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给影视媒介与电影艺术带来深刻变化,新媒介迭代加速,电影也不断“扩容”——从经典影院电影到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大电影”、新媒体艺术、视听艺术,给电影理论建设带来强劲冲击。电影理论建设面临很多新课题,呈现出加速拓展、“沧海横流”之势。 在这种态势下,影视理论研究越发多元复杂,呈现跨界、跨媒体、跨学科等特征。毋庸置疑,影视艺术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架构,正像其他人文学
【摘 要】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权威选刊,不仅承担着汇集国内影视学界重要论文,梳理学术脉络,厘定前沿动向,引领学术发展的职能,而且肩负着构建中国影视艺术学科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等重要学术使命。近三年来,《影视艺术》秉持“多元开放”理念,理论/批评并重原则,努力凸显在影视研究、批评实践和理论框架建构中的导向作用,通过设立“专题研究”“本期关注”“争
【摘 要】 学术期刊是学者表达理论思考和支撑理论整体发展的重要平台,既为理论探讨提供平台,也为理论研究的热点、方向与最新成果提供展示空间。《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作为三种入选CSSCI索引目录的电影类学术刊物,一直以来都是洞悉国内影视艺术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重要窗口。本文以这三本刊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20年至2024年五年时间,刊发文章数量和内容的统计分析,从热点关注、理论
【摘 要】 学术期刊在知识认证、学术指导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对建立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电影评介》期刊通过精心策划专题内容,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聚焦学术前沿以及刊社媒体融合,致力于打造兼具温度、情怀、深度的新时代学术交流平台,切实为中国当代影视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极具价值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近年来,《电影评介》的理论侧重方向主要聚焦于技艺融合视角下的影视理论探索、中华优
【摘 要】 对话是理论建构、理论实践化与理论批评化的重要前提。促进“对话”,应该是学术期刊重要的学术品格与定位所在。期刊如何搭建对话机制以促进理论发展及研究繁荣,对于当前建构中国自主知识理论体系而言,尤为关键。本文以《中国电视》杂志的办刊特色与学术品格为切入点,分析其如何构建对话平台,如何在促进对话的基础上促进理论发展与真问题研究。《中国电视》杂志坚持“对话窗口”的定位,承担“媒介/对话-行动者”
【摘 要】 2024年宁浩导演有两部作品登陆院线:《红毯先生》与《爆款好人》。一改过往“疯狂”系列的多线叙事与极繁主义的视听风格,《红毯先生》的弱叙事与极简主义美学的视听呈现是导演回归电影本体性的深度思考后,克制中直抵人物内心的黑色喜剧;对“京味喜剧”中幽默成因的文化拆解,结合“寅次郎”式的平民生活流戏剧,《爆款好人》中导演将一种弱戏剧性的喜剧风格以“新现实主义”式的写实手法呈现,给观众以观察与思
【摘 要】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2》以现实主义题材拓展动画创作空间,突破动画电影以往惯常的神话IP局限,契合大众对文化传承、现实映照及平凡崛起的诉求,在国家大力复兴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开辟独特发展路径,堪称一部成功之作。本文从场域理论出发,剖析该多元化作品中场域、资本和惯习相互交织成就的有口皆碑,进而探究观众精神共鸣的缘
【摘 要】 《胜券在握》在职场题材的框架中将当代工薪阶层困境与讽刺喜剧要素进行杂糅,以期用类型融合风格进一步拓宽当代热点议题的叙事视野,与普通人实现精神共鸣。遗憾的是,其呈现出的剧作悬浮、类型游移、符号堆砌等特点,让作品缺失作为现实题材的反思性,作为类型片的“类型愉悦”要素亦不足,最终未能有效缝合二者。值得肯定的是,影片着力以讽刺荒诞的方式呈现出资本运作的冷漠和残酷,《胜券在握》(2024)与《年
【摘 要】 元明时期,中国叙事文学逐渐兴起,船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在文学叙事中衍生出多种意蕴。此外,舟与船在绘画、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起到空间叙事、意象表达的功能,舟船书写也成为电影中别具一格的一环,其蕴含了人生抉择、理想将成、生命漂浮、民族命运等丰富意蕴。本文从叙事学视野切入,重点剖析中国电影中“船”的审美功能和意旨变迁,同时观照历史层面和现实层面,研究“船”作为空间、意象、意识形态载体的
【摘 要】 电影的类型属性与地域环境、电影工业的制作情况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环境与工业制作内部的变动,类型片也必然会发生改写。世纪之交成立的中国香港电影公司银河映像在一系列创作中改写了电影的类型范式。银河映像吸收了本土电影工业中的优势,从“黑色电影”的切入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并在具有差异性的影片中反映独特的现代社会经验。这种现代社会体验与电影创作方法得到杜韦之后新一代导演的认同与吸收,从而体
