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在各行各业普及,电影在编剧、拍摄、后期等内容生产和制作上借助Deepseek、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技术革新。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对生产力三要素的优化组合,不是抛开结构的技术独秀。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纯粹的技术依赖易导致内容原创性不够、文化偏差频出等问题,且与整体产业结构不相协调。从媒介化理论视角看,电影未来发展势必向“新”求“质”,成为备受瞩目的系统工程。因此,辩证认识新质生产力与电影的发展逻辑,全面评估新技术为电影产业结构带来的机遇,才有可能建构出电影新质生产力下的媒介生态大格局。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对中国实现电影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探讨数据要素在电影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理论逻辑、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数据促使传统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要素转变,并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和消费等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完善产教培养体系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成为电影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趋向。生产要素的选代更新和优化组合,助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全要素生产率,营造数智化发展格局。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技术创新、文化融合及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如何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注入强劲动力,并深入剖析其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创新路径。随着全球媒介环境的深刻变革,中国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影响力、文化感召力亟须凸显。文章首先从新质生产力的新要素构成与新业态表现角度分析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新动力源,而后结合案例分析当前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传播的现状,进而指出在内容创新、市场拓展、品牌塑造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尝试提出策略建议,包括突破东方奇观,人文技术双重驱动全球叙事;消解文化折扣,新质传播体系赋能生态融入;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化本土化讲好中国故事。本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不仅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现实需求,更是增强国家传播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摘要】《向阳·花》作为冯小刚2025年清明档的新作,延续了其一贯的现实题材电影脉络,充盈并汇入我国近年来的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热潮之中。电影聚焦刑满释放女囚重入社会的谋生困境,呈现出“逆境向阳”的精神实质和“血性义气”的女性叙事转向。文章基于现实主义创作论,从商业性反向的“现实性”理解冯小刚,通过梳理冯小刚现实题材电影创作脉络,对电影《向阳·花》的人物建构、叙事特征与精神彰显进行讨论,分析冯氏现实题材电影笔调下的叙事逻辑与审美转向。深度理解中国电影如何通过“深描底层”的叙事范式,重塑新时代现实主义风格,以“人民性”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以期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创作市场锚定方向。
【摘要】传记影像《陈嘉庚》在本求源和技术赋能中展现了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百年家国路,实现历史真实与价值表达的有机统一。该片通过“数字文献”与“数字景观”的融合建构,运用AI影像生成、三维动画重构等技术手段,辅之以“搬演”“人物配音”等艺术化表现形式,突破传统叙事模式,创造沉浸式历史体验。在叙事维度上,该片采用“个人史一民族史”互文结构,通过微观生命轨迹折射民族奋斗精神,以“传记与历史合奏”实现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在“纪录一技术一本真”的辩证统一下,《陈嘉庚》通过数字技术与美学创新,既保障了历史材料的深度发掘与立体呈现,也完成了主流价值观念的当代转化,构建出兼具历史本真性与传播影响力的影像范式,为纪录片中国式话语表达和创新主流价值观传播提供了有益探索。
