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关于“政治三力”重要论述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内在要求的秉承、对中国共产党讲政治历史逻辑的承续、对中国古典治理智慧的有效阐扬、对国际与国内环境不断变化的回应而形成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判断力是提高“政治三力”的基础型要素,政治领悟力是提高“政治三力”的驱动型要素,政治执行力是提高“政治三力”的标尺型要素,三者相互关联、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形成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宏大,内容丰富。从系统论角度看,可以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划分为文化使命、文化目标、文化内容和文化方法四个子系统,分别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出发点”“着力点”“承重点”“落脚点”的问题,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方向引领、目标任务、基本要义、实践路向等内容。四个子系统环环相扣、因果相连。文化使命子系统指引着文化目标子系统,文化目标子系统规定着文化内容子系统,文化内容子系统牵引着文化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思维,为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南和实践遵循。从底线思维来看,表现为文化工作要坚持意识形态底线、爱国底线、道德底线以及社会价值底线;从辩证思维来看,表现为文化工作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引领使命与满足功能、文化坚守与学习借鉴、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的融合统一;从系统思维来看,表现为文化工作要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始终服务治国理政、彰显时代精神风貌、凸显包容精神
摘 要:对话理论认为,对话建立了人与人之间分享信息和交换意见的关系,进而实现利益协调和关系重塑。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需要重视对话理论的应用,实现与国际受众的对话联结,消解国际形象塑造的对抗性交流畛域。海外“Z世代”具备政治意识全球化、媒介使用网络化、认知心理包容化的代际特征,成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寻求对话的策略受众人群。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要高度聚焦海外“Z世代”受众,面向海外“Z世代”实
摘 要:意识形态说理是党围绕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的理性沟通交流活动。通过意识形态说理的方式提升话语权,有着深刻的理论、文化、历史、实践逻辑。党通过向人民讲清楚自身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增强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进而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说理和话语权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内蕴说理的基本要求,而说理的方式和效果又会直接影响话语权的现实效果。面对当
摘 要: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党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历史使命。从理论逻辑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从历史逻辑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从实践逻辑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逻辑。 关键词: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
摘 要: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工会逐渐由行政附属性的准政治组织转变为承担治理功能的群团组织,工会代表性建设也由此从狭义的劳工治理范畴拓展为广义的国家治理范畴,其代表性不仅包括执政党、国家和职工两个层面的双重代表性,也包括治理机制和治理能力建构两个方面。新时代工会代表性建设体现为工会通过组织嵌入、制度嵌入和功能嵌入来参与国家治理并借此通过功能拓展来增强代表能力。在全面建设
摘 要:在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网络虚拟空间产生了有别于传统现实空间的数字地缘政治现象。虚拟空间地缘政治的再领土化、非对称性技术权力的强化与垄断、国际数字政治话语中的霸权主义对国际文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元宇宙的共建理念有助于消解数字地缘政治的倾向,赋能国际文化传播的效能提升。元宇宙从分散到集合、从单一到多元、从区隔到共融有助于重塑虚拟空间内的传统边界与地缘空间、对虚拟空间内的话语权力
摘 要:近年来,网络民粹主义作为民粹主义和互联网技术耦合生成的“新变体”,已靶向深度嵌入青年网民,对其理想信念、爱国情感、情绪表达、线上行为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网络民粹主义对青年网民的施为机理主要表现为:情感依附→情感共融→情感导航→情感约束。为此,需要依循公平正义和关心爱护的基本原则,与青年网民置身同一情境场域,在削弱情感依附、消解情感共融、监控情感导航、解除情感约束的逻辑演
摘 要:“与风险共存”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风险社会突发事件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升了应急管理的战略定位。社区作为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是实现风险消解和危机应对的重要关口,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场域。针对传统应急管理有效性不足的问题,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理念,具有抗逆力、恢复力和适应力三重价值指向,契合了社区应急管理的现实需要。基于韧性治理议题和治理要素维度,搭建“主体—制
摘 要:随着数字智能时代的到来,数字青年网络话语以其趣味性、新颖性、娱乐性等特点形成强吸引力,成为数字青年在虚拟空间重塑自我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呈现出“圈地自萌”现象,衍生出其自身内在独特的展演逻辑,体现为圈层群体间差异性认同需求与数字技术精准性共生、生存的孤岛化与可控时间碎片化致使数字青年社交由实转虚、流量化平台逻辑与同质性算法逻辑的双重驱动。深入透视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地
摘 要:技术进步与人类解放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构建人机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突显。从技术哲学的宏观视角出发,审视、研究智能时代技术本质对人机关系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对个人、集体与社会三者解放的有力促进与潜在致患,以及构建人机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人机共生所需的伦理、政策与文化方案,可以明确智能时代技术进步如何为人类解放铺路、如何通过构建人机命运共同体赋能智能时代人
摘 要:资本逻辑的“肆意横行”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阈限守护”是横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两者之间存在着资本逻辑的剥夺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享性、资本逻辑的逐利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资本逻辑的短视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等现实矛盾。人类文明新形态场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臣服于资本逻辑并与之“合谋同心”,也不能全然跳脱资本逻辑而与之“无相往来”。为此,需要在价值取向上处理好批判资本与鉴纳资本的关系,在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人学思想。人民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主体,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和评价主体。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资本逻辑的桎梏,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以“共同富裕”取代“部分富裕”、以“公平正义”替代“工具理性”,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人的价值主体地位。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的协调发展为基础,以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理论总结和建构的过程中构筑的多重解释框架,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提供了合法性支撑和合理性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视域下,社会现代化转型、意识形态现代化转型以及人的现代化转型分别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最终原因。新现代性内生的批判逻辑与建构逻辑,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中对新现代性
摘 要: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既是确保课程教学正确方向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课程教育教学实效的现实诉求,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一环。将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需立足课程教学体系,坚持系统性融入;把握教材基本观点,坚持精准性融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重点性融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坚持科学性融入。在实践进路中,需立足政治高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