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至今,荒岛都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它是想象中的“极乐世界”,充满宝藏与奇遇,也是“世外桃源”的象征体,承载了人类的乌托邦幻想。创作者们将它视为天然的殖民地,用它重演西方现代文明进程,也把它当作现代性反思的媒介,在它之上展开人性的审视和科技的伦理讨论。20世纪之后的荒岛叙事延续“人一自然”的叙事核心,逐渐开始探索文明的另一种可能性,生态主义成为治愈现代人疾的良药。本文梳理了海洋神话、小说、科幻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荒岛叙事,探讨不同时代、文化语境下荒岛各异的象征意涵和相似的叙事内核。
【摘要】香港科幻片作为科幻电影的边缘分支,虽受限于工业规模与市场偏好,发展相对赢弱,但仍在其“移植”与演进的过程中生发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美学表征与文化意义。从外在特质与表现风格而言,香港科幻片与传统类型进行杂交的制片策略使其既弱化了硬科幻逻辑,强调娱乐性,又在类型的碰撞与融合中表现出独一无二的“港式美学”;自内部肌理与文化内涵而论,香港科幻片有意在光影想象中进行本土文化的投射,无论是科学与玄学的话语分裂还是历史问题在社会掀起的“末世焦虑”,本质上都是借由科幻外壳对社会议题的探讨与再思考。因此,香港地区的科幻片发展折射出香港电影工业的生存逻辑以及香港社会的文化身份变迁,具有学术闸释的价值与空间。
【摘要】文章通过对科幻电影音乐创作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传统与先锋之间的独特表达方式。通过对经典科幻电影音乐案例的细致解读,结合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及与影片叙事的紧密联系,梳理出科幻电影音乐的发展脉络,揭示科幻电影音乐如何通过交响乐的恢宏气势、电子音乐的先锋探索以及多元音乐风格的融合,为观众带来独特的听觉体验。科幻电影音乐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叙事与情感表达,还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当代文化建构的重要力量。
【摘要】继2021年的银幕处女作《守岛人》荣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后,90后青年编剧丁涵的新作《山花烂漫时》近期入围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包括“最佳编剧”在内的6个主要奖项。丁涵分享了她自幼在电影院长大的独特经历,以及在中央戏剧学院接受专业戏剧训练的求学历程,强调写作带给她的沟通价值与情感力量。在主旋律题材创作上,她坚持尊重真实的原则,拒绝对英模人物的刻意拔高或消解,力求在真实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谈及国内女性题材创作,她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呼吁应该让大众看见真实的女性,而非一味追求大女主式的爽文套路。同时,她也分享了自己对微短剧和AI创作的看法,认为在借鉴汲取新鲜事物长处的同时,编剧仍需坚守创作的初心。
【摘要】《独一无二》(王沐,2025)以温暖现实主义的笔调,通过跨文化转译与本土化重构完成了从浪漫喜剧到社会写实的叙事转型,该片突破了传统疾病书写的悲情范式与残障群体的“他者化”表述,为国产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新范式。文章从中国式改编策略、疗愈叙事及主体关照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探讨该影片如何通过空间转译、人物塑造及代际关系重构实现从法国浪漫主义到中式现实主义的调适;剖析其疗愈叙事如何通过微观日常书写展现家庭、自我及社会层面的温馨治愈美学;并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空间理论,诠释影片在“家庭一主体”与“主体一精神”情感展演中是如何完成主体性建构与情感身份认同的。
【摘要】如何建构当代金融影像,呈现出与人息息相关的金融活动,这是时代的命题。邱礼涛的电影《猎金·游戏》拓展了这一类型的表达,并通过一个初出茅庐毕业生的求职之旅,对“资本游戏”进行批判与反思。文章借鉴居伊·德波、路易-乔治·施瓦茨等学者的理论,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猎金·游戏》的问题:作为现代性的景观,它具有腐蚀性、虚伪性,使人成为“商品”;它形成了强冲突叙事,将景观、经济、性别、情感等纳入其中,建构起诸多对立关系;通过“猎金”的叙事,交代了金钱既是一个物质符号,又是一个精神代码,对人产生了深远影响。“猎金”不单单是一个金融的概念,也是一个资本市场的概念,它揭示了资本的跨国性与掠夺性,诠释了金钱背后的人性、文化与精神,并发出一个警示:金钱就是一场“游戏”,就是一个“幽灵”。
