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系列片在国内电影市场大行其道有着多方面的因由:从电影作为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维度而言,系列片的创作发行具备低摄制成本、低投资风险、高收入回报的价值属性;从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维度而言,系列片的连续性、互文性、动态性、互动性等特点与观众审美需求及其消费心理相耦合;从电影作为创作者影像表达手段的维度而言,系列片可谓导演为缝合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的鸿沟所采取的智慧化生存策略。有鉴于此,思及系列片对主流意识形态嬉变的应合与对粉丝群体的依赖性特点,继而提出益于未来电影实践的策略性建议,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近年优秀国产电影系列片的成功使其成为研究热点。对标国外商业化电影系列片产业,国产系列片亦呈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与商业特质。根据具体影片分析以时代脉络为基础的国产系列片总体构架,继而说明国产系列片之于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展现大国形象的内在含义,具有必要性和前瞻性。当然,属望未来电影市场发展趋势,提出扩大IP产业链、构成多元类型体系、延续市场性与艺术性相融机制的系列片发展策略,于国产电影的整体发展亦不无裨益。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电影的市场化改革与产业化发展,系列片渐成国产电影创作的重要选择并引起广泛关注。之于系列片的表达,主要角色或演员的重复,情节的延续对照,影片的主题、风格及题材的相似都是其习见要素。基于首部影片的情感认同,观影者对系列片中的续作也产生出某种信任与期待,且体现出多方面的观影倾向。对民族电影发展来说,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并求得二者的动态平衡实乃系列片的价值追求所在;优秀的系列片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多方位展示与人类普遍性话题的本土化呈现也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为陈思诚导演的深度访谈,梳理了其电影创作方法论与行业观察,核心聚焦于《唐探1900》(陈思诚,2025)的类型创新实践、商业与艺术的价值平衡,以及未来创作生态的构想。访谈通过关注陈思诚导演在喜剧、悬疑与动作类型的有机融合,深入探讨其高度工业化的主流电影范式。从创作逻辑到对时代精神的镜像投射,陈思诚导演主张以大众化载体承载历史反思与人性叩问以及其“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创作理念,即在保持创作纯粹性的前提下,探索题材多样性与文化表达的深度,为华语电影工业化与作者性融合提供了实践样本。
【摘要】郑晓龙执导的电视剧《藏海传》给出了立足人民立场、讲好中国故事的影视方案。《藏海传》虽架空历史,但通过工匠之子“藏海”波诡云谪的复仇故事,诠释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史观,并与中华“民本”思想相融合,将人民史观与传统文化叙事统一起来。剧集创新性地将数十种非遗技艺、历史文物融入情节脉络,使其成为驱动叙事、揭示主题的关键元素,完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彰显了人民智慧。剧集通过“劝恶扬善”的叙事伦理和演员多层次表演,充分调动了影视剧的伦理教化功能,契合人民对“向善”文化的朴素需求。
【摘要】电影《人生开门红》采用幽默化叙事,对“网络式消费时代”的典型现象予以真实呈现与批判审视。影片以周大江与小海茉的合作为叙事主线,从微观叙事切入,映射出“网络式消费时代”的社会面貌。影片聚焦直播经济这一新兴场域,深度剖析个体身份在数字媒介环境中的瓦解与异化进程。电影《人生开门红》运用夸张的表演与隐喻性的细节,将富含深意的社会议题巧妙地融入喜剧之中,有效地削弱了话题的尖锐性,实现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书写,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
【摘要】当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数智、算法与电影的研究,大多聚焦这些广义上的技术如何影响电影外部生产(如制片、流程、工业等),但对这些技术如何影响电影内容生成、想象呈现与创意表达的相关内部研究并不多。由此,本文尝试从内部研究的思路下,运用文本分析、对比研究、生产研究等方法或思维,探讨数智算法技术如何形塑电影叙事、如何作为电影叙事而存在这一问题,故而尝试从叙事维度对当下相关研究进行填补。本文发现,数智算法常常在电影“情节点”中出现,对于营造关键情节或叙事转折点、情绪点,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数智算法还常常作为一种“具身叙事”而存在,发挥着“临场一具身”“视觉一体验一具身”的多重叙事效用。此外,数智算法也是类型叙事的一部分,在促使类型叙事关键类型元素或叙事节点完成的同时,又在拓展类型的边界,成为类型新手法的重要叙事参与者。数智算法的叙事性存在为人工智能时代人如何处理数智算法与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方向一一将技术视为叙事的存在,而非视为竞争的存在。
【摘要】IP是提升影视艺术产业价值,促进电影工业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影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数字美学语境下,通过发挥AIGC技术在影视内容创作、把握受众需求和视听美学呈现等领域的赋能优势,积极打造具有生命力和辨识度的影视艺术IP,建设多业态覆盖的IP产业链,从而为影视艺术的国际传播提供鲜活的素材和载体。文章以数字美学为研究背景,提出了AIGC赋能影视艺术IP构建的逻辑,从内容、用户和产业等维度论述AIGC赋能影视艺术IP建构的具体策略,并提出影视艺术IP参与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
【摘要】极限运动,起源于青年亚文化实践,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逐渐进入主流视野,成为现代社会独特的文化象征。电影与纪录片这两种媒介形式在这一文化转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在视觉上呈现了极限运动的震撼与美学,还在深层次上影响了运动员形象及其精神的构建。从俄罗斯电影《号令风的人》(IIOBeAHTeAbBeTpa,伊洛尔·活洛申,2023)到中国纪录片《看不见的顶峰》(范立欣,2023),两者呈现了极限运动中不同的文化叙事及其背后的文化符号,通过展现从小众到趋向主流文化的转化,揭示了电影与纪录片对观众社会认知的深远影响。在全球化与媒介多元化的背景下,极限运动的叙事形式和文化意涵将不断拓展,进一步改变人们对社会文化认同的理解。