【摘 要】 近现代在东亚、东南亚地区输入性的工业化以来,乡村地区的价值面向不断发生着转化,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关系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并在各国工业化快速进展的时期形成对立的价值争论的局面。在乡村普遍“落后”的认知逐渐以影像形式成为一种叙述策略时,东南亚电影在后殖民时代的影像创作,逐渐开始放弃贬抑自身的“被落后”影像策略,以乡村、乡土的传统文化价值,承载工业化进程中的身份迷失的痛苦。同时,在勾连
【摘 要】 本文通过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探讨了5部新时代中国红色电影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情况。研究从电影院线、社交媒体、新闻报道和影评四个方面分析中国红色电影在不同地区的传播范围、观众互动和情感反应。研究发现,中国红色电影在北美、亚太市场表现相对较好,但在其他地区接受度有限。社交媒体的互动数据表明,这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讨论,特别是在北美、西欧、东南亚等地区。通过对新闻报道和影评的分析,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国产动画电影成人向和全龄化的影院长片强势崛起。本文通过运用电影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聚焦中国动画电影焕然一新又独具一格的叙事结构,推动“新动画中国学派”叙事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复线、网状结构是线性结构的现代性变奏,加深了交叉并置的各线索间的对比性张力,强调更深层次观念内涵的构建。集锦式结构、念珠式结构和回环式结构作为分段式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多元
【摘 要】 本文以电影工业美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生产策略等进行解读,结合我国动画电影的工业化生产动力、民族化生产标签和文化生产内核等特征,从全产业链、国际化和数字化等实践方向,提出了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生态的构建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动画产业实现艺术、技术与商业的有机统一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电影工业美学; 动画电影; 产业
【摘 要】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与比较研究法对互联网微短剧创作的新特性进行观察,并提出得益于技术创新、内容生产模式的变革以及标准化制作流程的推动,互联网短剧在呈现出鲜明的类型化与程式化特征后,逐渐开始注重创新,打破固有模式,实现戏仿与颠覆,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视觉体验。在创新态势的保持下,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文化价值的戏仿与颠覆将成为短剧创作的重要方向。本研究将互联网短剧纳入电影史批评的视角,可以
【摘 要】 本文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分析我国乡村田园综艺在景观、文化、农人方面的塑造,以及商业因素对乡村真实性的遮蔽。研究发现,乡村田园综艺从景观撷取到文化弘扬,再到嘉宾具身劳作,通过悠然、散漫的“慢”叙事,铺陈了一幅大众心之所向的生活图景,促进了乡土文化的传播,但过度娱乐化忽视了对乡村本质的挖掘。在乡村由生存意义向文化意义转变的当下,本文旨在揭示乡村形象构建的价值内蕴,使该类综艺能够
【摘 要】 新的人文环境为学术书评的写作带来了新的文化议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图书评论》是国内最主要的全书评学术期刊之一,在文化转型的新节点上,《中国图书评论》坚持以“全民阅读”的理念实现学术评论与社会公共现实的对话功能,把书评作为方法,让该刊成为关心当前社会、突显新人文视野的前沿刊物。本文从公共性、前沿性和问题意识三方面对当前学术书评的功能建构与《中国图书评论》的办刊思路进行回顾。 【关
【摘 要】 戏曲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类型,在戏曲电影日渐回暖的今天,深入了解戏曲电影的发展变迁十分重要。从中国戏曲电影的舆情发展变革出发,将戏曲电影从诞生以来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和媒介形态的舆论变迁,分为报纸舆论传播时期、电视舆论传播时期、门户网站和网络论坛舆论传播时期、社会化媒体舆论传播时期,纵向对戏曲电影的传播趋势加以分析,并从戏曲电影舆论的传播话题变迁方面分析,探究舆论演变对戏曲电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