【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放映市场逐步打破外资垄断。1926年成立的中央影戏公司是我国较早成立的规模化的影院公司。中央影戏公司成立后重视电影放映与媒介宣传,中央影戏公司广告部负责人潘毅华等人创办了电影小报《中央戏报》,该报成为中央影戏公司影片放映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本文通过整理史料,对中央影戏公司与《中央戏报》合作的历史进行梳理,试图呈现此时国人经营影院影片放映宣传与小报的共谋合作模式,展现中国影院业探索发展的历史风貌。
【摘要】电影传播的路径中,电影宣传无疑是关键的一环。从学术史的角度讲,聚焦20世纪80年代“前市场化”语境,电影院谋划的一系列电影广告、电影海报、杂志先导,结合导演、明星的流动式宣讲,成为人们对这一时期影院宣传的基本认知。需补充的是,作为中国独特的文艺现象,群众影评在新时期发挥了极大的经济效能,以多元化的形式深度参与电影宣传。此间,上海电影院一方面独立组建群众影评小组,介入对新近上映影片的评论;另一方面积极与上海各区的影评协会对接,形成系统化、网格化的宣传机制。无疑,这段经久掩藏、未被详述的历史往事,成为我们思考与讨论新时期中国电影宣传方法的微观窗口。
【摘要】文章以数智时代电影空间转向及其美学变迁为研究对象,采用技术分析、对比研究、归纳总结、个案研究、文本分析等视角或方法对数智时代电影空间转向及其空间新论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数智时代电影空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具身转向”,即电影空间注重在“视-情感一具身”“场-环景-具身”与“音/光/画/影/观-觉知-具身”上进行“沉浸-主体-空间”的建构,以此在情感感召、记忆唤醒与氛围“觉观”的三重维度建构一种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意义上的超越日常焦虑的“荒野式乌托邦”,让大众能够借此“抽离日常”,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审美体验。这种空间转向预示着数智时代电影空间的“情感-主体一觉观”转向,并昭示着一种新型电影“空间一具身”论的生成。
【摘要】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文化内核、技术美学与大众审美偏好的相互交织,也是电影新媒介、电影艺术新形式和电影传播新途径的综合表现。在推动我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进程中,通过以电影数字技术应用为动力,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内容,发挥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影产业的多元优势,向大众提供高质量、精品质的电影作品,从而有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实现高质量、双质效发展。本文通过对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分别从技术、创作和产业等维度解读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影产业发展逻辑,从而提出构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叙事话语、创作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电影作品和打造开放、包容的电影产业生态等建议。
【摘要】“家”不仅作为安顿肉身的物质居所,更是抚慰灵魂的精神栖息地,基于“家”的身心庇佑功能,人类社会孕育了浓厚的家园情结,这为“归家”题材电影叙事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维度与想象空间。在此类电影中,叙事内容主要围绕着返回个体家庭”的微观叙事与“回归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展开,二者共同构成“归家”题材影片的主要叙事框架。在叙事策略层面,影片通过嵌入“归家”的神话原型、内置“归家”的多重音响以及建构“异乡/家乡”的画面张力等叙事机制,不仅表现了家庭的温暖治愈功能,更彰显了高度负责的大国形象。这唤起了观众对家园回归的集体无意识,引发了人们的强烈情感共鸣,对我国未来“归家”题材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摘要】近年来,一大批新主流电影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大成功。基于中华民族心理之上的审美旨趣、注重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及中国人民气质、展现中国特有的环境氛围等特征是新主流电影取得市场成功的原主要因。这种“中式”叙事方式及审美模式激活了中国观众的集体记忆和中国观众的民族情感,使得新主流电影呈现出“共同体美学”的典型特征。这种“共同体美学”特征体现在意象之美、隐喻之美、情怀审视三个方面,新主流电影当中既有着对意象美学的书写和探寻,又留给观众富于想象的空间,在符号隐喻的背后提升着审美意境,展示了中国精神和大国形象,从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上升到更高层级的共同体美学,其中的美学理念值得探寻和思索。
