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国电影史的早期阶段,俄裔美国电影导演、商人本杰明·布洛斯基(Benjamin Brodsky)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创办电影公司,并制作多部电影。其中一部纪录电影A Trip Through China(后文统一称《经过中国》),拍摄了中国香港、上海、北京等多座城市的风貌和风土人情等,成为了解早期中国的珍贵影像资料。《经过中国》全片有20多分钟上海的内容,每组镜头开始处以“字幕”形式
【摘 要】 1897—1914年,青岛被德国强行租占,德国人随即将电影带入青岛以及周边城市。电影作为殖民文化侵略的手段传入哈尔滨和青岛,二者呈现出相似的观影群体,电影院作为一种彰显殖民者预想的现代文明城市样貌的文化娱乐设施而存在。但与哈尔滨相比,青岛的电影放映活动发展缓慢,其非营利性也格外突出。青岛的城市化建设和电影放映都源于德国的殖民活动,通过对比考察青岛和哈尔滨的放映活动,可以窥见中国早期电影
【摘 要】 刘贝锦是南洋华语电影事业的拓荒者。1926年,他作为侨商归国考察上海的教育、文化和电影事业,并逐渐萌生创作想法,返回新加坡创办电影公司,拍摄南洋首部华语电影《新客》,书写南洋华侨的生存图景。抗战爆发后,他加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为一名爱国军人。刘贝锦的电影实践与爱国行为彰显了20世纪初南洋华侨的时代使命。本文立足中国电影史、华人华侨史及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交汇点,对其光影人生进行
【摘 要】 本次访谈回顾了殷若昕导演从舞台到电影创作者的身份转型历程以及她在创作思维、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改变与坚守。舞台剧创作经验赋予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戏剧张力的把控能力,作为一位兼具文学性和影像思维的作者型导演,她的作品始终以“人”为核心,以细腻入微的视角和人文关怀实现对青少年成长与命运主题的探索。在电影《再见,少年》、《我的姐姐》和《野孩子》中,她聚焦于一以贯之的作者性表达并展现出对社会议题的深
【摘 要】 本文采用声景分析、文本分析与叙事分析的方法,从技术史视角将《蛟龙行动》放置于以往新主流大片视听呈现、工业制作、叙事建构的序列之中进行分析,尝试发现《蛟龙行动》相对于以往新主流大片的独特之处与工业制作上的可借鉴之处。本文发现,相对于以往新主流大片而言,《蛟龙行动》尤为关注营造“临场感”与“沉浸-介入”感。这种临场与沉浸介入,通过该片工业精细化制作下的视听具身感搭建、“声景-画面”的互动叙
【摘 要】 本文运用文本分析、对比研究及叙事学的相关方法与视角对《小小的我》如何探索疾病叙事的具身向创新进行剖析。研究发现,相对于以往疾病隐喻式叙事或采用“情节-冲突”法来建构疾病叙事、讲述疾病故事的电影而言,《小小的我》采用一种“纪录+情绪流”的非常规疾病叙事手法。这种手法是该片导致评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但在此手法之下,该片借助“白描-纪录”来营造具身氛围,借助“情绪-氛围”来建构疾病“临场美
【摘 要】 阿莉切·罗尔瓦赫尔是当代欧洲最具代表性的作者导演之一,其作者性不仅体现于《圣体》《奇迹》《幸福的拉扎罗》《奇美拉》四部长片中,亦体现在她的短片和跨媒介影像创作中。影史互文与传统再现构成罗尔瓦赫尔作品中鲜明的意大利性,同时,她的作品又在影像风格和主题表达上对传统意大利电影有所超越,在美学上以日常性影像呈现魔幻风格,表达媒介反思;在叙事上用寓言性人物和世俗神迹超越新现实主义。对时间、记忆与
【摘 要】 基于空间叙事学理论,依托电影与建筑两种文本间的时空关联性特征,聚焦丹尼斯·维伦纽瓦作品中,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空间叙事和建筑形态的美学表达,以及导演有意识地积极推进建筑特征融入电影空间叙事系统的方法论特征,着重于建筑空间的体验、尺度和形态三个维度,探讨它们如何协助构建电影叙事空间,并深刻揭示电影的核心主题。在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下,跨学科研究的文本化趋势中,讨论如何在电影的表征下,通过建筑语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文本分析、案例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法对2024年法国电影展映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对法国电影展映活动中的影片内容、影评、导演和制作人员的访谈,具体展映影片等文本进行分析,深入探讨艺术生命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作用,揭示影片中的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美学的共鸣,以及电影艺术形式与生命经验的融合。艺术生命在全球化语境下展现出独特魅力:法国电影展映
【摘 要】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与比较分析法对电影《乘船而去》进行研究,通过对影片中摇晃的木船、轻微眩晕的倒影等细节以及“船”这一富含象征意义的元素进行分析,揭示出导演如何运用触觉影像与视觉感知相结合的手法完成电影中的主题与情感表达。在地域性和诗学性的表达下,表达“船”与“乘船”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承载家族记忆的交通工具,更是探索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媒介。通过触觉影像的建构,导演引导观众以家族史
【摘 要】 随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叙事的不断发展,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不断涌现,以《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家乡》《第二十条》等影片为代表,当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视角方面以平民叙事为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经历,关注生存、医疗、法治等问题;二是,类型元素上以喜剧片为主要类型,将喜剧手法杂糅进现实主义题材中,增加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三是,叙事方法上采取跨媒
【摘 要】 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其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产电影选取了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的题材,使演绎形式推陈出新、内容丰富多彩,建构了立体、丰富的现代化国家形象。 【关键词】 国家形象; 新主流电影; 视听机制; 叙事策略 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公众对一个国家的综合评判和总体印象”[1],影响到社会公民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认
【摘 要】 电影共同体美学既是中国精神、中国立场的生动体现,也是助力我国电影艺术国际化传播的关键力量。在文化交流、互鉴进程中,通过发挥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影内容创作、文化传播等优势,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使我国电影产业获得了新的技术支持,也充分契合了“一带一路”电影受众的想象力消费需求,拓宽了我国电影美学的多样性和国际影响力。“一带一路”背景下,本文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影共同体美学的建构与
【摘 要】 自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以来,影视艺术便成为搭建中非交流的视听桥梁,是中非人民相互沟通的重要窗口。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非影视交流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景象。电影、电视作品不再仅仅满足于服务政治外宣,在新时代将成为讲好中非故事,助力发展新型中非关系的重要媒介,也为全世界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合作典范。传播作品也一改单一特征,呈现多元化、娱乐化、微观化的发展态势。在传播路径上
【摘 要】 本文从传播学、音乐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对电影配乐设计中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配乐设计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其成为电影创作整体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凸显电影作品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电影作品也可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实现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传播载体的文化传播功能。 【关键词】 电影配乐; 文化符号; 国际传播
【摘 要】 节奏作为时间艺术的核心要素,通常被认为源于音乐,并具有明确定义。然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时空艺术形式,电影的节奏构成相较于音乐更为复杂多元,其定义呈现出多样且含混的特点。本文旨在探讨电影摄影元素对影像节奏构建的作用,采用跨学科比较与量化图相结合的双轨研究方法,旨在揭示电影摄影师如何运用基本摄影元素塑造影像节奏,并通过该过程提升影片的整体艺术效果。本文的意义在于突破传统电影节奏研究中以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