【摘要】俄罗斯体育电影在过去十余年间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口碑票房双丰收的高质量作品,开辟了独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体育电影发展路径。文章从叙事学视角探究其成功原因,在叙事内容层面主要在于通过多样化的类型、题材和人物讲述体育故事,弘扬爱国精神和体育精神;在叙事方式方面主要在于借助差异化的叙事视角、多元化的叙事结构彰显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在叙事策略方面,利用别具风格的情节编排、镜头组合和声效搭配,烘托体育氛围并强化情感共鸣。俄罗斯体育电影的成功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体育电影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摘要】传记类纪录片作为一种兼具文化表达与历史记忆功能的影像形态,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与国家传播体系重构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以《百年巨匠·教育体育篇》(2024)为分析样本,深入探讨传记类纪录片在叙事策略、艺术表达、文化功能及价值导向等维度的创新路径。该片通过多元化的影像手段与纪实性重构,强化了教育体育精神与家国叙事的内在联结,不仅激活了集体记忆,传播了核心价值观,也拓展了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现实路径。文章在梳理该片所承载的政治、市场与文化三重价值逻辑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传记类纪录片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转型压力,诸如市场化不足、国际传播力弱化以及受众认知偏狭等问题,强调以“观照现实、凝聚共识、熔铸信仰”为核心的价值转向对于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文章倡议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媒介语境中推动纪录片创作范式的系统性革新,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国家影像叙事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摘要】本文以欧内斯特·巴克(EmestBarker)民族性格理论为框架,结合空间叙事与文化地理学视角,解析当代中国纪录片如何通过自然、经济、法律、信仰、文学与教育等物质与精神空间,可视化地呈现中华民族性格。文章通过《国家记忆》(2016-2025)、《家的游神》(2018)、《文学的故乡》(2020)、《高原之上》(2023)、《行走天下——青海》(2024)等案例,展示纪录片在自然生态、经济转型、法律实践、民间信仰、文学故土与援藏教育空间中的民族精神映射,指出空间既是民族性格的承载体,也是其革新的生成场,彰显了中国纪录片在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中的独特价值。同时指出“以影像-空间-民族”的综合研究路径,为民族性格与视听媒介交叉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新范式,为拓展纪录片研究领域与国家文化战略实践提供启示。
【摘要】《黑神话:悟空》作为一款典型的电影化游戏,在游戏中借助电影化叙事与现代电影工业技术将东方美学元素与现代游戏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充满中国奇幻色彩和东方美感的虚拟世界,不仅在国内掀起热潮,在海外也引起了“悟空热”,彰显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巨大潜力和独特价值。本研究从跨媒介叙事视角,以《黑神话:悟空》动画短片为研究对象,从器物和精神两个维度出发,探讨其东方美学意蕴。《黑神话:悟空》动画短片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西游记》为蓝本,在跨媒介叙事中通过“出位之思”和“文本转码”等方式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器物与精神美学的影视化表达,有效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传播力,为影游融合中电影、游戏、动画等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摘要】随着人机协同共创模式不断成熟,AI赋能动画电影创作从动画软件的自动化向“全智能化”升级。通过利用数据算法、智慧模型,构建“人机共创”的动画电影生产范式,不仅快速优化动画电影的剧本情节、图画及视频细节,也赋予动画电影更加丰富、多元的美学特征。“人机共创”时代,动画电影实现了剧本创作、生产范式的全面变革,但也面临内容同质化、美学创意不足等现实困境。为充分满足大众想象力消费需求,应坚守人的创作主体性,通过将数字技术与多元美学相融合,持续完善人机协同共创模式,全面提升动画电影的美学特质和文化品质。本文立足“人机共创”的时代环境,对动画电影的全新变化和美学特征进行解读,结合大众想象力消费需求,提出了创意赋能、技术驱动的“人机共创”叙事策略,助力我国动画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
【摘要】电影的声音是其艺术构成的关键部分,通过声音的分类、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评估,可以显著提升电影的表现力。本文首先开列电影声音的主要分类,存有对话、音乐、声效等,其次考察声音的艺术表现力,包含声音与情感彼此融合、声音于人物塑造方面的功效以及声音跟空间的关联,最后剖析电影声音的审美价值,包括声音对观众情绪的带动作用、声音在塑造氛围与空间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声音在传达文化信息和艺术创新中的功能。
【摘要】地域主题纪录片的成功出海有助于塑造一地区鲜活的国际形象,提升其国际认可度,激活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双引擎,因此借助纪录片这一精准的文化编码实践,在全球语境下构建世界观众能够接受的地区国际形象至关重要。纪录片《这,就是贵州》从话语策略构建、三元空间生产和叙事逻辑整合三个层面完成了贵州的国际形象塑造。本文将共同体美学应用于区域国际形象研究,提出文化符号普世化转译与双向共同体认同模型,提炼出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情感操纵一共识凝聚”双层路径,为文化折扣消解提供实践范式。该研究不仅为欠发达地区的国际形象传播提供了“差异共存、意义共享”的可行路径,更通过《这,就是贵州》的成功实践,证明以人类共同价值为纽带、以现代性转化为核心的文化传播策略能有效提升中国地域文化的全球认同,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方法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