【摘要】轻科幻电影是科幻元素与现有成熟电影类型的融合,也是科幻电影叙事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想象力美学消费场景下,我国科幻电影通过以现实环境为创作土壤,利用轻科幻叙事范式探讨社会话题、建构人物形象,不仅突破了传统科幻电影的叙事模式,也赋予科幻电影更加丰富和现实的叙事意义。在现代叙事语境下,我国轻科幻电影通过以科幻叙事为基础,积极关切现实话题,吸收、杂糅其他类型叙事的文本特征和叙事策略,从而挖掘和阐释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叙事话题。通过以“艺技融合”趋势为研究背景,对我国轻科幻电影的叙事策略、叙事内核进行解读,进而从科幻现实主义、多类型拓展和科幻未来世界等维度,对我国轻科幻电影的未来叙事走向进行系统闸释。
【摘要】绘本与动画,作为广受大众青睐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与传播媒介,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绘本改编为动画的过程,并非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艺术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涵盖精准提炼绘本中的视觉符号与叙事精华,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动画的意象体系;继承绘本所特有的含蓄表达特质,为观众预留出丰富的想象空间以及聚焦作品的悠长回味,凸显其深层的文化与情感价值。本文从“象”的概念解析入手,深入剖析了绘本改编动画的这一建构过程,并将其概括为“取象”“留白”“余味”三重意蕴。通过对这一建构过程的深刻剖析,旨在揭示绘本改编动画的艺术精髓,为探讨绘本与动画之间的“互为”关系,以及促进两者在跨媒介发展中的相互融合与创新,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和蕴含中国智慧的思考。
【摘要】《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魔丸-灵珠”双生设定重构传统神话,展现了数字时代文化改编的矛盾与潜力。影片的突破性在于创造了“反抗-共生-重构”模式,然而因存在叙事局限,哪吒的反抗退化为应激性对抗,龙族困境被简化为脸谱化权力争夺,申公豹家族代际创伤悬浮于理论图解,削弱了批判深度。在文化融合方面,视觉语法对神话的转译不仅让哪吒与敖丙的共生肉身打破传统性别界限,更因“藕饼”CP的跨性别情感引发观众热议,颠覆了传统影视文本中的单向凝视机制。《哪吒2》的文化实践揭示了新神话主义的双重性:既通过跨媒介叙事激活传统符号的当代意义,又在商业逻辑下陷入自我消解。影片的文化价值正在于这种打破“认知结界”的尝试——当数字技术解构传统神话的神圣性,哪吒形象的每一次裂变都在重塑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边界。这种突破不仅发生在银幕之内,更在互联网场域引发持续的文化博弈,为全球化时代的本土文化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本文将从叙事突破与局限、文化转译路径两个维度,剖析这部新神话主义作品如何通过跨媒介叙事重构传统文化的现代边界。
【摘要】网络影评既是电影作品的“再创作”,也是发现电影创作问题、挖掘电影创作潜能的生动体现。数字媒介时代,大众从被动受众向批评主体转变,通过深度介入电影批评生产、传播等全过程,充分利用全媒体渠道表达观影批评,不仅实现了影评“文体”形式的裂变与重构,也生成了新的呈现样态。在数字媒介时代,为充分发挥网络影评对电影艺术创作的多重功能,需要坚守情感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融合的网络影评导向,通过把握网络影评的话语、风格及美学变迁,全面认知网络影评在电影艺术生态中的功能作用,从而结合数字媒介的传播环境,构建网络影评与电影创作深度协同的良好生态。本文以数字媒介时代为基础,对网络影评的功能进行解读,从影评主体、影评美学和影评生态等维度论述了数字媒介时代网络影评的技术转向,并提出了网络影评的表达策略。
【摘要】贵州新主流电视剧是展现青年文化话语叙事机制的有力载体之一。它集中呈示当前影视创作从主旋律向新主流转型的时代特征。这一转型深刻影响中国青年群体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及其人生发展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贵州新主流电视剧以青年镜像传播之力赛续历史记忆,建构贵州地域文化认同并促动其成为一种显在趋势。尽管贵州新主流电视剧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但青年话语实践及其视听文本的“编码-解码”呈现出独特的集体文化记忆建构范式,揭示青年共情想象与媒介偏向的悖反:青年圈群在深层文化接触中形塑身份认同和集体文化记忆,但却不断解构与重塑青年文化文本的意义生成与解读机制,在以“中国梦”为叙事核心的主体性寻绎过程中,实现对旧有青年文化意涵的审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