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论述逐步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性理论成果, 从三重维度展开系统性阐释:在价值论维度,论证了新时代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何以必要,立足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多维度分析其重要地位;在认识论维度,分析了新时代赋予扩大内需战略的何以为新,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探究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拓展,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理论指导。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科学理论指明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方向,增强了乡村人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解答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课题。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必须从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提升农民群体文化素养,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建设新型人才队伍,吸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物,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继承“魂脉”之基因,汲取“根脉”之汁液,立足实践之根基,顺应时代之要求,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表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独立自主发展以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对现实发展具有深刻价值意蕴,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内核,是中国式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的文明必然产物和时代文化表达,也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独特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牢牢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中,这种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赓续,探索了两种文化的历史源头都发端于中国场域,坚定了历史自信,回望文化发展的古今之变,厘清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出场演进逻
摘 要: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工作,担负着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维系着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生命,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自觉延续,又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自觉扬弃,更是对时代实情的深刻把握,是赓续谱写中华文明时代华章的必然之举。审视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从时代观照的语境下对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必然逻辑所进行的全面梳理和深度考察,彰显出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所具有鲜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其中蕴含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巨大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是党的自我革命意识的生动体现。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考察,党的自我革命意识的历史演进展开探究,其经历了由创建生成、丰富内涵,再到巩固深化的发展过程。同时,自我革命意识对于党践行初心与使命、于斗争中锻造坚强组织以及清除肌体毒瘤具有重要价值意蕴,有利于党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建设过硬队伍,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
摘 要:“大思政课”空间是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全新体现。从空间特性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空间,融合其叙事性和价值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继承性和创新性。从结构组成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通过内容、载体、价值的三维融入,提升“大思政课”空间的情节说服力、形式吸引力、育人感染力。新时代新征程,应在“大体系”中坚持运行空间,在“大道理”中悟透理论空间,在“大时代”中形成场域空间,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不仅是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逻辑与要义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思想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落实以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其中蕴含新生态系统观、新和谐自然观、新民生政绩观、新经济发展观。用新生态系统观把握人生方向、新和谐自然观弘扬中国精神、新民生政绩观锤炼道德品格、新经济发展观提升法治素养。
摘 要: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引领未来。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党和政府以英雄人物为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牢固树立群众史观、传承发展民族精神、弘扬赓续革命文化、践行强化榜样教育。英雄人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渊源的共同性、价值理念的一致性、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终极目标的同向性,为以英雄人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学理支撑。依托英雄人物探
摘 要:本文首先以传统教化强调的“好学”唤醒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满足感、获得感,进而以长善救失、循序渐进、知识内化的方法作为手段,最终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行为动机、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由此,为解决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提供有效路径,将思政教育真正落实于学生的“践行”中。 关键词:思政教育;传统教化;践行;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的趋同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容的融通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的逻辑理路。其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充分凝聚多方力量,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整合人的交往关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防范意识形态渗透,克服数字异化风险。在实践过程中,应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构建思政教育与新质生产
摘 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的重要原则。本文分别从历史、现实和理论三个维度阐释了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内在逻辑;指明了当今大学生对奉献精神认知的窄化倾向,澄清了奉献精神随着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演变呈现出的层次性特质;依托“知、情、意、行”四个德育心理学思路,探索了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大学生;奉献精神 中图
摘 要:在《资本论》中,劳动不仅被视为商品生产的基础,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和意义,从而为我们理解“劳动光荣”这一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通过劳动,人类不仅能够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还能够发展自身的智力和才能,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依靠出卖自己的
摘 要:荀子作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中蕴含着大量关于性恶的问题。《荀子》一书中关于人性的主旨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一字主要指心之所为,他认为人既可以倾向于恶也可以向善努力。性是人先天的本性,而伪是后天的,依托于教化产生。人性恶的提出,其目的在于试图通过“化性起伪”的过程,通过后天教化修养等途径,最终达到人性的转变同时荀子还由此引申出制度的合理性。荀子认为人们要通过不断学