【摘要】近年来,一批科幻电影对人类未来可能遭遇的生态灾难进行了恢宏想象,折射出人们对于未来家园的深沉忧虑。在这些影片中,生态灾难往往与利益、权力等因素交织重叠,并折射在地缘空间上。以“生态一地缘政治”的交叉视角对其进行批评,具有文化省思意义。一方面,这些电影聚焦平民英雄。他们在英雄旅途中实现跨越物种的升级,不仅拯救了家园,也冲击了二元地理的划分模式与生态剥削的历史逻辑,凸显出对良性生态秩序的渴望;另一方面,末日科幻电影亦蕴含超越地缘的深刻思考,以神话言说的方式描绘出人类与多物种的共生之景,从而表现出对全球共同命运的忧思和对共建理想生态未来的渴望。
【摘要】生态电影是以生态意识为核心的叙事文本,也是传播生态知识、关注生态议题的重要媒介。在建设生态文明语境下,生态电影通过客观呈现生态危机,重点阐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用诗意美学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愿景,向全球传播中国生态智慧,呼吁、引导大众建立“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实现从生态批评向生态意识的有机转换。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电影学等多个视角,对生态电影的价值意义进行解读,并探讨了生态电影讲述的多元内容,以期探索生态电影价值延伸的未来方向。
【摘要】电影工业美学不仅是助力科幻电影创作的关键要素,也是将科幻想象转化为具象、可视化电影作品的核心动力。随着我国电影工业体系不断成熟、规范,通过发挥电影制作技术、管理流程标准化等优势,构建由想象力美学指引,电影工业美学驱动的科幻电影美学,在关切现实话题、阐释多元主题的同时,充分满足大众的想象力消费需求,成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本文以电影工业美学为研究基础,结合科幻电影的叙事演变趋势,对科幻电影的叙事机制进行完整解读,从现实主义、情感、文化和国际化等多个视角,探索科幻电影的想象力表达策略。
【摘要】县城,在中国城乡结构里占据着关键位置,但在国产电影中却长期处于“不在场”的状态,鲜少作为影像叙事的主要空间。随着社会转型速度加快以及影像美学朝着在地化方向转变,县域空间渐渐变成了呈现制度压力、身份困境以及文化错位的关键载体。为了剖析县城在影像里的空间建构机制,引入福柯的“异托邦”理论,依据功能错位、时间叠置、空间并置、秩序反转、现实与幻象交织、进入机制规训等六个维度,剖析国产电影中县城空间的异质性特征;同时,借助对《钢的琴》(张猛,2011)、《白日焰火》(刁亦男,2014)等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指出县城在影像中被塑造成一种“他者空间”,拥有独特的视觉修辞功效,还承载着深层的社会情绪与文化隐喻。异托邦理论为国产电影中的县城空间表达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拓宽了县城文化研究的理解角度。
【摘要】电影的“内容与形式”的层次关系和转化关系,是电影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但二者的关系缺少深度厘清和创新性阐释。通常认为,电影中的内容是主题、人物、故事,而形式是影片的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等。然而,“内容与形式”的身份并不是处于静态的,它们会根据影片的侧重点不同,所处的影像环境或艺术环境的不同,在“内容与形式”这两种身份之间动态切换。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我们用新分类法将电影分为主题先行电影、人物核心电影、故事核心电影以及形式主义电影。在不同类别的电影中,某种元素既能作为某一层级内容,也能作为某一层级的形式,还可能既是内容又是形式,这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将从电影哲学的视角出发,论述电影“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提出内容和形式的可转换性及多层次性,扩展对电影中“内容和形式”认识的广度与深度。
【摘要】电视剧《山花烂漫时》采用了创新的“嵌套型三幕式”叙事结构。该剧通过群像塑造圆形人物,凸显了凡人英雄的立体性,展现了集体奋斗的感召力,又以教育为纽带,勾连起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剧集以微观叙事,呈现了女性觉醒、身份转变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文关系,从而完成“家国同构”主题的当代转化。该剧运用“打怪升级”式的情节架构,增强了故事的通俗性与观赏性,将英模事迹转化为兼具励志性与可看性的平民史诗。因此,《山花烂漫时》为新主流影视剧创作提供了重要范本,实现了思想深度与艺术张力兼具。
【摘要】近年来,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政策为背景,聚焦“返乡”题材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登上银幕。《云边有个小卖部》讲述了一个成长于乡土的男孩刘十三,在毕业后虽然如愿留在了大城市,但却连连受挫,后来被外婆带回故乡云边镇,在乡土社会的温暖人情感染下,感悟人生幸福,最终再次回到城市的故事。而刘十三在“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过程中,实现了精神的净化,最终明白何为真正的幸福。影片采用“返乡模式”进行叙述,从视觉角度连接三重空间—家庭空间、乡土空间及城市空间,同时展现了并置、互动的新城乡生态。空间虽以物质形态呈现,却承载着意识、情感和文化的表征。置身于这部电影建构的三层空间中,观众不仅能重新认识乡土社会的人情风貌,还能进一步进行生态反思。
