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对于国际传播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颇多,但是大多存在理论错位和缺位问题。现结合战略叙事理论和协同传播的视角,提出协同性战略叙事的理论框架及主叙事、分叙事和反叙事三种战略叙事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协同、生产协同和投射协同三个维度,构建了叙事从战略构思到生产再到呈现的全过程的协同观念。此研究为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策略和协同传播效果提供了分析框架,更期待其助力中国国际传播的现实
【摘要】中国网络游戏海外营收持续增长,但文化传播效能与市场表现仍有落差。聚焦此困境,以《黑神话:悟空》《原神》等为典型案例,突破游戏研究“产业—文化”二元论框架,围绕参与式文化理论在网络游戏情境中的拓展,提出“青年—民族—世界”三重协同传播逻辑:青年群体基于共同兴趣进行具身参与式实践是跨文化对话的基础,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内容进一步激发玩家探索欲,世界主义叙事则为青年跨文化交流构建互动框架与意义共享
【摘要】随着AI技术更迭,智能体开发平台涌现,垂直AI智能体成为发展新热点,相关市场规模持续扩张,AI巨头积极布局智能体应用生态以抢占市场高地。在技术扩散与市场应用进程中,垂直AI智能体一方面有利于加速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推动技术的普惠化发展走向深入;另一方面仍面临着技术、市场和应用上的挑战。在未来,垂直AI智能体将由“辅助”转向“自主”,优化人机交互、催生智能设备新范式、走向大众并趋向个性化、组建
【摘要】现阶段数字媒介成为重构文化记忆的载体,互动游戏以其参与性叙事特质,逐渐成为破解地方故事传播困境的新方式。但游戏化传播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面临文化符号失真、语境剥离与价值置换的三重挑战。基于此,尝试提出融合双轨制编码模式、构建数字共同体与培育可持续生态的地方故事游戏化传播策略,以揭示游戏规则系统与集体记忆存储的映射机制,为传播地方故事原真性和提升数字传播效果提供理论借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摘要】潮玩IP Labubu的现象级流行反映了象征资本与情绪价值在当代文化产品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Labubu以高度符号化的“叛逆萌”设计风格跨越了文化界限,成为不同文化圈层年轻人情感投射与身份认同的载体。泡泡玛特借助“创造话题”的营销理念,通过明星效应、盲盒机制与社交媒体互动,持续放大Labubu的情绪价值与文化认同感,进而实现品牌的高溢价和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扩张。随着数字平台、跨境电商和社交
【摘要】聚焦于中国潮玩品牌Labubu在海外的流行现象,探讨其如何在全球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成为情绪价值的承载体与跨文化传播的情绪标签。以风险社会理论为宏观背景,结合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吉登斯的“后传统社会”概念以及情绪治理与媒介情绪传播理论,揭示Labubu在全球范围内的情绪商品化机制。Labubu不仅通过“丑萌”视觉语言回应Z世代对非主流审美的偏好,还通过盲盒机制制造“仪式感”与“稀缺性”
【摘要】融合发展与系统性变革是我国传媒业改革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其目标是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培育壮大传媒新质生产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共识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江西传媒业经过十余年的融合发展实践,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了自身新质生产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传媒新质生产力;系统性变革;技术赋能;江西实践 党的二
【摘要】长期以来,古文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国际传播基础薄弱与海外认知隔阂等困境,尤其在西方主流文化语境中,中华文化西传常遭遇“说了传不开”的局面。为应对国际传播新形势新挑战,河南日报社于2023年11月成立甲骨文国际传播工作专班,打造“了不起的甲骨文”文化IP,旨在弥补汉字文化国际传播短板。基于该IP的实践案例,从传播路径创新,文化认同生成机制等方面,探讨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有效
【摘要】“何言”是《河南日报》重要言论的简称,往往选取在重大事件或时间节点,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事关河南高质量发展主题的中心工作发声,形成了“每逢大事看何言”的品牌效应,成为“正能量与大流量结合”的典范之作。何言文章选题重大,论述内容均是广大干群关心瞩目、期盼关切的。其文风直、短、精、活、实,多用短句,多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多讲故事,多用比喻,具有优美的韵律、明快的节奏、个性化的故事表达的特征。剖析
【摘要】数字化时代纸媒面临多重挑战,但社区纸媒并未如预期般边缘化,反而在若干城市社区中呈现出“逆生长”趋势。社区纸媒并非传统媒介的简单延续,而是以其主体性、协商性、存续性、共生性四重特征,通过适配基层治理需求实现功能重构。社区纸媒的运作依赖于行政与居民协同的内容生产、制度化的栏目设计及在地化的传播链条,但也面临内容失衡、制度边界模糊等问题。在重识社区纸媒的特征、分析其运作逻辑与发展瓶颈的基础上,提
【摘要】短视频传播使乡村民俗文化传播产生新场景,虚拟社交情境引发受众认知体验新行为,以符号化展演的影像唤醒受众的仪式互动。短视频传播催生乡村民俗文化实践新形态,重构乡村民俗文化的认知经验,促进乡村民俗文化和社会关系再生产,提升乡村民俗文化的共享性与参与性。短视频塑造乡村民俗文化的多元媒介景观,推动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的再凝聚,推动乡村社会的再部落化,使得乡村民俗文化在短视频时代得以创新活化。 【关