摘 要:伴随着全球化纵深化发展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为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国际社会必须坚持以合作取代对抗,站在时代需求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层面思考国际关系的未来。只有积极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冲破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的政治藩篱,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方能在全球治理进程中实现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和平等对话,推动国际社会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际社会的新
摘 要:马基雅维利的君主思想开辟了现代政治哲学思考方式的新起点,构成其内部的逻辑失之偏颇,君主无法在现实中应然显现,一直被后世所诟病。葛兰西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在发现马基雅维利君主思想的闪光点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视角来审视、批判和补充马基雅维利的君主思想,完成了现代君主的伟大构想。君主理念的历史演变意在实现君主与人民认识和利益上的统一,或言之,是解决马基雅维利式君主矛盾性的努力和尝试,是
摘 要:人民主体观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思想。建党百年的历程,也是人民主体观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文章基于建党百年这一纵向历史视角,以1921-2024年历次党代会报告、领导人的著作、文章和讲话为文本,利用文本分析方法研究建党百年人民主体观的主题特征演进。文章发现,从主题特征看,人民主体观具有异质性,同时又具有连续性;从历史维度看,人民主体观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引领着党带领人民实现辉煌成
摘 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理论视角,探讨科技创新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分析发现科技创新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各要素升级,生产力实现新的变革;科技创新推动全要素组合,生产力实现新的质态,从而进一步提出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多维路径,包括培塑创新型劳动者、开发制造新型劳动资料、推动劳动对象
摘 要: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质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财税政策在赋能新质人才、促使人力资本跃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人才建设有较大提升空间,财税政策在培育与引进新质人才方面存在不足。美国、日本等在人才培育、发展、引进的财税政策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在新一轮财税政策改革大背景下,我国财税政策可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外人才自主培养与引进的财税经验,充分赋能新质人才
摘 要:在全球能源行业面临复杂困境的当下,新质生产力成为破局与转型的关键路径。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展现出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突出特质,本质上属于绿色生产力。其绿色属性根植于资源环境约束的时代背景以及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诉求。当下,我国积极践行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战略,在能源革命进程中收获了丰富成果。这一战略有效推动了能源结构的深度优化,彰显能源科技革命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的关键作
摘 要:“青春中华”集中展现民族新生、社会新起的行动追求,是对长期以来发展受制的反思与突破,反映进步要求的先声。青春中华与民族复兴一脉相承,寓淬于行,近代此起彼伏的浪潮始终未扭转国破局衰的悲惨境遇,便催生以先进思想为指导并以民族、国家、人民三位一体为行动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并指引着党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现代化道路。一定程度上,青春中华奠定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与价值追求,成为支撑党带领人民在逆境中谋
摘 要:金代时期的旱灾较多,时空分布特征较为明显。通过探讨金代旱灾原因以及政府应对、民间自救等方面,不仅可以了解当时金政府的治理能力,还有助于在今后的防灾、救灾工作中以史为鉴。本文根据文献资料总结出金代旱灾统计图,通过对古籍的相关梳理,分析旱灾过后产生的一系列次生灾害与影响。由于本文涉及旱灾,所以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政治学、地理学的知识进行研究,通过对旱灾治理的分析来体现国家的治理能力
摘 要:正统观起源于春秋战国,是用于探讨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观念,与“中国”观、华夷观密切相关,并常常随着民族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多民族政权割据的历史时期,各个政权之间既有激烈的战争和冲突,又有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正统之争也格外激烈。在此过程中孕育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并在各民族政权间普遍地凝聚起“中国”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逐渐形成并得以发
摘 要:数字化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实现技术与文化的高质量融合。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逻辑是厘清两者内在关联的关键。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其现实价值表现在,数字技术通过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方式、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实践三个方面给予传统文化时代化表达。立足新时代,可从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构建多维
摘 要:兴安岭森林号子是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林区工人在伐木、运木、流送作业时所唱的一种曲调,2008年被列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兴安岭森林号子承载着林区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情感记忆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弘扬兴安岭森林号子,需要传承人、传承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兴安岭森林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教育成为其核心环节,对于推动乡村社会整体进步与现代化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希望工程作为动员社会力量办教育的典范,通过筹集资金、援建学校、资助学生等措施,有效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成为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有益补充。本文聚焦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以金寨县希望工程赋能乡村教育的实践历程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为构建优质均衡的乡村教育格局提供策略参考,推动乡村振
摘 要: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理论指引,但实践中存在协同机制碎片化困境。当前,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面临三重现实挑战:多元主体因权责模糊导致联动缺位、育人过程因阶段割裂产生价值断层与教育资源因空间壁垒形成整合低效。通过解构“主体-过程-空间”协同逻辑,揭示机制失灵的深层机理,从制度设计、实践路径与技术赋能三个维度,探索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建构路径,不仅
摘 要:随着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及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教育界乃至社会都逐步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在产生学习成果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界定文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和特点,阐明批判性思维对于文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现实意义,聚焦文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影响因素,明确培养现状,提出文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文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