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尔吉斯斯坦国家较小,电影起步较晚,尽管拍摄影片不多,但在20世纪60年代却以“吉尔吉斯奇迹”闻名世界。“奇迹”一词源于世界著名电影评论家乔治·萨杜尔之口。“奇迹”的创造者则是一批20世纪60年代进入苏联国立电影学院深造的吉尔吉斯青年精英。学生时代他们就以自己的作品赢得世界电影节的青睐,后将毕生精力献给国家的电影事业。他们深受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影响,是该国的第一代导演,也是吉尔吉斯电影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不仅对祖国,也对世界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世纪以来,“吉尔吉斯奇迹”似要再次出现。一批留学国外,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年轻一代进入电影行列,已显才华。他们继承先辈遗志,发扬“奇迹”精神,正在电影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本文围绕何秒祺导演的编剧经历、导演经历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并针对导演执导电影作品《我谈的那场恋爱》进行深入的探析,进而挖掘出导演的创作思路与方法。何妙祺因《内衣少女》项目机缘踏入编剧行业,大学服装专业背景使她获聘担任助理,后受监制鼓励将剧本改编为小说,从此开启全职编剧生涯。转向导演源于香港首部剧情片计划,面对合拍片主导的市场环境,她以800万预算拍摄爱情喜剧《我谈的那场恋爱》。谈及香港电影,她认为各时期有其价值,新港片关注社会议题具现实意义,而自已选择浪漫喜剧是出于“在压抑社会中提供快乐”的创作初衷,坚信喜剧能成为观众短暂逃离现实的窗口。未来计划延续爱情喜剧风格,坦言是否北上取决于市场机会,更专注于将个人特色转化为稳定的创作风格。
【摘要】剧本创作体现知觉现象学原理,强调情感表达,注重情节和主题围绕情感进行,体现作者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本相还原法”可以从经验论或存在的现象抵达现象本质。“经验”指人在意识活动中直接体验到的一切,关注个体如何通过上述感知、情感及想象等意识行为与世界互动,在情节结构中传递情感、在视听结构中传递情感。存在的想象构筑我们与他者以及客观世界的关系,在电影中它强调电影的意义和地位。悬置自然态度有助于提炼主题。AI创作未尽人意,它没有现象学体现,因此不能形成情节主题(模式)。失去了情节主题的一脉贯通,情节结构就混乱无序。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领域正在开启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新纪元。在AI技术驱动下,新的创作媒介、新的声音语汇和新的创作语境构成着人工智能时代“AI化的艺术语言”。现阶段,创作者对音乐本体的认知仍然是主导AI音乐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混搭各种AI工具取长补短的过程中,每一项方案的制定、工作的完成和结果的选择都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即对音乐的审美。在AI音乐演出方面,专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是建立能够与人类达成合作关系的AI交互系统——即通过AI程序模拟人类的创演过程,与演奏者在相对平行的关系中共同行进,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阶段迈进。其不断地突破音乐创演的传统边界,呈现出人工智能时代 ”音乐演出的新景观。
【摘要】2025年春节档,以《哪吒之魔童闹海》(饺子,2025)、《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乌尔善,2025)为代表的影片,通过解构神话原型、重构叙事逻辑及融合当代价值,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审美诉求的跨时空对话。然而,影片虽融合了当代精神,却也出现了“叙事错位”等问题。影片中,神话传说借“工业一奇观”呈现,依靠电影工业产出诸多特效镜头,从角色、场景到视觉,满足观众想象。但此过程存在形式与内容不对等问题,部分影片一味追求视觉华丽,忽视内容深度,致使文化符号深层意义流失,造成对中国神话内核理解偏差。当下,中国电影正逐步构建起自身的“神话宇宙”体系。以“封神”“哪吒”系列电影为代表,它们协同构建起宏大的神话宇宙,同时又各自深挖特色,开拓出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小宇宙。但在持续创作中,“系列反复”问题凸显,频繁讲述相似神话故事,易引发观众审美疲劳,甚至造成“美学消解”。神话传说影视创作需正视这些问题,平衡叙事、内容与形式,突破“系列反复”困境,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摘要】历经数年发展,国产IP电影虽然在数量、质量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但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和转型期,这不仅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本文通过探讨从IP赋能电影到IP电影赋能电影产业,挖掘电影外延属性,实现更多跨界产业合作,从而打造“电影 +, ”的大电影文化产业,促进电影产业全工业链升级。本文从内涵重塑、跨界现状及赋能路径三个方面对IP电影发展前景作出分析与阐述,结合相关数据与案例,采用文献分析与比较方法展开理论研究,为其后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以期增益中国电影产业建设。
【摘要】“白蛇传”文化发展至今,早已形成了跨时空、跨领域和跨文化的样态。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领域的“白蛇传”形象之间,具有互动意义。本文从一般大众视野下的记忆出发,透过跨领域文化研究的视域,对“白蛇”电影形象的演变、重塑与文化重塑进行分析。基于前人学者相关文献不同特质的分析,本文认为“视觉延宕、流行因素、戏剧跨界”关联故事、消费与社会表演的讨论,有助于“白蛇”电影跨文化、跨领域的研究参考。
【摘要】在现代审美思潮下,中国当代女导演以女性意识为叙事内核,自觉站在女性主体位置,不断杂糅叙事内容,以更加开放、扩容和杂糅的创作态度,将美学追求与女性力量相融合,通过向社会话题延伸,不仅实现从女性题材电影到女性导演“自述”电影的叙事变化,也在女性主体到女性“社会化”的转变过程中,实现了女性力量的生动表达。文章从女性人物形象、叙事策略等维度出发,对中国当代女导演的电影艺术风格进行探索,以更好拓展“她力量”在我国电影艺术中的表现价值。