【摘要】现以政策网络理论为分析视角,系统梳理并分析2012年至2025年中国网剧政策规制的演化进程。研究发现,中国网剧政策经历了“单中心松散治理”“集中规制与协同乏力”以及“多节点协同嵌入”三个阶段,逐步实现从线性管控向动态协同治理的结构性转型。政策社群作为核心节点,通过政策工具引导生产者网络、府际网络及议题网络等主体共同参与规制事务,形成以价值共创为导向的多元节点互动型网络结构。研究进一步指出,
【摘要】信息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与社交媒体的普及助长了群体极化现象,进而催生了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的蔓延。这不仅加剧了社会撕裂,也削弱了公众的理性思考能力。深入探讨后真相时代下群体极化与网络谣言相互作用的困境成因:群体极化的升级是网络谣言产生的重要推手,而网络谣言的螺旋式扩散又会进一步加剧群体极化,两者相互强化,共同构筑了一个复杂的互构型网络舆论场。构建良性的网络生态系统,需要政府、平台、媒体等主体协同
【摘要】近年来,科技类主题出版快速发展,成为主题出版工作的重要发力点。统计分析2015—2024年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的科技类主题出版物,发现在国家政策激励和出版机构持续深耕的双重驱动下,科技类主题出版物数量稳中有升、选题视角融合创新、出版机构参与积极性强、作者群体多元化程度高,但在选题策划、产品结构、市场影响力上仍有提升空间。以建立长效机制、重视基础科学、深挖本土资源、打通推广渠
【摘要】ChatGPT凭借其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给出版领域带来了强烈冲击,并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公众言论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出版的影响。鉴于此,聚焦公众对“ChatGPT+出版”的看法,通过Python网络爬虫工具,收集知乎、微博、今日头条和抖音四个平台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2月1日的数据,并运用LDA主题模型、GPT-3.5-turbo分类法和NLP情感分析
【摘要】梁衡兼具新闻工作者与散文家双重身份,他的新闻写作实践整合“事件记录”“历史叙事”“审美追求”等多种功能,这种方式重构了新闻书写与文学表达的关系,形成了典范性的写作体系,对我们当下的新闻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梁衡;新闻实践;时代叙事;文学基因 在新闻与文学的交会领域,梁衡以新闻理论家、记者和散文家等多重身份构建了独特的写作体系。他扎根于社会基层,以真实的采访实践活动
【摘要】青年“抽象文化”是数字媒介时代涌现出的一种典型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体现了荒诞宣泄与焦虑掩饰共生、文化解构与符号异化交织、圈层共鸣与个体表达并存的复杂表现样态。在探究青年“抽象文化”生成与传播的内在机理,反思其潜在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青年“抽象文化”健康发展,应保持青年文化创新活力,建构积极心理,明确表达边界,净化网络生态,促进网络媒体生态良性发展。 【关键词】抽象文化;媒介表征;符号传
【摘要】以国外游客和博主为第一视角记录其中国见闻的“China Travel”短视频在YouTube、TikTok等媒体平台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文化传播的新现象,也为中国形象的“他者”建构提供了新契机。“China Travel”短视频从自然生态、文化魅力、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等不同维度建构了立体多元的中国形象,彰显了转文化视域下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然而,传播过程中仍面临文化差异与认知
【摘要】数字媒介生态重构了乡村传播的基本格局。通过主体结构、话语体系和权力分配三个方面剖析数字媒介生态对乡村传播的影响,发现数字媒介生态正推动乡村传播从“单一中心”向“多元网络”的结构性变迁,传统主体面临权威稀释与功能重塑,而“返乡青年”、网络意见领袖、普通村民等新兴主体借助平台赋权成为传播格局的关键变量。在话语层面,数字媒介生态催生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深层交织,推动话语形式向视听化、碎片化与互
【摘要】行业媒体是新闻媒体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其报道主要聚焦某个特定行业,着重记录整个行业的改革发展进程。客观上讲,行业媒体具有专业性强、受众群体单一、传播范围有限等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提升。全媒体时代,如何突破行业界限,推动行业媒体更好融入主流思想舆论?以英大传媒集团“第一选题”传播实践为例,探索行业媒体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壮大主流舆论的新路径。 【关键词】第一选题;
【摘要】正派角色和反派角色是国产悬疑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类型,前者心怀正义,一路追凶,后者阻碍和破坏正派行为,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悬疑情节得以展开的核心动力,双方的性格特点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展露。在作品中,核心角色的形象逐渐摆脱“标签化”和“扁平化”,更加趋向于圆形人物,形象刻画更加真实生动,角色弧光更立体复杂,而正反角色之间的“善恶突转”成为人物塑造的新趋势。总体而言,国产悬疑剧以一种寓教于乐
【摘要】基于“计算机是社会行动者”范式,通过在线实验,以“流感预防”科普内容为素材,探究科普短视频中人工智能合成配音对内容质量感知与转发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合成语音与人类语音在可信度及转发意愿上无显著差异,但其引发的喜爱度更低、恐惧感更高,导致内容质量感知下降;听觉恐惧负向中介内容质量评价,语音喜爱度与转发意愿呈正相关。研究为优化人工智能合成语音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