路径。研究旨在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融合创新,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摘要高素质规模经营主体培育能够为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提供人才保障。采用2016—2022年湖北省农民培育数据,总结了培育经验,提出了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思路。研究得出:培育对象以男性为主,女性参与职业培训数量逐年提升;年龄偏大,学历普遍偏低,但显现出了“年轻化、高学历"的新气象,培训对象由“单一化”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变。培训项目专业化程度高,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但也存在培训对象需求多样化,培训师资兼业化,培训规模大,精准性差,培训项目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未来需要开展分层分类培育项目,提升培训课程内容的精准性,需要建立专业化的导师队伍,推动小而精的小班教学模式,拓宽培育项目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培育效果。
摘要为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对湖南省8所职业院校243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发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开设了服务基层相关课程,但是并未与乡村振兴产业特色相契合,学生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理念了解不深,服务农村的意愿不够强烈。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积极推动与乡村产业的产教融合,大部分教师也愿意到乡村开展技术合作和技术指导,但是目前此项工作的渠道搭建不完善,实效性不够。存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不匹配,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工作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建议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顶层设计。
摘要以江苏开放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探讨开放教育农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通过分析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结合网络教学、课程思政、在线互动、实践教学、多元评价等创新手段,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策略,旨在提升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农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通过对武汉市A区B街道的调研发现,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存在以下方面的困境:多头管理导致组织效率低下,培训方式单一导致实践性不足,涉农专业“缺位”导致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学历教育办学不合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在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的背景下,要发挥职业教育的助力作用,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发挥政府的主体性作用,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展职业培训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率;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对接当地产业发展,多途径培养多样化人才。最后,对当地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进行了展望。
摘要高素质农民培训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有利于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江苏省高素质农民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旨在为江苏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类型教育,在推动产教融合、培育乡土人才、传承优秀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以及促进基层组织有效治理等方面与乡村振兴的要素目标有机融合、互利共生,是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共生系统中,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与乡村振兴缺乏深度融合,外部运行保障条件仍有突出短板。要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创新、激活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动力、构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三重向度,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广泛参与乡村建设,积极赋能乡村振兴。
摘要和美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它也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以“双碳”目标为背景,依据政策和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了和美乡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了指标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和美乡村建设优化策略。研究发现,生态宜居性权重最高(0.3681),其次为整体和谐性(0.2066)、生产宜业性(0.2064)。在二级指标中,环境质量(0.198 5)、产业基础(0.1286)、乡风文明与安全(0.114)权重较高。在三级指标中,环境空气质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文化遗产保护等权重较高。该研究可为和美乡村建设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