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开始了有声动画的创作实践。从漫画图像到动画影像,从无声动画到有声动画,万氏兄弟在嫁接外来动画经验和电影声音媒介技术更迭的基础上实践着“中国式活动漫画”的创作目标。本文从跨媒介的视听实践论述20世纪30年代万氏兄弟动画的跨文化改造。在这一时期追捧迪士尼动画的热潮中,万氏兄弟借鉴米老鼠的形象创设了“笑面猴”这一角色,并以其为核
【摘 要】 作为一种家庭媒介,家庭电影指的是服务于家庭电影演映的一整套媒介系统,包含放映机、影戏机、银幕、胶片等影像载体以及附于其上的媒介文化,它满足了市民的消遣娱乐需求。家庭电影与市民在日常生活上的交织,勾勒了市民形成特定媒介经验的物质线索。从媒介谱系上看,早期家庭电影可作为家庭电视的史前史,其技术体制及媒介文化培育了市民的媒介行为与感知经验。通过对早期中国家庭电影相关问题的考察,可勾勒出技术、
【摘 要】 本文从媒介考古学的物质性视角切入,探讨中国电影史前期(1897-1920)的传播实践。首先,分析香港与上海作为早期电影技术传播核心区域,通过技术引入与文化适应推动电影媒介的本地化;其次,研究京津地区电影技术传播的差异化路径,揭示文化适应与社会接受的多重影响;最后,从放映空间的重构与传播形式创新出发,探讨电影媒介如何逐步嵌入城市公共生活,完成从“新奇玩意”向社会化文化现象的转型。 【关
【摘 要】 伴随20世纪20年代西方电影技术的传入,本土创作在借鉴戏剧隐喻表现手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造型意识滞后与视觉形态趋同的局限性。受此影响中国电影化装美学的早期建构呈现出显著的调适性特征:京剧程式化表演范式与电影写实美学的内在张力、男旦艺术传统触发的性别表演争议、导演中心制模式下演员训练的系统化诉求。这一过程既受到戏曲美学基因的深层制约,也体现着对西方电影工业标准的创造性转化,最终通过跨艺术
【摘 要】 本文以对比研究、文本分析、神话原型理论及“情绪-共情”观点等方法或视角探讨《哪吒之魔童闹海》如何在讲好系列故事的同时引起大众共鸣共情的原因,以期为未来神话改编类作品、系列生产类作品、情绪叙事类作品提供参考借鉴。研究发现,该片强调“我即为我”的主体精神,并在神话现代转化叙事中内置了强主体性意识进行叙事,以此促进大众进行自我指认、肯定自我、认同自我,使大众在自信式情绪叙事中获得满足感。该片
【摘 要】 2025年版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重塑郭靖、华筝等人物形象,在强调数智新时代的语境下对侠义精神进行了新诠释,运用兵法符号、哲学符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认同。此外,影片运用古典诗意物象和绘画留白手法构建东方武侠世界的诗意氛围,但武打设计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削弱了动作的真实感。电影为传统武侠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强化了观众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
【摘 要】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叙事体系成为中国电影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声音作为电影重要的媒介表达方式,对剧情的叙事传情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当代中国电影声音景观叙事的风格、模式、形态等发展策略已越来越成熟。《热辣滚烫》《流浪地球2》《爱情神话》等优秀电影的声音呈现方式充分代表了我国电影声音景观叙事策略表达的创新探索,表现了当代电影声音文化的空间调
【摘 要】 电影声音是电影视听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对电影的剧情推进、人物塑造、情感传达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影声音创作的发展不仅仅有赖于电影技术的创新,更依托于声音创作理念和思路的革新。随着电影技术水平提高,声音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成为决定电影声音设计水平和创新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影声音创作者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一种将声音界限打破、将声音的表情表意信息“碎片化”拼接和组合的思维方式进行电影声音
【摘 要】 本文采用电影文本分析法,通过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电影中隐逸情怀的表达,旨在探讨隐逸文化在当代华语电影中的精神建构、结构与意境及精神复归。首先,隐逸情怀的精神基础包括“以退为进”的儒家思想与“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其次,在隐逸情怀的书写中,通过退隐的叙事结构与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展现了电影悲剧性中的美好希冀;最后,隐逸情怀最终指向的是人的精神。隐逸情怀在当代华语电影中的书写,不仅复兴了传统美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战争电影以其独特的生成背景和鲜明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特点,结合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在遵循电影艺术创作规律基础上,以镜头语言将战争中历史事实与诗意场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结合,成功塑造革命领袖形象,呈现革命领袖形象的当代价值;塑造方式从固定化向多元化,从特型演员的形似到人物形象的神似,从成长的革命领袖到人民的革命领袖,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到民族形象的建构,挖掘革命领袖形象
【摘 要】 本文以历史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新主流电影的审美特征进行梳理分析,进而探寻其蕴含的文化意蕴,旨在探寻新主流电影与文化认同、讲好中国故事融合的范式。随着时代变迁,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发展到“新主流”,是市场发展与观众需要相契合的应然之举。其审美特征呈现了真实与破圈的特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交融与沟通。在电影工业美学的推进下,新主流电影不断突破既有创作范式,促进了审美特征与文
【摘 要】 本文以2024年暑期档动画电影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旨在探讨该档期动画电影的多元叙事、美学营造与风格建构,试图厘清2024年暑期档动画电影在叙事、美学与风格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中外动画电影在题材、创意、技术等方面的融合与交流,以及动画电影在文化传承、艺术创新和观众交流中的积极作用等内容。通过对动画电影美学、叙事学等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中国动画电影创作提供新的思
【摘 要】 随着AIGC技术的迅速发展,其自动生成内容的能力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娱乐及工业设计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尤其在动画电影创作中,AIGC技术的引入给创作流程带来了显著变革。AIGC凭借其数据驱动的内容生成和跨模态融合特性,优化了动画电影的全链条创作过程,从内容构思到视觉呈现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并提高了效率。然而,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争议,技术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平衡
【摘 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国内AI微短剧作为AIGC相关技术与“微短剧”这一新兴网络文艺样态相结合的产物,尝试从技术与价值的角度共同探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以《AI看典籍》《中国神话》《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山海奇镜》为代表的AI微短剧作品,将AIGC在“涌现”技术逻辑下的不可预测性、整体性与自适应
【摘 要】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市场观察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互联网微短剧的内容生产、传播模式、商业模式及主流媒体入局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互联网微短剧的新业态特征,探讨其商业模式的创新与转型,以及主流媒体入局对微短剧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微短剧已成为网络视听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商业模式日益多样化,包括平台分账、广告变现及内容付费等;主流媒体的入局不仅提升了微短剧的市场地位,还推动了行业
【摘 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技术不再囿于充当戏剧舞台场景搭建的辅助工具,而是与戏剧创作、表演和呈现过程紧密结合,诞生出独属数字技术时代的全新艺术形式。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等跨学科研究方法,本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如何革新当代西方戏剧的艺术形态及美学价值。在系统性梳理与总结当前西方戏剧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古典戏剧经久不衰的魅力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再现,同时戏剧艺术亦
【摘 要】 红色电影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三重功能。新媒体赋能红色文化电影主流价值传播对红色文化电影进行解构与重构,使红色文化电影的主流价值传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媒体在提升观众对红色故事的观看兴趣,体验多种新奇方式的同时,也使得市场的泛娱乐化侵蚀红色电影传统价值。由此,利用新媒体推动英雄人物塑造的多元化、增强红色文化故事认可度及促进红色文化主流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