【摘要】近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贵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纪录片日益增多,其中《万桥飞架》借助对贵州桥梁建设成就以及引发的山乡巨变的展示,生动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恢宏图景,受到广泛关注。在创作特色上,该片多维度地讲述了贵州筑路修桥、因桥而变、化身成桥的故事,从科技符号、文化符号和精神符号等层次建构了贵州桥梁的符号内涵,并在影像表达上融科技之美、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为一炉,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为未来贵州题材纪录片生产提供了有益启示。
【摘要】融媒体时代媒介边界的消解和媒介形态的深度融合让新兴媒介一跃而上成为社会传播的主体,使得社会传播网络进入一个万众皆媒的“视频化”社会,他们构成了电影“再媒介化”的生产语境和文化语境。电影的“再媒介化”生产改变了以往“征用”各类活动影像嵌入电影中的方式,以电影影像为基础,再结合短视频强化声音的制作特点对其内容进行拆分、改写,重新剪辑和加工生成全新的影像文本。它汲取了新媒体的“多变性”和“跨码性”特点,针对用户细分进行精准定位,“再媒介化”生产出不同形态的电影短视频,其功能和叙事语法都不尽相同。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媒介艺术冲击下电影与用户之间的“断裂感”,让电影变得可见,促使电影更大程度发挥其作为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
【摘要】《只此青绿》以其无声的叙事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巧妙地将古典叙事与现代媒介相融合,衍生出电影开辟戏剧的“第二现场”,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该片不仅打破了电影创作的传统框架,更为中国电影艺术的本土化探索提供了启示。《只此青绿》借助现代影像技术重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舞台艺术转化为影像语言,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将中华传统美学融入当代表达,重新闸释了传统艺术文化。该片跨文化的创新叙事,为中国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国际电影舞台上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国学思潮。
【摘要】兴起于粤方言地区的粤剧电影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戏,经历了从“红船班”“省港班”到都市戏院的发展历程,在1920年代率先开始电影化改编。本文聚焦20世纪以来粤剧改编电影的发展,运用媒介理论与文化分析方法,探讨其改编范式与文化景观呈现。粤剧的跨媒介转化将传统戏曲与电影语言相融合,形成了“以戏就影”或“以影就戏”等不同风格。同时,粤剧改编电影中丰富的岭南文化景观,链接了两广地区及港澳两城的身份地域认同。粤剧作为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艺术,其影视化历程既是戏曲艺术的现代化转型,也是广府文化的影像重构。本文通过历史梳理与文本分析,揭示了传统戏曲与现代媒介的互动机制,以及粤剧改编电影如何重构岭南文化的审美记忆与身份认同。
【摘要】话语叙事作为影视作品思想传播的重要方式,它运用语言、符号与视觉元素开展有效传播。红色影视作品作为革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以精致的话语叙事方式再现历史场景,强化集体记忆;塑造英雄形象,传递革命精神;激发情感共鸣,获得思想启迪,对人们开展革命精神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融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对红色影视作品的创作要求更高,在叙事话语、话语内涵、话语穿透力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和挖掘,红色影视作品要强调以“真、善、美”为目标的话语叙事,把技术手段与艺术审美有机结合,把再现历史场景与服务社会教育相结合,再现中国革命文化,增强影视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寓教于乐,使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革命精神教育。
【摘要】随着研究人员不断发现传统心理治疗存在的局限性,艺术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中逐步受到重视,虚拟现实动画凭借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多感官交互性及参与式叙事,成为艺术治疗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通过剖析虚拟现实动画在多个维度—一包括多感官交互与情感共鸣的深刻联结、作为创意媒介与交互叙事工具的独特优势,以及其在针对年轻群体的治疗效果和高校教育融合中的具体实践作用,探讨虚拟现实动画作为艺术治疗手段的巨大潜力与可行性。从艺术治疗参与者的多元视角出发,分别从创作者与欣赏者的立场揭示虚拟现实动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所蕴含的独特价值,旨在为艺术治疗实践以及虚拟现实动画创作提供新的视角与参考,为动画艺术治疗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神话故事是我国动画电影叙事的重要来源,是观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面对新的审美语境,要以经典的神话故事为创作蓝本,在保留神话故事架构及人物关系的基础上,聚焦社会审美流变,采用新颖、现代的叙事策略,将大众生活习俗、社会话题等融入其中,赋予神话故事的时代新意,实现传统神话故事的创意发展。立足我国动画电影创作的发展变化,分析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现状、现实困境及方向,为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创作提供有效借鉴。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历程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创作的文化语境,再对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价值、创作风险进行分析,根据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方向及审美流变,探寻利用神话叙事逻辑、创造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具体策略。通过回应、关切大众审美诉求,采用隐喻、再造等叙事策略,将神话人物、主题表达和美学意象等内容与时代新意相融合,在“复原”神话故事的同时,唤醒大众的情感共鸣,拓展我国动画电影的想象力,实现神话故事的时代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