【摘要】“哪吒”系列电影通过重构神话叙事,深刻揭示了权力规训与个体反抗的复杂张力。基于福柯的权力理论框架,电影中的权力运作体现为话语对身份、空间与意志的三重规训:通过“魔丸/灵珠”的二元标签固化等级秩序,利用物理与象征空间实施隔离控制,并借“天命”话语内化群体生存逻辑。而反抗实践则表现为对身份标签的解构、自由意志的觉醒以及话语秩序的再生产,最终在权力网络中生成新的主体性。反抗并非对权力的单向否定,而是通过持续质疑“真理”体制,在规训社会的裂隙中开辟主体性生成的路径。因此,将福柯的权力理论拓展至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批评领域,既揭示神话叙事与现代性反思的深层勾连,也为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回应社会结构性压迫提供了批判性视角。电影中“逆天改命”的叙事不仅是对传统英雄神话的革新,更隐喻了当代个体在技术规训与资本逻辑中寻求主体自由的困境与可能性,为文化研究领域探讨权力与反抗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新的阐释维度。
【摘要】建设性艺术批评是开放、包容的批评机制,也是专业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的批评体系。从电影史视角看,动画批评与动画电影创作共同推动动画艺术发展。在建构“新动画中国学派”进程中,为了能够对动画电影提出建设性艺术批评,需要批评者具有开放、包容的批评精神,既要肯定动画电影的创作特色、经验,也要充分把握我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规律、叙事结构以及创作规则,以自觉、自主的批评意识,为动画电影提供实质性批评意见。本文以电影史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动画电影艺术批评状况等进行解读,从创作生产、受众体验和文化传播等角度,探讨建设性艺术批评对动画电影创作的影响,并从建构“新动画中国学派”以及大众“想象力消费”需求等语境出发,提出动画电影建设性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策略。
【摘要】本研究聚焦体育电影作为中华体育精神与文化价值的核心载体,旨在系统探讨其如何通过视听语言创新与叙事策略重构,实现国家形象塑造、民族精神传承及社会认同强化的多重功能;以中国体育电影为对象,结合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梳理其发展脉络与意识形态表达规律,重点解析《女篮5号》《夺冠》等影片中热血拼搏的画面、集体记忆符号与家国情怀的视听融合机制。体育电影通过历史与现代的影像互文、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创新融合,不仅强化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以热血叙事与情感动员推动体育强国战略与文化强国目标的协同发展。此外,体育电影作为跨文化对话媒介,通过国际赛场叙事展现中国体育精神与价值观,为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参与全球文化治理提供了影视化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国家历史记忆、民族情感认同与时代精神的影像书写与广泛传播。
【摘要】国产当代电影中的民族舞蹈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早期为政治叙事服务到后期凸显民族文化,历经了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过程,人民性特征显著。回归电影本身,在导演与民族舞蹈艺术形成沟通机制的背景下,局限于区域范畴的民族舞蹈借助银幕实现广泛传播。在为电影艺术增添独特韵味的同时,民族舞蹈在多元文化视角下获得主体意识的发展,成为大众都能欣赏的一种艺术形式。国产当代电影作为隶属于新时代文艺创作阶段的作品,透过对电影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分析,能够透过文化现象窥视导演创作背后的真实观念。文章选择民族舞蹈作为切入点,透过电影中的民族舞蹈特征来分析国产当代电影的叙事逻辑和价值体现。基于对案例的梳理,文章将国产当代电影中的民族舞蹈特征呈现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时代性、人民性、主流化。
【摘要】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技术论坛暨‘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启动式”于2025年4月21日在北京郎园Station·准点剧场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电影强国之路”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各界精英,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电影创作与产业发展。论坛通过政策解读、项目发布、高峰对话等环节,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电影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思考。与会专家从多维度剖析了“从实验室到片场的”的技术应用路径,共同勾勒出电影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中国方案。论坛不仅揭示了AI技术对电影行业的深刻影响,也对人的主体性与创意价值在电影技术变革中的核心地位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中国电影在数智化时代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